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官方网站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发布时间:2016-10-24 09:33

  本文关键词: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这是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制订的第1个关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结直肠手术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ERAS的概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术期的处理,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的作用。ERAS是21世纪一项重要的外科学进展及革命,目前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最为成功。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制订了《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Abstract】

The Chinese consensus of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for colorectal surgery (2015 edition) is the first guideline in the area of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in colorectal surgery in China, which is drafted by a committee organized by the China ERAS Group of GSPEN. The concept of ERAS is a series of evidencebased perioperative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stress of the patients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and then achieve rapid recovery. This is a new concept in the 21st century which is a revolution to the medical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mode. There are a lot of benefits in ERAS: (1)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2)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3)Accelerating rehabilitation; (4)Shortening of hospital stay; (5)Reduction of medical expenses; (6)Relief of the financial burden both on the family hood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ERAS in colorectal surgery, both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are reviewed by the committee to draft this consensus.

  羊献银毫书捷报,猴挥金棒迎新春。2016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将在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秉承既定的办刊宗旨和方针,以质量求生存,靠特色谋发展,引领消化外科学术发展前沿,更好地为消化外科同道服务。本期重点选题为 “消化外科新进展”。

  “指南与共识”栏目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总结国内外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研究进展,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订了《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版》,旨在为实现我国肝胆胰外科术后ERAS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意见。而该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则鉴于我国机器人胃癌手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内业专家经过反复研讨,制订了《机器人胃癌手术专家共识(2015版)》,旨在为该领域同道提供指导和参考作用。

   “院士论坛”栏目中,陈孝平院士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翔实地阐述了层次解剖这一既古老又新颖的概念。层次解剖是基于局部解剖及胚胎发育生物学而形成。随着腹腔镜及机器人等外科手术设备的发展,要求外科手术出血量更少、解剖更精细、术后恢复更快、复发率更低。因此,层次解剖再次被外科医师重视。术中按照层次进行解剖,可以避免外科学上缺少解剖概念的“整块”切除,达到完全切除病灶和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损伤的最好手术效果。

  “述评”栏目中,姜洪池教授指出:消化外科医师在成长进步过程中,无论是培养者还是被培养者,必需制订针对性的努力方向或奋斗目标,即继续教育与学习、多学科合作与合作精神、汲取教训与总结、正确的临床与辩证思维。苗毅教授则生动地描述了以开放或腹腔镜为平台经体腔和脏器浆膜面入路的传统外科——“浆膜外科”,以内镜为平台从自然腔道黏膜面入路的内镜外科——“黏膜外科”的交融。他提出:消化外科医师面临挑战要有自信和包容;面对竞争要勇于创新和合作;始终将患者获益放在首位;创建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的新型诊断与治疗模式是消化外科发展方向。

  “专家论坛”栏目中,方驰华教授报道了在肝胆胰外科精准诊断与治疗时代,二维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模式正在向三维模式转变,形态影像学正逐步向分子影像学发展等新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精准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李国新教授针对我国腹腔镜应用于进展期胃癌以根治为目的手术治疗方面的现状与争议,中国医学研究者成立了“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CLASS研究组立志于在国内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中提供更多、更高水准的数据,突显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临床研究现状。刘金钢教授围绕减重及代谢病手术研究机制和手术方式发展的国际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为减重及代谢病手术提供了新思路。

  “论著”栏目中,白雪莉教授探讨了肝胆胰外科手术ERAS实施的临床价值和影响ERAS实施效果的相关因素。其研究结果显示:肝胆胰外科中大型手术[肝脏和(或)胰腺切除]实施ERAS安全可行;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类型、Alb、肝切除范围是导致ERAS方案失败的危险因素。李民医师前瞻性研究了ERAS在营养不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胆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 ERAS应用于营养不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胆肠吻合术围术期处理安全有效,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蔡庆医师分析了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高血糖与肝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其研究结果显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促进肝癌早期复发,术后进行血糖监控对预防肝癌早期复发有重要意义。吴泓教授报道了经肝圆韧带裂入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行肝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无腹腔内大出血、胆汁漏、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蔡正昊医师前瞻性分析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腹内压升高对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后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生与术中CO2气腹压力升高无相关性。

