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骨髓胚胎样干细胞向起搏细胞的诱导分化

发布时间:2020-09-24 16:58
   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患,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植入电子起搏器。但是电子起搏器仍然有很多缺点无法克服,如囊袋血肿、感染等。生物心脏起搏器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研究的热点。鉴于基因转染构建生物心脏起搏器技术的缺陷,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化起搏、传导组织移植,可能是生物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的惟一或重要途径。无论是细胞移植、还是组织工程化起搏、传导组织移植构建生物心脏起搏器,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种子细胞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体积较小、干性较强的胚胎样干细胞(Embryonic-like stem cells,ELSCs),由于该细胞可来源自体、无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易于诱导分化;应当是诱导分化为心起搏细胞的理想种子细胞之一,但目前未见其向心起搏细胞诱导分化的报道。ELSCs分离与培养,是向心起搏细胞诱导分化的物质基础,目前已报道分离培养ELSCs的方法,存在方法复杂、仪器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多用血清等特点,拟获得活性好、纯度高的ELSCs,有必要积极开展ELSCs分离与培养方法的研究。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是获得移植细胞和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器官种子细胞的主要手段。鉴于基因编辑的诱导分化有较多未研究清楚的问题,非基因干涉的诱导分化方法,值得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以上观点,本课题拟以ELSC为种子细胞;采用全骨髓细胞培养、明胶包被及无血清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ELSC;化学和微环境模拟的方法诱导ELSC向起搏细胞分化,以探讨体外诱导ELSC分化为心起搏细胞的可能性,为生物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第一部分EL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研究目的研究ELSC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生物学特性,获取可以用于诱导起搏细胞的种子细胞,并与MSC对比其干性强弱,确定其幼稚程度,探讨其来源。材料和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明胶包被、无血清培养的方法,培养1月大SD大鼠骨髓细胞,5天后进行第一次传代,以后每2天传代一次。观察其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干性标志物的表达,ELISA检测端粒酶含量,并与MSC相比较。结果获得的ELSC呈长梭形,体积小且形态均一。分离得到的MSC体积较大,有长梭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形态,传代后细胞变得扁平,呈现老化特征。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法检测,ELSCs与MSCs相比,ELSCs的SSEA-4、OCT-4、Sox-2、Nanog等干性基因高表达,端粒酶含量高。结论通过全骨髓细胞培养、明胶包被和无血清培养,获得了干性较强、具有胚胎样干细胞形态结构的ELSC,ELSC可能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中的一种较幼稚、原始,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亚群。第二部分ELSC向心起搏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目的诱导ELSC向心起搏细胞分化,探讨非基因干涉的方法诱导ELSC向心起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分别采用5-氮杂胞苷、窦房结上清液、窦房结裂解液、窦房结共培养和联合诱导分化的方法,诱导ELSC向起搏细胞分化。观测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RT-PCR、免疫印迹法等检测cTnT、HCN4、Cx45等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ELSC向起搏细胞的诱导分化,3周后免疫荧光显示,窦房结细胞培养上清液诱导组表达cTnT和Cx45,5-aza组和上清液组HCN4为弱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显示,HCN4和Cx45的表达,联合诱导共培养裂解液上清液5-aza;PCR显示,联合诱导组起搏相关基因的表达高于其他组;流式细胞检测HCN4的表达,从5-aza诱导组的4%、共培养组的15%、联合诱导组提高到25%左右。但各组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均未出现自发搏动的细胞。结论单一方法难以将ELSC诱导分化为起搏细胞,联合诱导分化的方法,虽然未出现自发搏动的细胞,但是具有了早期心细胞的特点,高表达起搏细胞的HCN4和CX45,是最有可能将ELSC诱导分化为起搏细胞的方法。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R318.08
【部分图文】:

生长曲线,标尺,形态,对数生长期


图1-1 ELSC和MSC形态(标尺100μm)A:ELSC原代第三天(×100)B:MSC原代第三天(×100)C:ELSC原代第五天(×100)D:MSC原代第八天(×100)E:第五代ELSC(×100) F:第五代MSC(×200)ELSC与MSC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ELSC从第2天就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后进入平对数生长期较ELSC晚,且在第7天才进入平台期。

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标志物,荧光显示


图1-2 ELSC和MSC的生长曲线(三)ELSC与MSC的免疫荧光检测疫荧光显示ELSC表达CD73、CD90、CD105,而CD34、CD45(造血干、Laminin a-2(成纤维细胞标志物)均为阴性。干性标志物方面ELSC-4、Oct-4、Nanog、Sox2,而SSEA-1弱表达。

