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纳米炭示踪在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5 20:19

  本文关键词:纳米炭示踪在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昆明医科大学》 2014年

纳米炭示踪在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赵兵  

【摘要】:[目的]: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进行纳米炭示踪染色,统计中央区淋巴结的平均数目及亚区的分布情况;评价纳米碳混悬液在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指导淋巴结清扫的有效性;分析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方法]: 收集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诊治的满足入组标准的183例cN0(颈部淋巴结阴性,即指临床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纳米炭组和常规手术组。纳米炭组102例,术中显露双侧甲状腺,于甲状腺上、下段两处被膜下共缓慢推注纳米炭0.05-0.1亳升/侧,在注射5分钟后开始行甲状腺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纳米炭组记录清扫的中央各亚区淋巴结数目,并按亚区、黑染及未黑染进行分类,分别装袋送病检,病检结果出来后,记录中央组各亚区黑染和未黑染淋巴结中的转移和未转移数。常规手术组81例,仅行甲状腺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记录清扫的中央各亚区淋巴结数目,并按亚区分别装袋送病检,病检结果出来后,记录中央区淋巴结各亚区转移和未转移数。分别对比两组各亚区最终的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情况。最后对纳米炭组单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从而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结果]: 注射纳米炭患者中均未发生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注射结束后甲状腺被膜及相应的淋巴结被染色。纳米炭组共检获淋巴结1511枚,平均每例(14.84-4.6)枚,其中黑染淋巴结共1110枚,平均每例(10.9±±4.3)枚,常规手术组共检获淋巴结659枚,平均每例(8.1±3.7)枚,两组淋巴结检获总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纳米炭组中黑染淋巴结数量与常规手术组淋巴结总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左侧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为(6.8±3.0)枚/例,常规手术组为(3.7±2.5)枚/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右侧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为(8.0±3.0)枚/例,常规手术组为(4.4±2.5)枚/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右侧中央区喉返神经前淋巴结,纳米炭组为(6.44±2.5)枚/例,常规手术组为(3.4±1.9)枚/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右侧中央区喉返神经后淋巴结,纳米炭组为(1.6±±1.8)枚/例,常规手术组为(1.0±1.6)枚/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中各亚区淋巴结检获数,纳米炭组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但两组对于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数的比较,纳米炭组与常规手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纳米炭组中,共检获黑染淋巴结1110枚,其中有120枚发生转移,阳性检出率为10.81%,检获未黑染淋巴结401枚,其中15枚发生转移,阳性检出率为3.74%,纳米炭示踪淋巴结的敏感性约为73.46%(1110/1511),特异性约为10.81%(120/1110)。经分析,纳米炭组中黑染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P0.001)。 纳米炭组中单灶癌患者有65例,其中发生癌灶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7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15%,发生癌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2.31%,其中与癌灶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性别(男性患者较容易发生转移)、癌灶直径1cm、包膜浸润、气管浸润、喉返神经浸润;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癌灶直径1cm、包膜浸润、气管浸润、喉返神经浸润、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 [结论]: 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使用纳米炭能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指示淋巴结清扫范围; 2)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纳米炭示踪染色,统计出了中央区淋巴结的平均数目及亚区的分布情况,从而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提供理伦依据; 3)纳米炭能示踪淋巴结,但不能作为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依据; 4)对于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有必要结合病情,如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与否、气管浸润与否、喉返神经浸润与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考虑是否需同时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这对防止医疗不足及避免过度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玉剑;钱军;程若川;马云海;刘霜;;甲状腺癌术中淋巴示踪剂应用对于甲状旁腺保护作用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年11期

2 赵铭;刘善廷;孟昭忠;;中央区清扫在cN_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6期

3 李成,张伟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治疗现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孙岚,张英鸽,杨留中;纳米活性炭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存留及淋巴靶向性[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年04期

5 倪荣生;高下;;头颈部肿瘤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12期

6 马云海;钱军;曾玉剑;程若川;;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分辨和保护甲状旁腺[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贾中明;刘艳;黄秋林;;纳米炭定位前哨淋巴结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33期

8 诸林海;丁向民;;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阳性淋巴结数与清除方式的选择[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年07期

9 梁秦龙,徐荣,李树业,岳长生,宋卫琪,冯海波;cN_O期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适应证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3期

10 童朝刚;陈晓鹏;;亚甲蓝、纳米活性炭及中华墨汁作为胃癌淋巴结示踪剂的效果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薇;施俊义;盛湲;李莉;;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癌症;2008年03期

2 张林;刘松岭;孙国锋;王海全;王睿;;“六保留”功能性颈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陈光龙;刘培锋;;低位长领式切口多功能保留颈清术治疗甲状腺癌15例[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李雨聪;王冬;;纳米活性炭示踪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2年09期

5 劳向明;张海燕;李锦清;陈易明;陈敏山;元云飞;张亚奇;郑云;;碳包铁纳米晶急性毒性实验及其对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6 张强;张仑;宋方方;张文超;姚晓峰;张浏阳;陈可欣;;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2期