  “外科天地”栏目中,彭创教授探讨了单独保留肝尾状叶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该手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影像集锦”栏目中,李晓明医师报道了一种罕见疾病——肝脏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的超声、CT及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为临床正确诊断提供了指导依据。

  衷心感谢为本期积极组稿和撰稿的陈孝平院士,姜洪池、苗毅、梁廷波、方驰华、余佩武、李国新、刘金钢、黄昌明、白雪莉、吴泓、蒋国庆、彭创、蔡萍、陈伟等教授,以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期特设“转移性肝癌”专题,旨在总结和分享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述评”栏目中,许剑民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团队的研究结果,提出多学科团队诊断与治疗模式是结直肠癌肝转移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的首要模式。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精准分期和分子分型,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专家论坛”栏目中,叶颖江教授围绕结直肠癌肝转移、胃癌肝转移、胃肠间质瘤肝转移、胆囊癌肝转移、胰腺癌肝转移来探讨消化系统肿瘤肝转移的治疗策略。马宽生教授围绕RFA的基本原理和方法、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适应证、RFA应用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和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现状、RFA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联合治疗现状、肝脏外科技术发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影响几方面就结直肠癌肝转移RFA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深度剖析和探讨。

  “新技术”栏目中,张志鹏医师报道了姚宏伟教授团队开展的1例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该例患者经腹腔完成肝转移灶切除、血管离断和淋巴结清扫,以及中上段直肠系膜的游离。经肛入路完成下段直肠系膜切除,以及直肠和肝脏切除标本的取出。这种手术方式为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秦新裕教授对此进行点评:远离肝脏的乙状结肠和直肠癌肝转移,不能通过一个切口解决两处的问题,创伤比较大。该文是除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另一种尝试,两项技术的结合应用体现了外科医师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患者疾苦的追求。

  “论著”栏目中,姚宏伟教授回顾性分析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同期腹腔镜或开腹肝大部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其结果提示: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肝大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在术后并发症和远期预后方面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开腹肝大部切除术相当。周进学教授回顾性分析了腹腔镜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提示:该手术方式安全可行,同时也提出术者应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最好是结直肠外科与肝脏外科团队协同合作开展手术。

  “外科天地”栏目中,陈竟文医师回顾性分析韦烨教授团队收治的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学科团队严格的术前评估,充分讨论制订手术方案: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进行治疗,同期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良好。杨亮亮医师对1例初始无法手术切除的乙状结肠癌伴肝脏多发转移患者先行转化治疗待肝转移灶明显缩小后行开腹肝部分切除+3D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访30个月生命质量良好,无复发转移。该治疗方案疗效良好,能减少二次手术打击和降低住院费用。

  “影像集锦”栏目中,郑汉朋医师收集多家医疗中心胃肠道脂肪瘤患者多排螺旋CT检查的临床资料,发现多排螺旋CT检查能清楚判断胃肠道脂肪瘤位置、大小、形态及性质,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指导依据。

  “大巡诊”栏目中,俞泽元医师报道了1例同时性及异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术前经过多学科团队讨论制订合理方案,一期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胆囊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Ⅴ段切除术,术后给予FOLFOX4化疗,异时性肝转移后行TACE治疗,疗效显著。该病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警示和参考。

  “综述”栏目中,贾中芝医师通过钇90放射微粒治疗肿瘤的原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注意事项几方面介绍了钇90治疗不可切除且化疗耐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姚响芸医师主要介绍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特点、相关分子检测及意义、手术治疗策略和辅助治疗,进而阐述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实践进展。

  衷心感谢为本期积极组稿和撰稿的许剑民、刘连新、叶颖江、马宽生、修典荣、姚宏伟、董明、韦烨、任黎、焦作义、周进学、陈梅福等教授。

近30年来,肿瘤治疗原则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外科治疗逐步发展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目前,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多学科团队(MDT)已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胃癌的外科治疗一直是消化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重点选题为“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旨在总结和分享相关临床经验与基础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述评”栏目中,胡祥教授重点从胃硬化型癌的手术治疗和辅助化疗方面介绍了其综合治疗,展望了胃硬化型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及基因治疗进展,为临床医师治疗胃硬化型癌提供了参考。

