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硒掺杂铌酸钾钠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其抗肿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3:28
【摘要】:骨肿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这两种恶性肿瘤皆是先对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并在术后辅助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防止肿瘤细胞的残留及转移,但是化疗和放疗的毒副作用很大。对于骨肿瘤来说,临床治疗还会造成不可修复的骨缺损。因此,构建硒掺杂铌酸钾钠生物陶瓷实现骨缺损的填充,并利用陶瓷片的压电特性和释放的Se元素实现电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结合达到抗癌的目的。对于恶性黑色素瘤来说,构建硒掺杂铌酸钾钠陶瓷,利用陶瓷粉末的光催化性能和释放的Se元素可实现光动力疗法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结合达到抗癌的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硒掺杂铌酸钾钠(KNN-Se)陶瓷的压电特性和硒元素(Se)抗肿瘤特性实现电疗和药物治疗协同抗骨肉瘤的目的,并实现骨缺损的填充。通过对陶瓷片的成分、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证明Se元素成功掺杂到KNN晶体结构中,导致陶瓷片的表面颗粒尺寸变大。随着Se元素掺杂量的增加,极化后陶瓷片的压电常数d_(33)从80 pC/N先升到120 pC/N,再降到80 pC/N,硒掺杂量为6%的陶瓷片为最高,即120 pC/N,并且极化后陶瓷片的表面电势比极化前高出3倍。极化前后的陶瓷片在pH 5.0的PBS中Se元素的释放量比在pH 7.4的PBS中会高出1.5倍,并且极化后的陶瓷片的Se元素的释放量比极化前会有所增加。研究了极化前后陶瓷片对骨肉瘤细胞活性、肿瘤细胞的形态、凋亡和坏死情况、及活性氧的影响规律,证明极化后的Se掺杂量为6%的陶瓷片对肿瘤细胞的杀死作用最强,其细胞存活率是极化前的一半,是未掺杂Se元素的1/3。其活性氧产量与极化前相比高出2倍,并与未掺杂Se元素相比高出4倍。并且KNN-Se压电特性生物陶瓷对正常成骨细胞无明显的毒性。本研究为治疗骨肿瘤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2)利用硒掺杂量为6%铌酸钾钠生物陶瓷(KNN-6%Se)的光催化性能和Se元素抗肿瘤性能实现将光动力治疗和药物治疗协同抗恶性黑色素瘤的目的。通过陶瓷粉末的成分、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证明Se元素成功掺杂到陶瓷的晶体结构中,导致KNN陶瓷粉末粒径变大,粉末的光催化性能提高。掺硒陶瓷粉末在pH 5.0的PBS中Se元素的释放量比在pH 7.4的PBS中高出2倍,并且在光照条件下比在避光条件下Se元素的释放量有所增加。研究了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陶瓷粉末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活性、凋亡和坏死情况、及活性氧的影响规律,掺硒陶瓷粉末在光照条件下对肿瘤细胞的杀死作用最强,其细胞存活率是避光条件下的一半,是未掺杂硒元素的1/3。其活性氧产量与避光条件下相比高出2倍,并与未掺杂Se元素相比高出6倍。陶瓷粉末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催化反应产生活性氧物质,进入细胞内,使肿瘤细胞凋亡;而释放的硒元素是进入肿瘤细胞内部,促进细胞产生ROS,从而使肿瘤细胞凋亡。并且陶瓷粉末对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无明显的毒性。本研究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18.08;TQ174.1
【图文】:

压电特性,胶原纤维,周期性变化,显微镜观察


过压电力显微镜观察可知,胶原纤维具有压电特性,且该压电特性具性,随胶原纤维取向呈周期性变化[42] 1-1 High-resolution 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 images showing piezoheterogeneity in single collagen fibrils[42]

