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DCSI对大鼠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0:09
本文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DCSI对大鼠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 小牛血清去蛋白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缺损
【摘要】:目的: 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液(nano-hydroxyapatite/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serum injection, NHA/DCSI)治疗骨缺损与空白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初步探讨不同剂量小牛血清去蛋白量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及新生血管数量和新骨形成量是否与局部小牛血清去蛋白量剂量存在相关性,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 NHA)粉末分别与含有10mg,20mg的小牛血清去蛋白液体(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serum injection, DCSI)调和制备成复合人工骨,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在3个鼠笼中饲养,每笼15只,鼠笼分别标记1、2、3,1号为空白对照组,2,3号为实验组。将1号鼠笼的小鼠单纯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2号鼠笼植入NHA/10mgDCSI,3号鼠笼植入NHA/20mgDCSI。术后4、8、12周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截取股骨骨缺损区的骨端,去除肌肉,肌腱等软组织,保留骨痂,作为检验标本,所有标本标记好时间、名称后立即置于液氮中保存备用。选取每组动物的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骨缺损区域的组织修复情况及之间的差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行血管染色,检查组织中的血管数量,判断该组织的成骨活性及强度,视野中的阳性染色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着色于血管内皮细胞浆中,每张切片随机选取2个100倍的视野计数,取平均值,观察各组之间的血管数量有无统计学差异。用RT-PCR技术检测骨缺损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在各组别之间的表达。所得实验数据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样本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两样本独立SNK-q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骨密度测定:术后4周、8周、12周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各实验组的骨密度,术后4周,方差分析F=5.46,术后12周,F=41.74,表明时间越长,差异性越明显,SNK-q检验示:术后8周、12周各组之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组织学检查:通过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分分值越高,对于每一个时间点,对照组的评分最低,术后4周,方差分析F=10.706,术后12周,F=13.000,表明时间越长,差异性越明显,SNK-q检验示:术后4周、8周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术后12周各组之间比较P0.05。 免疫血管计数:复合人工骨材料在4周有血管生成,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血管增多,在所有的实验动物中,复合20mg人工骨材料动物的血管数最多。术后4周方差分析F=8.486,术后8周F=30.636,术后12周F=34.667,SNK-q检验示:术后4周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术后8周、12周各组之间比较P0.0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在4周时不明显,8周时表达明显,12周时达到高峰。术后4周方差分析F=4.192,术后8周F=36.400,术后12周F=30.682,SNK-q检验示:术后4周对照组与10mg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20mg复合组与其它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8周、12周各组之间比较P0.05。 结论: NHA/DCSI人工骨比单纯应用NHA能更好的修复骨缺损,有利于骨缺损区域早期的血管及新骨的形成,随着复合剂量的增加,骨密度测量值、新骨形成量、新生血管数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均相应增加。由于血管的大量长入,使人工骨血管化,为骨修复提供所需的间充质细胞及成骨细胞,从而促进新生骨组织的形成。本研究只进行了两个剂量的实验,仅为动物实验结果,虽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血管生成数量和新骨形成量增加,但是剂量不能无限制增加,过大剂量可能会使局部形成血管瘤,全身毒性反应等并发症,局部药物安全有效的剂量及人体的适宜剂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 小牛血清去蛋白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缺损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前言11-13
- 二、材料与方法13-20
- 1、材料13-14
- 2、方法14-20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14-15
- 2.2 、一般情况观察15
- 2.3 、骨密度测定15
- 2.4 、实验材料15
- 2.5 、组织学检查15-17
- 2.6 、免疫组织学检查17-18
- 2.7 、RT-PCR检查18-20
- 2.8 、统计学分析20
- 三、结果20-39
- 1、术后大鼠一般情况20
- 2、骨缺损模型的建造20-21
- 3、骨密度的测定21-25
- 4、组织学观察25-35
- 5、PCR扩增结果35-39
- 四、讨论39-42
- 五、结论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8
- 个人简历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旭彤,安树林,潘淑萍;骨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1期
2 吴慧平;范媛;丁兴;许冬青;詹tg;;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舌苔黏膜组织中PLOD1基因表达水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刘正霞;徐阳;徐进梅;杨明夏;马磊;朱昌亮;;不同引物及数据分析方法对定量PCR结果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4 黄沙,金岩,吴红,刘勇刚;复合bFGF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4年02期
5 裴国献,金丹;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874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87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