“专家论坛”栏目中,曹晖教授系统阐述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MDT诊断与治疗,认为通过MDT协作提供综合诊断与治疗方案的新模式,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肿瘤治疗规范化和个体化原则,同时也能真正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梁寒教授综合评价了胃癌远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

“论著”栏目中,陆俊医师探讨了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仍能获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预后;高龄不应被视为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绝对禁忌证。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是影响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徐卫国医师分析了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探讨了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较多见,Clavien-Dindo分级多为Ⅱ级。BMI≥24 kg/m2、Billroth Ⅱ式吻合术是影响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BMI和吻合方式影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杨宏医师探讨了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相当,临床疗效满意。帅晓明医师探讨了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降低进展期胃癌临床分期,提高R0切除率。黄玉琴医师探讨了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安全、可行,作为一种改良的吻合方式,是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李士杰医师探讨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年龄≥65岁)单发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研究结果显示:ESD治疗老年单发早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可获得与中青年患者相当的近、远期疗效。

“外科天地”栏目中,张驰医师探讨了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技巧与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有效选择。

“影像集锦”栏目中,李斌医师总结了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腹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其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腹部CT检查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内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肠管,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部分肠管扩张、肠腔积液及液气平面;受累及的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聚集肠襻周围及肠管间可见增厚纤维包膜。

“大巡诊”栏目中,李彦玉医师分析了1例食管胃结合部肝样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经过,提示临床医师该病具有嗜肝性特点,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肝转移的诊断与治疗。

衷心感谢为本期积极组稿和撰稿的胡祥、曹晖、梁寒、黄昌明、苏向前、房学东、陶凯雄、胡伟国、吴齐、王道荣、李辉、董剑宏等教授。

2016年4月24日,国际著名的肝胆外科学家、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中国肝胆胰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教授离开我们整整1周年。为了缅怀大师的伟大人格,传承和弘扬“志强精神”,努力推进大师开创的肝胆外科事业,本期特设重点选题“胆道外科暨纪念黄志强院士逝世1周年”,期望通过本期内容将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胆道外科事业传承鼎新,继往开来。

“述评”栏目中,董家鸿教授高度概括了传承与弘扬“志强精神”,慰藉黄志强院士的最好诠释是:在精准医学时代,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方法的融合和创新,系统优化胆道外科理论和技术,实现胆道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最佳临床实践,是我国当代肝胆外科同仁的责任和使命。

“专家论坛”栏目中,卢绮萍教授通过学习黄志强院士精品著作领会“志强精神”:新时代外科学理念的核心精髓和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和减少损伤。新时代外科医师培养的途径是明确标准和打好基础。梁力建教授通过临床实践,再次阐述了黄志强院士提出的“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十二字肝胆管结石病治疗方针,至今仍是指导目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原则。

“论著”栏目中,沈锋教授对1 37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经肝切除术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术前血清CA19-9>39 U/mL、CEA>10 μg/mL,肿瘤直径>5 cm,肿瘤多发,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局部组织侵犯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可对肝内胆细胞管癌进行有效的外科临床分期。殷晓煜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总体远期疗效尚不理想。肿瘤根治程度为R1切除、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是影响行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王捷教授对沈锋教授和殷晓煜教授论著进行点评:两篇论著的临床资料珍贵,系统总结了手术切除治疗胆管癌的远期疗效,很好地展现了国内外科医师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救治胆管癌的临床实践体会。耿智敏教授分析了438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发现: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积极手术治疗可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有腹腔积液、手术方式为R1/2切除、病理学分级为中低分化、N分期为N1~2期、M分期为M1期是胆囊癌患者外科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徐鋆耀教授探讨了完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其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满意。王广义教授团队分析了2 36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研究结果显示:三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合理选择适应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张永杰教授对此进行点评:重视微创的理念,但不拘泥于微创的形式,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可行、合理、安全、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是当前外科实践中需要着重强调的观点。孙科医师探讨了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下胆囊管逆向乳头插管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逆向乳头插管法安全可行,还可减少鼻胆管引流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外科天地”栏目中,倪其泓医师探讨了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前精确的评估、合理的手术径路、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精细的术中操作可提高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

