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多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多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对多发伤患者失血和死亡扮着重要的角色,已经越来越取得共识。其病因和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本研究有助于评价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其相关联的危险因素,并对剩余碱(BE)进了定量分析。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及相关科室收治的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到达急救创伤中心IS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16,用回顾性分析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独立危险因素,多元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凝血时间(PT)18秒,或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60秒,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多发伤患者分为凝血病组,非凝血病组。结果:12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休克、GCS、剩余碱(BE)、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MODS、24小时内死亡率、死亡率、低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BE、低体温、休克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多变量分析的危险因素符合当前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受几个临床关键因素的影响。例如,休克和进展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风险有关联。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较高死亡率,所以对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人加重出血的机制和危险因素的识别、预防和管理是治疗严重创伤病人最紧急的事情。
【关键词】:多发伤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休克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4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前言9-10
- 研究内容与方法10-12
- 1.研究对象10
- 1.1 一般资料10
- 1.2 纳入标准10
- 1.3 排除标准10
- 2.研究方法10-11
- 3.资料与统计11-12
- 结果12-16
- 讨论16-26
- 小结26-27
- 致谢27-28
- 参考文献28-32
- 综述32-40
- 参考文献37-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0-41
- 导师评阅表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春;;加强对获得性凝血病的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年11期
2 王加平;;抢救外伤性并发凝血病1例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0年04期
3 李俊;杨恩惠;;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J];安徽医药;2013年11期
4 王同显;马保凤;;重症创伤的凝血病及其处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05期
5 黄顺伟;戴伟钢;管向东;;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03期
6 肖霞;万小娅;魏灿;;严重肝脏创伤凝血病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1年04期
7 田兆嵩;;创伤性凝血病与输血[J];中国输血杂志;2012年10期
8 李红波;苏磊;;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9 王晓乐;;病例5(答)——获得性凝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1989年02期
10 李群华;;住院危重病人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创伤患者凝血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少文;张茂;;重视对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与防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国平;;创伤性凝血病[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少文;张茂;;重视对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与防治[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俞康龙;;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防治[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西京;;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张茂;干建新;徐少文;;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潘家绮;;创伤性凝血病[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娟娟;;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病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A];重症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201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康焰;王波;;创伤控制性复苏与创伤性凝血病[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急救部 马朋林;创伤性凝血病:辩证对待治疗新措施[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宿;创伤、内毒素诱导炎症反应对凝血启动功能的影响及抗凝活性的调控[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勇;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建军;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多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3 张彦龙;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高建波;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小板水平及早期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多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45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