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制
本文关键词: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制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血管移植手术。目前聚合物材料制备的大口径人工血管已经应用于临床,但小口径人工血管("f5mm)由于血栓、内膜增生等问题,仍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内部联通网络空洞,利于细胞附着和渗透,且能过材料的选择来调节支架的力学性能,因此非常适合小孔径人工血管的构建。本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己内酯(PCL)、明胶(GT)和聚乙烯醇(PVA)混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PCL/GT和PCL/GT:PVA混合纤维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两种纤维支架均一稳定,没有串珠或粘连现象。将纤维支架浸入37℃的PBS中一夜后发现,PCL/GT:PVA支架纤维直径的改变率较高,这是由于PVA的快速溶解,使得平均直径变小,由此可知PCL/GT:PVA支架植入体内后,可以通过PVA纤维丝的快速溶解和降解提高人工血管孔隙率。但PVA的加入,支架材料的力学能变差,但仍略高于大部分天然血管。2:通过化学键方法将肝素结合到明胶之上,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肝素的成功结合。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发现,肝素化之后的纤维支架抗凝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且证实了引入适量PVA会更好的提高材料的抗凝血能力。通过MTT法,证明了两种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但由于PCL/GT:PVA=3:1支架中PVA的快速溶解,增加了支架的孔隙率,因此具有更好的细胞相容性。3:通过将两种人工血管植入实验鼠皮下,来测试组织相容性的细胞渗透能力。植入体内后,小鼠没有炎症或者其它不良发应发生,证明两种人工血管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分别在3周和8周的时候将人工血管取出,切片后进行HE和DAPI染色后发现,在第三周时两种支架吸附和渗透的的细胞数量几乎相同,但在第8周的时候PCL/GT:PVA=3:1人工血管的细胞渗透深度已经达到300微米,而PCL/GT仅仅渗透了100微米,证明了PVA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人工血管的细胞的渗透能力。
【关键词】:组织工程 人工血管 静电纺丝 生物相容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1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引言10
- 1.2 人工血管的发展10-12
- 1.2.1 生物组织型人工血管10-11
- 1.2.2 合成型人工血管11
- 1.2.3 生物混合型人工血管11
- 1.2.4 组织工程型人工血管11-12
- 1.3 人工血管制作要求12-13
- 1.4 常用于制作人工血管的材料13-16
- 1.4.1 天然生物材料13-14
- 1.4.2 人工合成材料14-15
- 1.4.3 复合材料15-16
- 1.5 人工血管制备技术16-18
- 1.5.1 静电纺丝的原理与发展16-17
- 1.5.2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17-18
- 1.6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18-20
- 第2章 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制备与性能检测20-33
- 2.1 前言20-21
- 2.2 实验部分21-26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21-23
- 2.2.2 静电纺丝支架的制备23
- 2.2.3 静电纺丝支架的特征和表面修饰23-24
- 2.2.4 静电纺丝管状支架的力学性能测试24-25
- 2.2.5 支架的肝素化修饰25-26
- 2.3 结果和讨论26-32
- 2.3.1 静电纺丝纤维支架的外貌26-28
- 2.3.2 人工血管的力学性能测试28-30
- 2.3.3 血管支架肝素化鉴定以及固定量检测30-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静电纺丝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检测33-41
- 3.1 前言33-34
- 3.2 实验部分34-37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34-35
- 3.2.2 静电纺丝支架血液相容性检测35-36
- 3.2.3 静电纺丝支架细胞相容性检测36-37
- 3.3 实验结果37-40
- 3.3.1 静电纺丝支架血小板的粘附37-39
- 3.3.2 静电纺丝支架的细胞相容性39-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静电纺丝支架体内生物相容性检测41-48
- 4.1 引言41-42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42
- 4.2.1 实验材料的准备42
- 4.2.2 实验设备42
- 4.3 实验方法42-43
- 4.3.1 实验动物的选取及分组42
- 4.3.2 动物实验操作42-43
- 4.4 实验结果检测43-45
- 4.4.1 组织样本的制备43-44
- 4.4.2 H&E染色44-45
- 4.4.3 DAPI染色45
- 4.5 实验结果分析45-47
- 4.5.1 H&E染色结果分析45-47
- 4.5.2 DAPI染色结果分析47
- 4.6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总结48-50
- 参考文献50-58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士新;;可穿刺的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5期
2 李平;;可以生长的人工血管[J];国外医学情报;1990年20期
3 野一色泰晴 ,栾亦木;人工血管[J];日本医学介绍;1993年09期
4 栾亦;;人工血管研制概况[J];国外医学情报;1993年14期
5 叶建荣;人工血管感染的处理方法[J];临床;1997年04期
6 叶建荣;人工血管感染的处理方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年12期
7 林芬,陈健;预凝人工血管的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1998年02期
8 唐新华,丁小美,盛茂鑫;远期人工血管感染3例诊治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8年S1期
9 牛伟亚;戈小虎;;人工血管感染2例报告[J];新疆医学;1999年03期