“新技术”栏目中,郑树国教授报道了1例胰头癌合并十二指肠、胆道梗阻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胰十二肠切除术联合门静脉切除及人工血管架桥重建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该手术方式安全可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Pier Giulianotti教授对此进行点评:合并有血管侵犯的患者常伴有周围血管增生,肿瘤切除困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更为复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大巡诊”栏目中,彭松林医师探讨了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转化医学模式综合治疗,为同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衷心感谢为本期积极组稿和撰稿的董家鸿、邹声泉、梁力建、卢绮萍、耿小平、沈锋、王广义、张永杰、王捷、刘青光、陈亚进、王坚、殷晓煜、严茂林、曾永毅、耿智敏、徐鋆耀、李文岗、郑树国等教授。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以及肝移植是肝脏外科新兴技术与热门焦点。本期特设“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与肝移植”专题,旨在总结和分享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指南与共识”栏目中,因国际上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仍未达成共识。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我国学者对此疾病取得的临床研究结果,全国肝癌合并癌栓诊治研究协作组制订了《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院士论坛”栏目中,郑树森院士概述了在政府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与推动下,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的工作情况,高屋建瓴地对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工作方向提出看法,以进一步科学规范提高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质量。

  “专家论坛”栏目中,日本幕内雅敏教授团队回顾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的发展,总结了ALPPS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ALPPS在日本的应用现状。蔡秀军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全面阐述了ALPPS的现状及挑战。周俭教授从肝脏增生的机理、手术安全性的考量、手术方式的改进等方面全面总结和概述ALPPS。陈亚进教授论述了损伤控制理念下ALPPS的各种改良手术方式。郑树国教授从自身实践出发分析了腹腔镜ALPPS在肝硬化肝癌的应用价值。刘连新教授围绕ALPPS基础研究进展的应用现状,阐述了ALPPS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机制。彭志海教授根据国内现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了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与肝癌患者术前筛选、列队优先、局部治疗以及术后处理等环节的关键问题。

  “论著”栏目中,王广义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ALPPS治疗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马宽生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合并肝硬化肝癌行RFA或门静脉栓塞术补救治疗射频辅助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一期术后剩余肝脏体积(FLR)增长不良患者,行RFA或无水酒精注射术补救治疗能促进FLR进一步增长,提高二期手术完成率。叶啟发教授团队分析289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发现:脑死亡器官捐献和脑心死亡标准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后疗效较好。陈知水教授团队分析146例行老年公民逝世后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严格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供肝应用于肝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万齐全教授团队分析365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血流感染的10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肝移植术后易发生血流感染,血清Alb水平<30 mg/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术后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张晓刚医师团队为1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行肝移植,其研究结果表明:自身免疫学肝炎肝移植术后恢复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相关,可能成为预后判断及治疗的方向。

  “外科天地”栏目中,洪德飞教授团队在基于经皮微波或射频消融肝实质分隔联合门静脉栓塞计划性肝切除术(PAPEP)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先行经皮微波消融或经皮射频消融,同期进行门静脉栓塞术。改良后的PAPEP治疗FLR不足的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影像集锦”栏目中,从振杰医师总结胆总管创伤性神经瘤的MRI检查特征包括胆总管腔结节伴胆管狭窄,增强后显著强化及延迟强化,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断该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大巡诊”栏目中,曾永毅教授团队报道了1例原发性肝癌肉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该患者术前未确诊,根据术前检查结果行右半肝肿瘤切除+门静脉右前支切除术,术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确诊,术后行TACE,随访6个月,未见患者肿瘤复发、转移。该病例为同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