7 撒忠秋;倪雷;秦建民;;纳米粒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10年02期

8 刘宛灵;蔡念;李进义;王存川;杨景哥;杨华;甘君良;黎志伦;林懋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年04期

9 杨晓晖;王勇;王平;;纳米碳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年04期

10 章超;杨见明;;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雨聪;王冬;;纳米炭示踪前哨淋巴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曲秋莲;4种纳米颗粒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物学效应[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2 江志强;穿心莲内酯类脂质囊泡的研制及其抗肝癌靶向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孙岚;ACNP-ME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对肝癌干细胞靶向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4 雷尚通;甲状腺周围筋膜和筋膜间隙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何航;MicroRNA-218经ROBO1通路调控胰腺癌侵袭和淋巴道转移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王强;新型药物载体LyP-1-MWNTs应用于胰腺癌淋巴转移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手术清扫范围的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邵喜艳;血清TG和~(131)I-WBS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清除甲状腺后的随访价值[D];暨南大学;2011年

3 陈刚;纳米活性炭联合吡柔比星对膀胱癌杀伤效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肖荷芳;应用载药纳米活性炭行大肠癌淋巴靶向化疗的小鼠实验[D];汕头大学;2011年

5 郑志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浩;淋巴靶向抗癌药物卡波霉素载体制备方法优化及药效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7 王立伟;5-氟尿嘧啶—纳米炭微粒缓释系统治疗小鼠肉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王伟;甲状腺手术对血清钙和甲状旁腺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6年

9 孙岚;几种生物惰性纳米粒子的体内过程及损伤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10 张李;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福进,李秋梨,曾宗渊,宋明,杨安奎,张诠;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及影响复发的因素分析[J];癌症;2004年11期

2 刘文胜,唐平章,汪晓春,殷玉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J];癌症进展;2004年04期

3 车红缨;曾玉剑;程中;;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淋巴结清扫和病理检查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09年20期

4 黄静光,覃建宏,冯江学,苏乘平,谭达丛,莫仕安;直系亲属胎儿甲状旁腺异体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00年03期

5 赏金标;王可敬;;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前哨淋巴结研究[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6 王颜刚,王桂兰;甲状旁腺移植的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4年03期

7 李树玲;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4年04期

8 张黎;余霞;亦力;;活性炭吸附抗癌剂在胃癌淋巴转移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1年02期

9 张勤修,叶静,李满;甲状腺手术中精细化被膜解剖法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12期

10 陈国锐,刘仁斌;甲状旁腺临床移植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功,赵晓明,宋立刚,申兴斌,王军;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误诊病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7期

2 沈隽,俞茂华,王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3 祝英乔,张钧;二维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腺癌[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7期

4 赵月皎,石胜利,陈苏;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式探讨[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年06期

5 黄雄飞,张鹏飞,高凌云,高美钦,郑朝增;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张来虎 ,汪月月;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腺内转移的分布——全摘病例研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7 程文元,徐本义,张仑;甲状腺乳头状癌致死因素分析(附749例病例报告)[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张仑,李树玲;1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3年11期

9 林建龙,刘培锋,杨清海;甲状腺乳头状癌109例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10 李涛,杨举伦,蔡学敏,魏永敬,蔡琳,权彤彤;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红;赵诚;刘荣桂;牛晓燕;房世保;王正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长秋;赵文雯;鲁安怀;柳剑英;梅放;张波;;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坏死后矿化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赟赟;詹维伟;;颈部淋巴结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渊;江泉;陈剑;张云霄;何竹;龚丽萍;;实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周伟;周萍;林艳艳;王燕;詹维伟;;中年人与老年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对比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甘科红;丛淑珍;李康;陈青;冯占武;;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7 奚政君;祝明洁;;小儿甲状腺乳头状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A];中西医结合第九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周湘兰;罗金芳;桂律;;粘着斑激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刘红;赵著梅;刘文君;李红;王妍;张建平;;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免疫组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吴延升;张仑;;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多因素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科 陈杰 副主任医师;[N];大众卫生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陶子;[N];宁波日报;2014年

3 陈杰;[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高明 魏松峰 于洋;[N];健康报;2011年

5 四川成都 孙清廉;[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伟斌;肿瘤克隆起源之争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孙团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外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边学;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正常腺体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陈剑;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标记物在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D];复旦大学;2012年

6 朱晓丽;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鄢丹桂;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刘志艳;核受体RXRγ的表达与上皮—间叶转化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转移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方舟;循环BRAF突变基因联合其它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预后作用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白艳花;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前沿癌细胞极性丧失/粘附性下降与periostin的表达及临床预后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坷平;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手术治疗118例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马平安;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诊疗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乌拉别克·毛力提;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术式选择对预后因素影响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4 黄家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5 郑志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6 吕振;整合素β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泰山医学院;2012年

7 潘倍倍;甲状腺乳头状癌81例外科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樊秀月;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清扫方式的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9 徐璇;三叶因子3、生长分化因子-15及半乳糖凝集素-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孙伟;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手术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纳米炭示踪在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23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