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重组绿色电致化学发光蛋白及其免疫分析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17 19:26
  高灵敏度、广通用性的生化分析方法对于生物医学、环境研究、食品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在检测应用中具有灵敏度高、可控性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和环境检测、生化试剂检测与免疫检测分析中。许多材料都能发生电致化学发光现象,寻找更高效率的发光体或者修饰发光体用于生物分子标记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其中卟啉作为电致化学发光体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能,可以通过将卟啉与DNA、纳米材料或合适的生物蛋白组装,以此提高卟啉基发光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的稳定性及效率。本文围绕卟啉基电致化学发光材料进行实验。选择一种电致化学发光性能较好的卟啉化合物,以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为原材料,通过酸性条件下将辅基分离,制备脱辅基细胞色素C、脱辅基血红蛋白及脱辅基肌红蛋白,然后与卟琳结合制备重组蛋白,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电致化学发光等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对比卟啉单体,重组肌红蛋白电致化学发光性能更稳定、活性更强,并且利用重组肌红蛋白构建早期癌症标记物-血管上表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传感器,实验结果证明传感器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重组绿色电致化学发光蛋白及其免疫分析应用


图1.2?ECL的原理示意图??

实验流程,论文,脱辅基,卟啉


本文的主要工作围绕目前卟啉基电致化学发光材料进行实验。选择一种电致化学发??光性能较好的卟啉化合物,通过与不同的氨基酸或蛋白质结合,测定重组蛋白的电致化??学发光活性,并应用到免疫分析中,探索其实际应用价值,实验流程图如图1.5。??9种卟啉??筛选???r*i????「^色脱辅基?+?i?一?重组?^??翌竺、馳色素c?+埋?细胞色素c???????—lJ脱辅基?i?^??am ̄ ̄ ̄1重组蛋白的|重组??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p?—血红蛋白h.亡、肌红一?S??Lg-丄删?活?LE:丄虫H?ECL活性对比蛋白?检测??tt?1…虫H??一j±i一1^,脱辅基??的?^?重组??.......?蛍日卜肌红蛋白+卟?肌红蛋白^??????图1.5论文实验流程图??最初,为了寻找水溶性好并且发光稳定的卟啉,我们对不同结构的卟啉分子进行研??11??

卟啉,蛋白组,呼吸代谢


的金属离子可以实现不同的发射波长。由于卟啉化合物本身可能由于共轭效应导致猝灭,??可以通过将卟啉与DNA、纳米材料或合适的生物蛋白组装,以此提高卟啉基发光材料??电致化学发光的稳定性及效率(如图1.4),扩大其应用范围t72]。Cheruzel课题组利用??卟啉与多种蛋白组装,由于不同的卟啉具有不同的荧光发射波长,因此利用不同卟啉分??子的荧光强弱程度和发射峰的位置不同,可以实现蛋白的定向检测,进一步将其与不同??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蛋白质的定量检测及对生物反应机理的研究。Scheicher课题组??[74]研宂了蛋白质与卟啉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一定结构的蛋白与特定的卟啉分子进行组??装,利用卟啉分子优良的光电化学性能和催化性能,发现在不同氧分压下卟啉的发光强??度也有所变化,利用这一关系实现了对氧气浓度的检测,这一技术也对未来生物体氧浓??度检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uSssirate??2H*?Vc?2H,??NAD(Pf?V?pjotjycj?'Produd???Naturs丨?Pathway?Hybrid?Enzyme?Approach??p-^??图1.4卟啉与蛋白组装在呼吸代谢模型的应用[72]??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鲁米诺修饰AuAg@MnO2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的β淀粉样蛋白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J]. 王靖茜,朱阿敏,袁若,柴雅琴.  化学传感器. 2016(04)
[2]血红蛋白的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研究进展[J]. 孙伟,江宏,尤加宇,陆路德.  化学世界. 2005(08)

硕士论文
[1]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细胞色素C检测中的应用[D]. 尹雪花.湖南大学 2016
[2]基于卟啉的新型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及其核酸蛋白分析应用研究[D]. 季旭波.南京理工大学 2016
[3]基于铜纳米颗粒和分子信标的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 刘雅如.湖南大学 2013
[4]血红素辅基对肌红蛋白局部构象影响的研究[D]. 刘荣生.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88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288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d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