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在多元免疫检测及3D仿生组织器官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喷墨打印在多元免疫检测及3D仿生组织器官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喷墨打印 多元免疫检测 心肌肌钙蛋白I 3D仿生打印 经皮给药
【摘要】:喷墨打印是一种数字化非接触式成型技术,该技术具有设备、设计、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成本低等优点。结合喷墨打印技术优势与免疫层析试纸条在荧光检测的应用,制作多元纸微流控检测器件,其优势在于制作成本低、样品需求量小、检测范围广、检测限低、可实现同时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利用喷墨打印技术在生物技术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细胞毒性的优势,构建3D仿生组织结构,其优势在于生动模拟活体组织结构和功能,并可根据科研需求设计构建多类型生物模型。首先,在免疫检测应用方面,心肌肌钙蛋白I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血清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梗塞预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即时检测(POCT)作为首选的诊断方式,用于检测血清中心肌标志物的含量,可及时准确地反映心肌受损。常见的免疫层析试纸条,通过使用胶体金或荧光物质作为标记物,追踪检测目标分析物。然而传统试纸条制备方法存在检测对象单一、灵敏度不高等不足。因此,急需新的技术对传统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其次,在3D仿生应用方面,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通过皮肤渗透的一种方法。在经皮给药的研究后期,研究者们通常使用动物模型或活体组织作为研究模型。这些方法耗时长、科研投入大、受限于伦理道德。3D喷墨打印技术可减少动物和活性组织的使用、节约研究成本、进行仿生学研究应用,为临床研究分析建立良好的实验基础。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基于免疫层析检测原理,制作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检测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优化实验反应条件,检测范围为0.5-100 ng/m L。结合喷墨打印技术制作纸微流控检测器件,可进一步将检测限降至0.01 ng/m L。设计制作多通道微流控检测器件,为同时检测多种抗体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2)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逐层自组装胶原蛋白层和细胞层,构建生物模型。通过优化实验条件,3D生物模型易成形、稳定性高,可生动模拟组织微观环境。通过增加打印细胞的层数,可实现3至7层的模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每层的厚度在100μm左右。(3)3D打印构建皮肤模型,用于筛选纳米颗粒在模型中的渗透性,为经皮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选用不同表面电荷相同尺寸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表面带有正电荷的氨基聚苯乙烯微球渗透性最好,证明了纳米颗粒渗透能力与其表面电荷性质有关。
【关键词】:喷墨打印 多元免疫检测 心肌肌钙蛋白I 3D仿生打印 经皮给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1;TP391.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专用术语注释表9-10
- 第一章 绪论10-32
- 1.1 引言10-12
- 1.2 免疫层析检测器件的发展12-20
- 1.2.1 免疫层析检测器件的制作方法12-18
- 1.2.2 喷墨打印制作免疫层析检测器件概述18-19
- 1.2.3 心肌标志物概述19-20
- 1.3 3D生物打印的发展20-31
- 1.3.1 3D生物打印方法20-21
- 1.3.2 成像和智能设计21-23
- 1.3.3 生物打印策略23-28
- 1.3.4 生物打印的材料和结构28-31
- 1.4 本课题目标及意义31-32
- 第二章 喷墨打印构建免疫层析检测器件32-49
- 2.1 引言32-33
- 2.2 实验部分33-41
- 2.2.1 试剂、材料与仪器33-34
- 2.2.2 溶液配制34-35
- 2.2.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35-38
- 2.2.4 喷墨打印构建多通道免疫检测器件38-41
- 2.3 结果与讨论41-48
- 2.3.1 免疫层析试纸条表征41-44
- 2.3.2 喷墨打印制作免疫检测器件用于检测心肌标志物44-48
- 2.4 本章小结48-49
- 第三章 3D打印构建生物模型49-57
- 3.1 引言49-50
- 3.2 实验部分50-53
- 3.2.1 试剂、细胞类型、材料与仪器50-51
- 3.2.2 3D打印机的使用51-52
- 3.2.3 打印墨水的制备与打印参数设置52
- 3.2.4 实验方法52-53
- 3.3 结果与讨论53-56
- 3.3.1 微控阀门喷射时间的优化53-54
- 3.3.2 多层胶原蛋白水凝胶模型的构建54-55
- 3.3.3 含有 3T3细胞的 3D胶原蛋白模型的构建55-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3D生物模型的应用57-64
- 4.1 引言57-58
- 4.2 实验部分58-59
- 4.2.1 试剂、细胞类型、材料与仪器58-59
- 4.2.2 3D胶原蛋白模型细胞活性测试59
- 4.2.3 聚苯乙烯微球在 3D模型中的穿透能力59
- 4.3 结果与讨论59-63
- 4.3.1 3D模型细胞活性分析59-60
- 4.3.2 3D胶原蛋白模型纳米颗粒渗透能力60-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6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6-7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77-78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8-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明;如何做好免疫检测工作和开展新的项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2 李琦;尚晓泓;;浅析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检测弱反应性标本的产生原因及报告处理[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7年04期
3 葛君t ;;临床免疫检测与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10期
4 黄艳霞;;临床免疫检测与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02期
5 祁妍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标记免疫检测的再生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15期
6 顾晨;;免疫学科技市场预测:到1990年免疫检测试剂和设备的销售将成倍增长[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5年03期
7 吴蓓莉;;快速免疫检测[J];健康博览;1999年06期
8 曾蓉;王治国;;免疫检测的临床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9 曹玮;;临床免疫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涂诗意;李水静;刘红炜;徐文煜;李惠娟;黄煊;陆建民;刘申;薛迪;;上海市社区定量免疫检验技术的试点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浅析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检测弱反应性标本的产生原因及报告处理[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顾铭;吴萍;;藻胆蛋白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唐古生;沈茜;;临床免疫检测的干扰因素和解决方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席刚琴;陈荣;林多;陈永坚;冯尚源;林筱茜;陈燕坪;;一种新颖的SERS标记免疫聚集体的制备及其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炜;巴龙;;用于单分子免疫检测的量子点介孔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荧光特性[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楚朋飞;林洁华;张书圣;;基于磁性介孔材料负载抗体的双组份免疫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颖f3;靳钰;仰大勇;蒋兴宇;;高分子静电纺丝膜在蛋白质免疫检测上的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乔师师;;储存方式和时间对血清中肿瘤蛋白免疫检测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夏晓;陈士颖;孙晓光;;应用Levey-Jennings作图法和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对免疫检测质控数据的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于孟斌;陈高云;刘敏;徐莉;;有害细菌分析鉴定方法研究进展[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荣振;热点效应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免疫检测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柯鹏;基于金磁复合微粒和荧光纳米粒子的肌红蛋白检测方法[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侯晓纯;喷墨打印在多元免疫检测及3D仿生组织器官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游佳;基于Petri网的生化免疫检测设备调度问题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英;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应用于标记免疫检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叶菲;拓扑状氧化硅/聚合物磁性纳米复合载体的可控制备及免疫检测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马亚楠;复合核壳金纳米棒的合成、表征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D];宁波大学;2014年
7 沈义峰;新型稀土络合物BC-EDTA的制备、表征及纳米颗粒标记用于时间分辨免疫检测[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70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57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