  衷心感谢积极为本期组稿和撰稿的郑树森院士,幕内雅敏、蔡秀军、周俭、陈亚进、刘连新、马宽生、郑树国、王广义、洪德飞、程树群、陈敏山、蔡建强、叶啟发、彭志海、温浩、陈知水、张晓刚、曾仲、万齐全、王征等教授。

  胰腺肿瘤种类繁多,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仍存在困难,胰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及患者预后仍极具挑战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为了继续展示新的成果,探讨存在的争议,本期特设重点选题"胰腺肿瘤"。

  "指南与共识"栏目中,由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专家组成的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专家结合文献及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版)》,以期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断与治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院士论坛"栏目中,赵玉沛院士高屋建瓴,立足于国内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强调了外科医师应重视胰腺癌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概述了实现高质量胰腺癌临床研究的途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述评"栏目中,杨尹默教授从胰腺系膜的解剖学基础、胚胎学研究着眼,客观、全面、系统评价了胰腺全系膜切除的进展与应用,提倡开展针对胰腺全系膜切除的解剖学及临床研究,并借此规范手术切除范围,使患者最大获益。

  "专家论坛"栏目中,楼文晖教授认为在大的医疗中心,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可为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提供规范而全面的治疗,减少患者诊断与治疗的等待时间,改善疗效,增强MDT成员间的交流、学习,消除地区和医院间的诊断与治疗差异。王槐志教授围绕可能切除胰腺癌联合血管切除的意义、适应证及新辅助治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著"栏目中,吕楠医师探讨了ERAS在胰腺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其研究结果显示:胰腺手术围术期应用ERAS模式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满意度,具有较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推广应用。蔡云强医师探讨了ERAS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ERAS应用于LPD围术期处理安全有效,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戎叶飞医师探讨了影响浸润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患者预后的因素。其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病理学亚型及癌变病理学类型对评估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预后价值有限,而淋巴结阳性是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李乐医师探讨了影响胰腺囊性肿瘤(PCN)良恶性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其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血清CA19-9≥37 U/L及CEA≥3.4 μg/L的患者,PCN为恶性的可能性较高。对于确诊恶性PCN者,术前CEA水平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徐冬医师探讨了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RAMPS)治疗胰体尾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RAMPS治疗胰体尾癌安全、可行,较经典胰体尾+脾切除术而言,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能提高R0切除率。林贤超医师探讨了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胰腺癌患者血清代谢变化的临床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体检者比较,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多种氨基酸、柠檬酸和脂蛋白存在差异。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胰腺癌患者血清代谢变化。邹晓明医师分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探讨了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进行Clavien-Dindo分级有利于综合比较和评价,Clavien-Dindo分级主要为Ⅰ、Ⅱ级。降低BMI和胰腺残端的良好处理可以改善其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王天龙医师总结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其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医师应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确诊AIP,与胰腺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而施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宁振医师探讨了泛素特异性肽酶10(USP10)在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其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癌中去泛素化酶USP10可能通过P53依赖途径参与了P21聚集诱发的吉西他滨原发及获得性耐药。

  "外科天地"栏目中,李秀东医师探讨了动脉优先入路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提高R0切除率和减少术后近期复发,并改善患者预后的优势。

  "影像集锦"栏目中,丁前江医师总结了背胰与主胰管并发变异的影像学检查特征,探讨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其研究结果显示:背胰与主胰管并发变异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胰腺长度正常,胰体、尾部实质萎缩,主胰管扩张、内壁光整,胰头部轻度增大,增强扫描检查无异常强化灶。

  "大巡诊"栏目中,李烨医师分析了1例胰头脓肿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提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鉴别诊断和合理处理。

