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近视眼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中应用矫正角膜曲率的效能检验

发布时间:2018-02-01 01:57

  本文关键词: 近视眼 LASIK 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 矫正角膜曲率 回归公式 出处:《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领域中开展最多的一种主流手术方法,愈来愈多的近视眼病人选择和接受了这种手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人将会因并发性或老年性白内障而需要行白内障手术。目前对近视眼LASIK术后白内障病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在手术技术方面是很成熟的,但常出现测算其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偏低的误差,病人术后出现远视而达不到其预期疗效。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近视眼LASIK术后由标准的角膜曲率测量设备测出的角膜曲率值不准确。 传统测算角膜曲率的方法大多是基于Gullstrand's模型眼,而LASIK手术改变了角膜的正常解剖结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比值也发生改变,不再是模型眼的7.7/6.8,这就使得角膜曲率值的测量超出其适应范围,应用标准的角膜屈光指数(1.3375),通过公式K=1.3375-1/r也不能准确计算角膜前表面曲率,因而近视眼LASIK术后由标准的角膜曲率测量设备(如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仪)测出的角膜曲率值不准确,相对于真实的角膜曲率值,测量值偏高,导致计算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偏低,病人术后出现远视。 2.第三代或四代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理论计算公式在测算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对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 ELP)预测不精确。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ELP)是指白内障术后从角膜前表面到人工晶状体平面的距离。第三代双变量公式(如HolladayⅠ公式)利用眼轴值和角膜曲率值来预测ELP,较平坦的角膜代表较浅的前房深度,认为LASIK术后角膜变得比以前更平,前房更浅,即认为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前移,LASIK术后角膜变平坦而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没有改变,这样再应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就会得出较小值,给病人植入按此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将会产生远视。1mm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的误差可以产生约1.5D-2D的屈光变化。 3.近视眼LASIK术后白内障时眼轴测量不准确。 LASIK手术时切削去大约100-200pm厚的角膜中央区部分组织,不仅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比值发生改变,眼轴也会缩短。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眼轴的方法,即使是测量经验丰富的眼科专业人员也难以避免对角膜表面的压陷,平均引起0.14-0.28mm的眼轴值测量误差,尤其LASIK术前为高度近视眼的病人常常存在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后极部失去正常平滑规则的结构,测量难度较大,测量的结果常是角膜顶点和后巩膜葡萄肿顶点之间的距离,得到所谓的解剖眼轴,而且此测量值会波动很大,很难得到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所需要的光学眼轴,即角膜顶点到黄斑中心凹的距离。 4.测量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时采用的角膜屈光指数不准确。 测量角膜曲率的仪器均大多是基于Gullstrand模型眼的原理,采用固定的角膜屈光指数1.3375,再通过公式K=1,3375-1/r.计算获得。由于近视眼LASIK手术切削掉中央区部分角膜组织,角膜的前表面变平坦,角膜前后面曲率的比值发生改变,不再是模型眼的7.7/6.8,应用标准的角膜屈光指数(1.3375)不能准确计算角膜前表面曲率。 如何更加准确的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是目前眼科白内障屈光手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致力于此,提出了很多用于提高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准确性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在测算时需要角膜屈光手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包括临床病史法(clinical history method)、双K值法(Double-K method)、Shammas屈光推导方法(Shammas'refractive-derived method)、Hamed方法、Feiz-Mannis法及其使用计算图表的方法、Latkany's回归公式方法、角膜旁路途径(bypassing cornea power)、Masket调整方法、AS生物测量方法(AS biometry technique)及其它。(二)在测算时不需要角膜屈光手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包括硬性角膜接触镜法、Maloney/Wang方法、Shammas临床病史推导(Shammas'clinically-derived method)方法、Mackool方法、Oculus Pentacam直接测量方法、专用于近视眼LASIK/PRK/LASE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Haigis-L公式及其它方法,最新报道的还有Cheng方法、Geggel方法等。 准确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是白内障屈光手术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导致此类病人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经常出现远视,即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偏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LASIK屈光手术后由标准的角膜曲率测量设备不能准确测出其真实的角膜曲率值,上述两大类方法中的就有很多研究关注如何获取更为准确的LASIK术后角膜曲率值,但其中大多都是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病人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回顾性研究,而且绝大部分研究中包含的样本数目偏少,所总结出来的方法没有得到足量的临床有效验证,导致出现对同一病例根据不同方法计算需要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会差别很大,临床屈光手术医生在选择最佳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也会面临困惑,同时也可能会因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和负担。 LASIK屈光手术在国内开展至今大约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之后将是近视眼LASIK术后病人患白内障的高峰期,这些病人的LASIK术前数据资料很大可能是难以获得,眼科白内障屈光手术医生在临床上遇到近视眼LASIK术后病人需要接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因在计算其需要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时需要该病人详细的LASIK术前数据资料,但又无法获得该病人有关LASIK术前数据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测算时需要角膜屈光手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也就成为该类方法的弊端,而导致无法将其应用于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此时测算时不需要角膜屈光手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就显示出其临床实用价值。很多学者也都提出今后有关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研究重点要集中到测算时不需要角膜屈光手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上。国内研究人员若能在总结上述国外临床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人的眼球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总结制定出适合计算国人角膜屈光手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计算方法,这将对该类病人在白内障术后获得高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的应用理论研究,建立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并对其进行效能检验,探讨在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不需要其LASIK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以期对近视眼LASIK术后病人因白内障需要测算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而又缺失LASIK术前数据时会有临床实用价值。 