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电图δ/α功率比值与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21:02
目的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参数和脑中线结构移位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的qEEG变化区域。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脑梗死体积>患侧大脑中动脉流域的2/3,发病7 d内完成脑电图监测的脑梗死患者。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别计算梗死侧和健侧的前、中、后区域以及半球脑电图的δ/α功率比值(delta/alphapower ratio,DAR),并记录同期GCS评分、NIHSS评分。在脑电图监测前后4 h内完成头颅CT或MRI,测量透明隔水平的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统计不同区域的DAR与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根据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5 mm,≥10 mm和<10 mm分组,比较组间不同部位DAR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提示中线结构移位≥5 mm和≥10 mm的DAR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NIHSS评分、GCS评分对中线结构移位预测价值比较。结果共29例患者、38段脑电图记录纳入分析。健侧后头...
【文章来源】:中国卒中杂志. 2020,15(08)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大面积脑梗死qEEG与中线结构移位关系的典型病例
在本研究中,健侧后头部DAR在中线结构移位≥5 mm组和≥10 mm组中均显著升高,健侧半球、前、中、后头部以及患侧半球、前头部DAR仅在移位≥10 mm组中显著升高。说明随中线结构移位加重,脑电慢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均尚未出现差别。通过ROC分析,进一步证实展,但只有健侧后头部DAR能够在中线结构移健侧后头部DAR是提示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位早期出现变化,此时GCS评分、NIHSS评分的指标。DAR能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的可能的机制为:后头部α节律作为背景节律,本身可以随着意识水平下降,逐渐演变为慢波活动[2];随着脑组织受压、脑血流量下降,正常的神经元代谢受到阻碍,依次出现β频带活动消失、背景频率减慢至θ~δ频带,最终可演变为电静息[9];梗死侧由于大脑组织严重受损,EEG表现为慢波活动甚至电压衰减,无法反映中线结构移位、意识水平下降、神经元代谢异常等变化,而健侧后头部脑电节律的演变反映了这一变化趋势。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健侧后头部DAR提示中线结构移位的敏感度高于常用的GCS评分和NIHSS评分。这得益于EEG具有可连续监测、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神经电活动的异常,从而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在临床实践中,临床评估不可能连续、密集进行,客观上存在病情恶化发现可能不及时的问题,因此对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EEG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类具有高致死率的神经危重疾病,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经常发生高颅压甚至脑疝,去骨瓣减压手术可以降低病死率,但是手术时机存在争议。美国神经重症学会推荐在发病后24~48 h、脑疝发生前进行[10]。Akins等[11]的研究表明,通过密切的神经功能检查和神经影像学评估,可以减少60%的去骨瓣手术,而不增加死亡率。徐锋等[12]推荐的手术指征为中线结构位移≥5 mm。在临床实践中,EEG具有可在床旁连续监测的优势。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临床医师可重点关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健侧后头部DAR的演变趋势,判断中线结构变化,决定去骨瓣减压术的时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脑电图RAWOD模式的应用价值[J]. 杨庆林,宿英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01)
[2]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术式选择与疗效[J]. 徐锋,周炳华,李勇,管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4(02)
本文编号:3252078
【文章来源】:中国卒中杂志. 2020,15(08)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大面积脑梗死qEEG与中线结构移位关系的典型病例
在本研究中,健侧后头部DAR在中线结构移位≥5 mm组和≥10 mm组中均显著升高,健侧半球、前、中、后头部以及患侧半球、前头部DAR仅在移位≥10 mm组中显著升高。说明随中线结构移位加重,脑电慢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均尚未出现差别。通过ROC分析,进一步证实展,但只有健侧后头部DAR能够在中线结构移健侧后头部DAR是提示中线结构移位最敏感位早期出现变化,此时GCS评分、NIHSS评分的指标。DAR能反映脑中线结构移位的可能的机制为:后头部α节律作为背景节律,本身可以随着意识水平下降,逐渐演变为慢波活动[2];随着脑组织受压、脑血流量下降,正常的神经元代谢受到阻碍,依次出现β频带活动消失、背景频率减慢至θ~δ频带,最终可演变为电静息[9];梗死侧由于大脑组织严重受损,EEG表现为慢波活动甚至电压衰减,无法反映中线结构移位、意识水平下降、神经元代谢异常等变化,而健侧后头部脑电节律的演变反映了这一变化趋势。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健侧后头部DAR提示中线结构移位的敏感度高于常用的GCS评分和NIHSS评分。这得益于EEG具有可连续监测、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神经电活动的异常,从而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在临床实践中,临床评估不可能连续、密集进行,客观上存在病情恶化发现可能不及时的问题,因此对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EEG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类具有高致死率的神经危重疾病,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经常发生高颅压甚至脑疝,去骨瓣减压手术可以降低病死率,但是手术时机存在争议。美国神经重症学会推荐在发病后24~48 h、脑疝发生前进行[10]。Akins等[11]的研究表明,通过密切的神经功能检查和神经影像学评估,可以减少60%的去骨瓣手术,而不增加死亡率。徐锋等[12]推荐的手术指征为中线结构位移≥5 mm。在临床实践中,EEG具有可在床旁连续监测的优势。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临床医师可重点关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健侧后头部DAR的演变趋势,判断中线结构变化,决定去骨瓣减压术的时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脑电图RAWOD模式的应用价值[J]. 杨庆林,宿英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01)
[2]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术式选择与疗效[J]. 徐锋,周炳华,李勇,管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4(02)
本文编号:3252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25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