  衷心感谢为本期积极组稿和撰稿的赵玉沛院士,苗毅、杨尹默、楼文晖、孙备、王槐志、蒋奎荣、谭广、吴刚、彭兵、崔云甫、黄鹤光、孙诚谊、嵇武、李滨、李晓武等教授。

  门静脉高压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其临床研究日益丰富,外科治疗取得长足进步。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加深,脾脏外科的发展日益更新,脾脏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本期重点选题为"门静脉高压症与脾脏外科",旨在总结和分享相关临床经验与基础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指南与共识"栏目中,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和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与临床实践,从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器官保护方面制订《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述评"栏目中,姜洪池教授回顾了脾脏外科的历史沿革和手术进步,展望了发展方向。他指出:"选择性脾切除"的基本原则得到最终明确,腹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脾脏外科带来新的活力,其发展前景广阔。杨连粤教授综合评价了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困境和机遇。虽然传统的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面临严峻挑战,但地位仍不可替代。多学科团队模式为门静脉高压症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专家论坛"栏目中,吴志勇教授翔实阐述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处理策略。他指出:根据患者个体特点,结合术者经验,术前准备正确全面,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积极进行术后处理,才能提高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效果。周光文教授重点描述了提高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疗效的策略。他指出: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依赖于肝脏储备功能,依据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选择手术方式才能降低术后肝性脑病和再出血的发生率。肝静脉压力是预测出血风险和门静脉高压程度最重要的客观参数。

  "论著"栏目中,刘昌教授团队探讨了脾切除联合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冠腔分流术属高选择性门腔分流术,区域性降压效果显著,且能保证门静脉入肝血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肝性脑病、血栓形成发生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龚江波医师探讨了再改良的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再改良的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彻底性优于Hassab术,有利于控制再出血,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周光文教授团队分析了235例行复杂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研究结果显示:复杂性脾切除术安全有效,认真仔细的术前评估、精细轻柔的手术操作、脾蒂的正确处理和创面的腹膜化,是降低复杂性脾切除术手术风险的关键环节。黄洁医师探讨了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严密的围术期处理可以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刘福全教授团队分析了3 367例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技术难点。其研究结果显示:肝内门静脉较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完全闭塞合并粗大侧支、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完全闭塞性血栓(或癌栓)、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与肝内门静脉主要分支空间关系不合理、肝内门静脉主要分支在肝外、肝静脉全程完全闭塞、肝内胆管扩张等是行TIPS中的技术难点,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技术提高成功率。再次开通闭塞的TIPS分流道可在特殊导管、穿刺等辅助下完成。党晓卫教授团队提出了布加综合征新的临床分型及相应治疗策略。其研究结果显示:依据患者的自身代偿情况及临床症状制订布加综合征临床分型并综合考虑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刘福全教授团队分析了1246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布加综合征的类型、程度及临床症状,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其技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外科天地"栏目中,田明国医师探讨了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可达到同时纠正脾功能亢进和选择性胃食管曲张静脉减压的目的。

  "影像集锦"栏目中,李健明医师前瞻性分析能谱CT分次团注对单期门静脉成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能谱CT门静脉成像与分团注射结合,能获得较好的门静脉及分支显示情况,并降低扫描过程中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

  "大巡诊"栏目中,李臻医师探讨了经皮经肝穿刺肝内支架轨道重建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IPSS)后分流道闭塞的临床疗效,该手术方式为临床解决TIPSS后分流道闭塞提供了有益思路。

  衷心感谢积极为本期组稿和撰稿的郑树森院士,姜洪池、杨连粤、吴志勇、周光文、刘昌、孙敏、刘福全、党晓卫、黄孝伦、汪涛等教授。

  多学科团队(MDT)诊断与治疗是结直肠癌系统性有效治疗途径,有助于实现诊断与治疗的标准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高质量诊断与治疗。本期重点选题为“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旨在进一步推广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指南与共识”栏目中,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6版)》。

  “述评”栏目中,姚宏伟教授与刘荫华教授论述了姑息性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针对临床综合评价确认无法获得Ro切除的患者,选择姑息性手术应结合患者全身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期保障患者获益最大化。

  “专家论坛”栏目中,梁小波教授系统阐述了结直肠癌的MDT诊断与治疗,肯定了结直肠癌MDT在疾病诊断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优势,深入分析了结直肠癌MDT中资源协调配置与利用,总结了结直肠癌MDT的局限性。李太原教授综合评价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开展该手术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