10 汪忠镐,陈学明,王仕华,余军;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大军;尹德馨;姜涛;;移植人工血管感染6例诊治体会[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袁晓燕;张红;贾潇凌;韩凤选;赵蕴慧;赵瑾;樊瑜波;;电纺纤维膜双重控制释放生长因子及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陈梅;潘芦翎;;1例腔-房人工血管架桥术的护理配合体会[A];河南省第八次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资料汇编[C];2006年
4 陈梅;潘芦翎;;1例腔-房人工血管架桥术的护理配合体会[A];河南省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资料汇编[C];2007年
5 王健;刘扬波;陈鑫;卓高豹;张怀保;陈雷;;急诊人工血管介入抢救锁骨区大血管损伤一例[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潘仕荣;杨世方;易武;郑欢玲;陶军;;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制备与性能[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韩伟;张强;孟路阳;王林君;;下肢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的外科处理(附2例报告)[A];第二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邹煜;倪一鸣;马量;;人工血管外包裹与右房内引流:一种升主动脉手术止血技术[A];2008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胸腔镜学组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健;刘扬波;陈鑫;卓高豹;张怀保;陈雷;;急诊人工血管介入抢救锁骨区大血管损伤一例[A];2011年浙江省显微外科学暨手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程薇薇;周文泉;黄一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施行血管成型术及人工血管搭桥术后的随诊观察(英文)[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教授 张福先邋周江皎;拿什么替代血管[N];健康报;2008年
2 吴一福 段晓宏;人工血管搭桥术成功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译 胡德良;食品原材料可用于培养人工血管[N];中国医药报;2012年
4 王春艳;市中心医院成功救治主动脉瘤体破裂患者并置换人工血管[N];承德日报;2006年
5 吴一福;PTFE血管材料可携载VEGF基因转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辽宁医学院附一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 司忠义邋阎红 整理;“桥上架桥”打通闭塞血管[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高天;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自组装改性及性能评价[D];东华大学;2016年
2 侯源;转基因内皮细胞在小口径人工血管上种植及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郑文婷;基于多肽修饰和孔结构设计的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4 罗明尧;犬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体外放疗及静脉化疗对移植物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5 陶思丰;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携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内皮生长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辉;可降解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功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孔晓颖;壳聚糖小口径可降解人工血管生物学性质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李捷;人工血管携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蒋大铭;人工血管携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坤;介孔材料构建肝素控释的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叶香;高弹低溶胀水凝胶人工血管材料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朱恩帅;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现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涛;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小口径人工血管动物实验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4 黄和锡;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胡良柱;经鞘抽吸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单中心22例次报告[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黄宏波;小口径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动物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7 董文秀;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制备装置与工艺开发[D];重庆大学;2016年
8 王洪杰;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制[D];湖南大学;2015年
9 李涛;新型免缝合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张鹤;人工血管螺旋槽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3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87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