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表面标志,造血干细胞


图1-3 ELSC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P3)A:SSEA-1+; B:SSEA-4+; C: Nanog+; D:Oct-4+;E:Sox2+; F:CD105+; G:CD73+; H:CD90+)ELSC与MSC的流式检测胞仪检测细胞检测ELSC的表面标志物表达,结果ELSC表达CD73、C纯度均高于95%,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造血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性,表达低于5%。而在干性标志物的表达上,ELSC表达Nanog(21.29%)、SSEA-4(81.07%)、Sox-2(71.23%),而MSC组基本不表达N-2(均低于5%),低表达SSEA-4(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峰;张翠改;赵双玲;;缺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分化过程中骨钙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医学动物防制;2013年01期

2 刘航涛;王万明;林智军;;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椎间盘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年11期

3 马学斌;一种新型的APL诱导分化疗法:联合应用As_2O_3和GM-CSF[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2期

4 戴勤勇;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研究[J];白血病;1998年04期

5 杨文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的一种新方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7年01期

6 孙君洁;J.坎比安·皮卡多;M.W.麦克柏尼;;维生素A酸和二甲亚砜对鼠胚胎癌细胞的诱导分化(续)[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7年04期

7 柳惠图;张鸿卿;薛绍白;杜春英;游劲松;;小鼠Friend红白血病(FL)在诱导分化与TPA抑制分化过程中c-myc、p53、c-fos的表达[J];医学研究通讯;1987年02期

8 邵国英,褚少游,汤雪明;HL-60细胞在诱导分化中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9 李玉峰;杨锦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转归和预后的预测[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8年05期

10 杨文西;;MDS和AML的诱导分化:协同作用药物的联合应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江凌勇;赵志河;樊瑜波;;缺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分化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陈世伟;王欣;李传华;;跃迁诱导分化论指导下的恶性肿瘤的治疗[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铖;常智杰;张淑平;赵晓初;赵南明;张秀芳;;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与诱导分化[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曹军皓;吴颖涛;汪薇;汪芳;;K562细胞红系诱导分化方法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朱楚洪;应大君;张伟;董世武;魏勇;;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王素一;韩春茂;;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表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A];浙江省第十五届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朱孟芝;董雅娟;王文明;刘玮;张守宝;董懿为;柏学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影响因素[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杨立信;徐志云;黄盛东;刘延玲;张宝仁;;骨髓诱导分化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A];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孙丽莉;张文彩;谭玉珍;;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和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10 杨景全;高伟阳;陈星隆;李志杰;丁健;周飞亚;;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影响[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教授 马军邋衣晓峰 整理;诱导分化 治疗恶性肿瘤[N];健康报;2007年

2 郑义;诱导分化开辟肿瘤治疗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通讯员 王根华 记者 陈青;诱导分化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N];文汇报;2008年

4 ;诱导分化让癌细胞有了“克星”[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施嘉奇;老鼠脂肪中获取干细胞[N];文汇报;2004年

6 吴立明;成也“有毒”,败也“有毒”[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映;协和干细胞 巩固领先地位 扩大应用范围[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黄尖尖;让“科技大协同”景象重现[N];解放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江世亮;永远的“多利”[N];文汇报;2006年

10 唐传兵;植物谜题[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江强;构建人源性可调控稳定表达细胞系及大规模肝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张秀英;VEGF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中的作用及分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马勇江;骨髓与脂肪间质干细胞分离与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跃嗣;人nthESC向HSC诱导分化和胚胎造血标志物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郑心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及差异表达基因的微阵列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刘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和心肌内移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孙维佳;大鼠骨髓细胞CD34~+β_2m~-CD90~+亚群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和肝内移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李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环境化学物骨质损伤机制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9 董玉洁;心肌微环境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牟大鹏;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基因[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锋;骨髓胚胎样干细胞向起搏细胞的诱导分化[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2 王思乐;人多能干细胞向红细胞特异诱导分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玉霞;壁虎活性分离组分诱导分化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杜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李建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诱导分化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年

6 赵英杰;成鼠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宫雪莲;北京油鸡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魏彩霞;鸡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其诱导分化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周德存;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10 赵云杰;牛肌肉卫星细胞向胰腺细胞的诱导分化[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6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826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d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