  “论著”栏目中,马君俊医师的研究结果显示:头侧中间入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并不延长总手术时间,有利于清扫第253组淋巴结。费秉元医师探讨了3D与2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与2D腹腔镜比较,3D腹腔镜技术能够缩短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损伤和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深部淋巴结清扫。秦诚医师分析了腹腔镜辅助电凝钩法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电凝钩法直肠癌根治术可达到传统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同时可降低自主神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池畔教授团队对931例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肛缘≤5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性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是预防吻合口漏的有效措施。吻合口漏不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肿瘤远处转移率以及局部复发率。王冬医师的研究结果显示:壁外血管侵犯阳性是影响Ⅲ期结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预后较壁外血管侵犯阴性患者差。陈文琪医师的研究结果显示:羧基张力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上调,羧基张力蛋白高表达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陈寅波医师的研究结果显示:P53蛋白和多重耐药相关蛋白在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均呈异常表达,其可能参与了慢性血吸虫病诱导结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江志远医师的研究结果表明:LAP+CD4+Treg细胞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比例增加,不同血清CEA、Ducks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LAP+CD4+Treg细胞比例不同,且血清CEA与该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外科天地”栏目中,梁小波教授探讨了十字吻合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十字吻合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

  “影像集锦”栏目中,吕和平医师探讨了肌酸激酶及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短期预后。其研究结果显示: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及CT血管造影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伴远端分支不显影预示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大巡诊”栏目中,王效谦医师报道了1例肝癌综合治疗后胆管支气管瘘的手术治疗经验,为同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衷心感谢积极为本期组稿和撰稿的刘荫华、许剑民、姚宏伟、梁小波、李太原、池畔、王屹、任黎等教授。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外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以微创理念为核心的腹腔镜技术作为微创外科发展的龙头,已深入到外科各专业。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完善,3D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先进的手术技术和医疗器械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期重点选题为“微创外科”,旨在总结和分享相关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指南与共识”栏目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基于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基础与临床实践,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水平,规范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特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07版)》进行修订,形成《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16版)》。

  “述评”栏目中,郑民华教授从视觉体验的角度畅谈目前医疗技术中火热的4K、3D、机器人3D等高科技视觉产品,提出虚拟现实、4K与3D的结合可能会使腹腔镜操作获得更佳的视觉体验。而目前3D腹腔镜只是针对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一个创新性产品而非颠覆性技术。

  “专家论坛”栏目中,余佩武教授从临床运用出发,介绍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胃癌手术、结直肠癌手术、肝胆手术和胰腺手术中的应用。与传统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消化外科手术中操作更精准、灵活,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胡三元教授强调:在腹腔镜肝胆胰脾手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的同时,术者应熟悉正常解剖与变异,熟练掌握术中出血的预防与处理,针对不同组织特点,采用不同离断方法;消化道重建作为腹腔镜肝胆胰手术的技术瓶颈与难点,强调学习曲线与团队配合,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吻合方式。牟一平教授通过回顾国内外腹腔镜手术治疗胰头癌和胰体尾癌的研究现状,阐述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癌围术期临床疗效,探讨目前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癌的热点问题,展望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胰腺癌微创手术治疗前景。所剑教授重点从3D技术出发,介绍3D高清腹腔镜的出现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带来的重要革新:以其独特的三维立体深度和层次给外科医师提供真实的操作体验,保留了完美的触觉反应,使操作更趋于精确。

  “论著”栏目中,楼文晖教授团队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发现:腹腔镜胃肠间质瘤切除术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但远期预后相当,胃肠间质瘤高危险患者预后不良。徐泽宽教授团队探讨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发现:该手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马君俊医师团队比较3D与2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手术医师的主观感受,其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3D腹腔镜其手术操作与2D腹腔镜相似,虽然在减轻双眼聚焦差异度、眩晕感方面不如2D腹腔镜,但可提供良好的三维视野,加强手术立体感、纵深感,协助辨认解剖结构、层次等。 白军伟医师的研究结果表明:与2D腹腔镜比较,3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尹新民教授团队对3D与2D腹腔镜手术治疗Todani I型胆总管囊肿扩张症的疗效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与2D腹腔镜手术比较,3D腹腔镜手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亦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秦仁义教授团队的临床实践发现:与开腹手术比较,3D腹腔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提供更真实的视觉效果,实现精细化操作,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吴硕东教授团队探讨切割闭合器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安全可行,术中切割闭合器的应用有助于手术安全、顺利地完成,促进患者恢复。

