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医用胶原—羟基磷灰石用于脊髓脊柱椎板成形术骨缺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5:06

  本文关键词:医用胶原—羟基磷灰石用于脊髓脊柱椎板成形术骨缺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在临床试验中应用医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collagen-hydroxyatite,CHA)并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其与传统磷灰石骨粉用于脊髓脊柱外科椎板成形术骨融合的临床效果,探索改良椎板成形术的方法和其优越性。【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剔除高龄、儿童、患传染病及严重的心肺基础疾病不能控制的患者,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行椎板还纳成形术的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6.7岁。随机分配成两组,试验组使用医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充于椎板成形术的骨缺损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磷灰石骨粉填充于骨缺损处。骨粉植入量为4.0-6.0g。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及CT检查,排除原骨质缺损者,并完善肝肾功能及免疫学等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急性期及免疫缺陷的患者。患者大部分诊断为椎管内占位及少量的脊髓血管畸形(SCVM),手术指征明确,均需行椎板成形术。按疾病节段分类:颈椎22例,胸椎39例,腰椎29例。分别于术后1周、12周、24周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免疫反应、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和炎性指标等生化检验及伤口愈合等情况,检验其安全性,并拍摄X光和CT检查,观察骨缺损的填充及骨增量情况,评价其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6.1个月。9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大部分患者术后1周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略有升高,随后逐渐恢复正常,12周和24周随访时,各项检验指标均正常。82例患者无发热及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和过敏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周拆线。4例患者术后伤口出现局部红肿现象,伤口引流液中出现粉末样物质。经过改进手术植入方法,其余患者均无皮肤红肿、破溃及渗漏,引流液中未在引出异样粉末物质。X光检查提示术后3个月左右试验组骨缺损处有新骨形成,生长活跃,半年后骨修复材料植入区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良好,并达到骨性连接。而对照组,其骨修复能力明显弱于试验组,降解性也较差。骨愈合时间一般为24-26周,年轻患者较老年患者效果更佳。所有患者均无脊柱不稳定现象发生。【结论】1.人工骨修复材料植入脊髓脊柱缺损处是安全和有效的,无明显不良反应,且能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医用胶原-羟基磷灰石较传统骨修复材料更具优势,具有强大的骨诱导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临床应用前景广阔。2.试验组患者术后无脊柱不稳定现象。医用胶原-羟基磷灰石成骨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及降解率良好,用于骨缺损处,加快骨愈合速度,从而改良椎板成形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近期效果明显,远期效果需继续长期随访验证。3.人工骨材料诱导骨生长能力强,在骨组织降解性好,但在软组织中降解缓慢,长期残留增加感染的可能性。脊柱骨缺损不同于长骨缺损,后者可以植入骨髓腔中,与骨面充分接触,且能与人体软组织隔离。而椎板成形术中骨缺损填充量大,且与人体软组织不能充分隔开,有随引流液引出及感染的可能,如减少填充量,则会削弱成骨效果。因此,改进手术植入方法或改造产品工艺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胶原-羟基磷灰石 骨修复材料 骨缺损 有效性 椎板成形术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3
  • 研究现状、成果11-12
  • 研究目的、方法12-13
  • CHA在椎板成形术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13-36
  • 1.1 对象和方法13-21
  • 1.1.1 材料和仪器13-14
  • 1.1.2 试验对象14-15
  • 1.1.2.1 入选标准14-15
  • 1.1.2.2 排除标准15
  • 1.1.2.3 剔除和脱落标准15
  • 1.1.2.4 终止试验标准15
  • 1.1.3 方法15-21
  • 1.1.3.1 试验设计15-16
  • 1.1.3.2 试验程序16
  • 1.1.3.3 手术过程16-17
  • 1.1.3.4 随访观察17-21
  • 1.1.3.5 统计分析21
  • 1.2 结果21-27
  • 1.2.1 一般情况22-23
  • 1.2.2 实验室检查23-24
  • 1.2.3 影像学资料24-27
  • 1.2.3.1 一般情况24-25
  • 1.2.3.2 典型病例资料25-27
  • 1.3 讨论27-36
  • 1.3.1 CHA的一般理化性能27-30
  • 1.3.2 脊柱的稳定性30-32
  • 1.3.3 CHA的临床效果32-34
  • 1.3.4 CHA的改良34-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2-43
  • 附录43-44
  • 综述 人工骨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44-53
  • 综述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苟三怀;贾连顺;周益民;刘洪奎;;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J];上海医学;1991年06期

2 冯宗权,曾湘穗;颈椎板成形术方法改进[J];现代手术学杂志;1996年02期

3 孙玉鹏,侯树勋;颈椎板成形术后脊髓膨大、移位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年04期

4 章文杰;李雪芳;洪正华;陈海啸;洪盾;王章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年04期

5 姜长明,张羽飞,蔡荣铭,孙作令,,王立德,于天庆;保留伸颈结构的椎板成形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年03期

6 刘忠军,党耕町,蔡钦林;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06期

7 卢旺盛,王锐,杜亚楠,李志超,田增民;棘突板在胸段椎管后路椎板切开术后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伟;任龙喜;张彤童;韩正锋;王渊;;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2期

9 于亮;蒋伟宇;赵刘军;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顾勇杰;宋小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J];中医正骨;2012年12期

10 朱若夫;杨惠林;张洪涛;王根林;唐天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任龙喜;张彤童;韩正锋;王渊;;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于淼;孙宇;刘忠军;潘胜发;张凤山;;两种不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的初步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任龙喜;王渊;;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刘福云;夏冰;牛学强;董延召;郭永成;李新伟;;不同椎板成形术在儿童椎管内手术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之一;徐宏;韩杨云;龙晓东;杨与敏;;椎板成形术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于淼;孙宇;刘忠军;;保留肌肉韧带附和体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几点体会[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全仁夫;李伟;谢利军;;微型钛板内固定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全仁夫;李伟;谢利军;;微型钛板内固定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黄克伦;陈毕;滕红林;王靖;朱e

本文编号:277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7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