研究目的 1.建立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探讨在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不需要其LASIK术前数据资料的方法; 2.将建立的回归公式应用于另外一组近视眼LASIK术后病例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中以检验其效能。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选取2009年9月~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病人97例(193眼),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 SE)为-1.25--10.75D(-5.17±2.02D)。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选取2010年5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并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病人67例(132眼),术前等效球镜值为-1.5~-11.00D(-5.43±1.94D)。 术前眼部详细检查以除外其它眼疾,LASIK手术前后均进行屈光检查,检影验光+主觉验光,以确定术眼的屈光度。以上所有病例的最佳矫正视力≥1.0。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术后视力≥1.0,屈光状态稳定。两部分研究中的所有病例在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分别接受IOLMaster眼部生物测量仪检查,选择有晶体眼测量模式,测量内容包括眼轴(axis length)、角膜曲率(K1、K2)及平均角膜曲率(SD值)、前房深度(ACD)。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用的屈光指数为1.3375。 常规LASIK手术,采用MoriaⅡ自动微型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应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切削角膜基质,手术按常规操作。术后0.5%可乐必妥滴眼液和0.1%氟美瞳滴眼液滴眼。在研究期间,所有病例无其它异常手术并发症出现。 对研究的第一部分病例,采用被认为是计算角膜屈光手术后实际角膜曲率值金标准的临床病史法(clinical history method)计算其LASIK术后实际角膜曲率值(Kchm),建立Kchm对LASIK术后由IOLmaster直接测量所得平均角膜曲率(post-Km)的回归公式。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采用以上IOLMaster的测量数值,引入“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概念,在LASIK术后3个月后,应用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回归公式矫正其术后角膜曲率值,输入SRK-T、Haigis、 Holladay I、Hoffer-Q四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并另外应用IOLmaster设备自带的Haigis-L公式,Haigis-L公式专用于计算近视眼角膜屈光手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而且不需要LASIK术前数据,比较分析上述五种公式计算所得的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与术前“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之间的差别,以检验该回归公式应用于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时其效能如何。为比较对不同参数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计算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人工晶状体类型选择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Alcon SA60AT、Alcon SN60WF、AMO Tecnis Z9000。 研究结果 1.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建立 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通过对Kchm和post-Km做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Kchm和post-Km呈显著正相关(r=0.957),Kchm对post-Km的回归分析结果:Kchm=1.033×post-Km—2.19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极佳,可决系数R2=0.916,系数和模型都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 2.回归公式应用于近视眼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效能检验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对所选择的上述三种晶体类型,应用回归公式(Kchm=1.033×post-Km—2.192)矫正角膜曲率值,选用上述(SRK-T、Haigis. Holladay I、Hoffer-Q)四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计算LASIK术后3个月后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与其术前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差值在±0.5D和±1.0D以内,应用Holladay I、SRK-T公式计算的准确性优于Haigis, Hoffer-Q公式;差值在±2.0D以内,应用Holladay I、SRK-T、Haigis公式计算的准确性相近,三者优于Hoffer-Q公式。 在计算近视眼LASIK术后3个月后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与应用Haigis-L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对选定的三种人工晶状体类型,与其术前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差值在±0.5D和±1.0D以内,由回归公式矫正的角膜曲率值应用于Holladay I、SRK-T公式计算的准确性优于Haigis-L公式. 在计算近视眼LASIK术后3个月后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比较由IOLmaster设备自带的Haigis-L公式和在Haigis公式中应用回归公式矫正的角膜曲率值二者的计算结果,对选定的三种人工晶状体类型,二者的差值在±0.5D以内在87%以上,差值在±1.0D以内在95%以上。 结论 1.建立了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用于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不需要其LASIK术前数据资料,直接应用回归公式矫正术后测量的角膜曲率。 2.回归公式应用于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时,若要获得最接近病人术后实际需要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首选由回归公式矫正的术后角膜曲率输入Holladay I和SRK-T公式计算所得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3.回归公式应用于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时,由回归公式矫正的角膜曲率值应用于Holladay I、SRK-T公式计算的准确性优于不需要术前数据的专用于计算近视眼角膜屈光手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Haigis-L公式。 4.回归公式应用于测算近视眼LASIK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时,由回归公式矫正的角膜曲率值应用于Haigis公式计算与不需要术前数据的专用于计算近视眼角膜屈光手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Haigis-L公式,二者的计算效能相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79.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雨珠,刘钢;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植入术的临床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邵铁军,张秀萍,任桂芳;颞侧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3 王桂琴,何炳林,顾汉卿,李晨曦,刘晓航,林松;表面修饰硅凝胶人工晶状体表面特性检测[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张琴,方洵晔,任菁蓉;高龄老人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31例临床分析[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张少斌,黄惠春,郑煜;2.6mm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J];眼科学报;2004年02期