  “外科天地”栏目中,康亮教授团队介绍尾内侧入路单向环路式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其手术的特点是从外侧游离肠管,形成逆时针单向闭合环路。该手术方式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影像集锦”栏目中,沈亚琪教授团队介绍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CT和MRI表现特征:功能性pNENs以良性多见,边界清楚,直径较小,以实性为主,增强时动脉期呈显著强化。无功能性pNENs肿瘤体积较大,瘤内常见囊变坏死,肿瘤强化方式呈多样性。

  “大巡诊”栏目中,唐敏医师探讨了皮肌炎伴肝脏淋巴上皮样瘤样癌的诊断与治疗。该病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宜及早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患者行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HTH〗

  衷心感谢积极为本期组稿和撰稿的郑民华、余佩武、胡三元、所剑、牟一平、尹新民、秦仁义、吴硕东、楼文晖、康亮、李震等教授。

  随着基础医学、解剖学、外科手术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疝与腹壁外科领域发展迅速:复杂疝的治疗,腹壁加强手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腹腔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各种合成及生物材料,共同推动疝与腹壁外科取得长足进步。为了继续展示新的成果,探讨存在的争议,促进疝与腹壁外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本期特设重点选题“疝与腹壁外科”。

  “述评”栏目中,唐健雄教授立足学科发展,在高度肯定我国疝与腹壁外科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同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强调应从病因学研究、建立登记注册制度、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正确应用腹腔镜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我国疝与腹壁外科诊断、治疗和研究水平,,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专家论坛”栏目中,陈杰教授全面回顾巨大腹壁疝治疗观念演变及现状,深刻阐述巨大腹壁疝修补术后腹腔内高压及腹腔间室综合征发生机制,提出术中联合主动减容手术可有效预防其发生。李基业教授就创伤性腹壁缺损这一复杂疾病,从分类、修复方法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相信随着新技术及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创伤性腹壁缺损的治疗理念和实践将逐步改进和完善。

  “论著”栏目中,杨硕医师探讨了肥胖患者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防治术后腹腔内高压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巨大腹壁疝患者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可有效防治术后腹腔内高压,安全可行。俞瑞东医师探讨了高频胸壁振荡在腹壁切口疝手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胸部物理治疗比较,高频胸壁振荡可短期减轻腹壁切口疝手术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耐受性。张云医师探讨了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应用补片材料可以使老年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谢妍妍医师探讨了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在年龄≥70岁患者中的可行性,其研究结果显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可在大部分年龄≥70岁患者中安全开展,具有临床可行性。赵渝教授探讨了腹股沟疝修补术相关血管损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其研究结果显示:针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特点,采取不同处理措施,可取得较好疗效。

  “外科天地”栏目中,杨董超医师探讨了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和腹横肌分离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LI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补片加强的CST是腹壁正中LIH修复重建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对于提高腹壁正中LIH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集锦”栏目中,丁重阳医师探讨了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判断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18F-FDG PET/CT检查指标糖酵解总量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巡诊”栏目中,肖德贤医师探讨了1例大网膜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该病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特征,术前诊断困难;其侵袭性强,术后复发率高,总体疗效欠佳;临床上出现腹腔不明原因持续性慢性出血,影像学检查发现大网膜增厚,排除常见疾病后应考虑此病,尽早行手术治疗。
 

  衷心感谢积极为本期组稿和撰稿的唐健雄、田文、陈杰、李基业、顾岩、李健文、雷文章、赵渝、仇毓东、许雪峰、严茂林、陈梅福、李敬东、邹瞭南等教授。


  本文关键词: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51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