压电特性,外加电源,电刺激,胶原纤维


压电力显微镜观察可知,胶原纤维具有压电特性,且该压电特性具性,随胶原纤维取向呈周期性变化[42] High-resolution 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 images showing piezoheterogeneity in single collagen fibrils[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祖盛;公衍生;王传彬;沈强;张联盟;;铌酸钾锂薄膜的制备方法与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07年04期

2 徐家跃,孙仁英,林雅芳,范世 ,徐学武;铌酸钾锂晶体的生长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8年04期

3 龚正烈,肖桂香,韩京才,沈德忠;铌酸钾晶体的倍频特性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4 岳书斌,王继扬,刘耀岗,张立毅,魏景谦;铌酸钾晶体X射线衍射数据的测定[J];硅酸盐学报;1989年01期

5 丁盛平,黄仲臧,沈嘉祺,殷文之;铌酸钾半导瓷的烧结及其电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1989年01期

6 王继扬,岳书斌,刘耀岗,李丽霞,魏景谦;钽铌酸钾晶体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89年03期

7 冯莎莎;李方旭;肖定全;;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4年19期

8 施东良;李坤;李发亮;王雨;张德银;李金华;陈王丽华;;常压烧结制备透明铌酸钾钠陶瓷[J];功能材料;2012年03期

9 张红梅;赵静波;屈绍波;徐卓;;A位非化学计量比对铌酸钾钠陶瓷极化程度的影响[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明保全;王矜奉;臧国忠;王春明;盖志刚;杜鹃;郑立梅;;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X射线衍射与相变分析[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祥达;田浩;周忠祥;;钽铌酸钾钠单晶的生长及压电特性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2 张津玮;江民红;;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单晶的无籽固相生长工艺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3 罗强;秦利霞;康诗钊;李向清;;还原氧化石墨烯对铌酸钾纳米轴形貌及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性能的调控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焦岗成;王志育;樊慧庆;;铌酸钾钠基陶瓷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5 洪振;张美娟;康诗钊;秦利霞;李向清;;氧化石墨烯包覆的铌酸钾微球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李杏瑞;范冰冰;邵刚;张锐;;微波法制备CaZrO_3掺杂铌酸钾钠压电粉体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7 曹洋;朱孔军;裘进浩;庞旭明;顾洪汇;郑红娟;;铌酸钾钠无铅压电陶瓷薄膜的制备方法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功能性复合材料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田浩;都研;姚博;周忠祥;;钽铌酸钾钠单晶电光性能的临界特性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晶体生长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江民红;张津玮;赵光乾;顾正飞;成钢;刘心宇;李林;杜玉松;饶光辉;;铌酸钾钠压电单晶的无籽固相生长、结构与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10 李敬锋;王轲;;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研究进展[A];2014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士晶;钽铌酸钾钠单晶结构相变及电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智勇;铌酸钾钠基介电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调控[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3 傅正钱;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材料微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4 陈俊祺;铌酸钾钠压电电活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5 伍平;基于铌酸钾的窄带隙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6 钟志成;钽铌酸钾薄膜制备工艺优化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魏念;钽铌酸钾及相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杨;钽铌酸钾锂单晶电光性能和压电谐振增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李均;无铅钽铌酸钾锂晶体的介电和压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田浩;顺电相钽铌酸钾锂晶体的生长及电控光折变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甜甜;硒掺杂铌酸钾钠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其抗肿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郭壮壮;铌酸钾钠基压电织构陶瓷的模板晶粒生长法制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3 张盼;类石墨烯二维材料与铌酸钾复合界面的光催化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李雪岩;钽铌酸钾晶体折射率梯度分布及其温度演化的数字全息干涉计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余竞雄;铌酸钾体系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 胡小康;铌酸钾钠纳米线极化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王香卫;铌酸钾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8 帖栋修;用于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的钽铌酸钾晶体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8年

9 高亚会;钙钛矿型铌酸钾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10 陈威;三维打印技术制备铌酸钾钠压电支架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19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719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