6 徐惠民,张千帆,穆红梅,林静,侯立亭,冯锦,彭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炎症反应原因探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4年11期

7 张百珂;张凤妍;;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8 孙复兴;人工晶状体对角膜损伤的组织学所见[J];眼科新进展;1983年03期

9 张仁俊;两种凸面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十年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1998年04期

10 孟永安,高作书,杨宇红,傅钢,李娟,郝淑琳;先天性白内障摘出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1例探讨[J];眼科研究;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芳;李筱荣;范小娥;;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黏附实验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康(宀隽);俞阿勇;余野;王勤美;杨新军;;近视患者LASIK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价[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美娜;;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术前宣教[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河南宇宙人工晶状体研制有限公司公司简介[A];第十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吉安地区眼科专委会成立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5 ;河南宇宙人工晶状体研制有限公司[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Conductive Keratoplasty:An Approach for the Correction of Residual Hyperopia in post-LASIK Pseudophakia[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徐勤;肖燕;;LASIK手术患者遵医行为与术后效果的分析[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黄卿;董启云;;LASIK术后五年继发圆锥角膜一例[A];第十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吉安地区眼科专委会成立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9 汤广成;谷寅;;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林咸平;费安裕;方燕;叶晓玲;崔钢峰;;LASIK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瓣下冲洗预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型人工晶状体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李新萍;人工晶状体也分软硬[N];健康时报;2010年

3 黄石爱康医院(原冶钢医院)眼科主任医学硕士 张鹏举;万级层流手术室:LASIK手术成功的保障[N];黄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云川;节前 LASIK“贴身肉搏”[N];成都日报;2005年

5 博文;Hi-safe LASIK治近视受瞩目[N];深圳商报;2004年

6 骁勇;波前像差检查,使LASIK更完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余志平;矫正老视眼有了新选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李海丽;屈光矫正手术与LASIK[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李新萍;白内障预防要注意生活细节[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晓;手术治近视你得悠着点[N];苏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华军;近视眼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中应用矫正角膜曲率的效能检验[D];山东大学;2012年

2 田芳;国产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招娜;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林琳;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大气压下辉光放电表面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买志彬;FEMTO LDV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曲超;人工晶状体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孙传宾;表面自组装TGF-β_2抗体多层膜的新型人工晶状体研制及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郭秀瑾;不同方式的准分子激光表面切削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立军;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生晖;视网膜色素上皮蓝光损伤及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保护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光;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预测LASIK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准确性[D];暨南大学;2010年

2 胡莉菲;虹膜定位引导的个性化LASIK与传统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春艳;Epi-LASIK与Flap-free 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杨闻文;Q值引导个性化与标准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5 武正斌;154例近视患者LASIK术后1周干眼发病率相关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杰;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与传统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侯力华;近视LASIK术后调节与集合功能变化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艳路;LASIK治疗近视远期疗效的观察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9 赵秀秀;不同制瓣方法LASIK术后眼表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邓国涛;LASIK术后眼调节幅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疲劳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0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480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c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