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本文关键词: 儿童 变应性鼻炎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出处:《重庆医学》2017年3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调查重庆市儿童变应性鼻炎(AR)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3-6月重庆市11所幼儿园及小学儿童(2~12岁)为研究对象,设计AR调查问卷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庆市儿童自报患病率为28.5%(334/1 170),临床诊断率为18.1%(212/1 170),确诊率为17.3%(202/1 170);间歇性AR占36.6%(74/202),持续性AR占63.4%(128/202)。自报患病儿童鼻部症状中鼻痒所占比例最高(70.7%),其次为流清涕(59.3%),鼻塞(56.3%),连续打喷嚏(45.5%);有眼部症状占34.1%,有咳嗽症状占56.9%;最常见的伴发疾病是湿疹(37.7%),其次为过敏性结膜炎(27.5%),鼻窦炎(26.9%),鼻出血(25.1%),哮喘(19.2%),分泌性中耳炎(6.6%)。结论重庆市儿童AR自报患病率较高,持续性AR较间歇性AR常见。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ongqing children's allergic rhinitis (AR). Methods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city in 2017 3-6 months 11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2~12 years o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esign of AR questionnaire for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Chongqing city children's self-reported prevalence rate was 28.5% (334/1 170). The clinical diagnosis rate was 18.1% (212/1 170), the diagnosis rate was 17.3% (202/1 170); intermittent AR accounted for 36.6% (74/202), persistent AR accounted for 63.4% (128/202). The prevalence of nasal symptoms of nasal itching in children ha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70.7%), followed by runny nose (, (59.3%) 56.3%), sneezing (45.5%); ocular symptoms of cough symptoms accounted for 34.1%, accounting for 56.9%;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is eczema (37.7%), followed by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27.5%), sinusitis (26.9%), epistaxis (25.1%), asthma (19.2%), secretory otitis media (6.6%). Conclusion children in Chongqing City The prevalence of self reported AR was higher, and persistent AR was more common than intermittent AR.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600781) 重庆市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cstc2015shmszx120022) 重庆医科大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201405) 重庆市渝中区科技计划项目(20150118)
【分类号】:R765.21
【正文快照】: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因接触致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同时也加重了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2-3]。为初步了解重庆地区儿童AR患病状况,笔者对本市2017年3-6月11所幼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新;560例变应性鼻炎的综合治疗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2期
2 孙鹏;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47例报告[J];中原医刊;2000年10期
3 于万海,成晓棉,仲明,吕颖,王军;敏愈汤治疗变应性鼻炎5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年03期
4 黄爱珍;仙特明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84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1期
5 刘风仙,王贺宇,崔宗新;辛芩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50例疗效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01年01期
6 顾之燕;认识和诊治变应性鼻炎的指导性文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03期
7 邹红云;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J];地方病通报;2002年04期
8 张国民,谢铠鹏,梁礼建,缪增华;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42例[J];临床军医杂志;2002年03期
9 范铁锁,王红;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03期
10 亓晓茗,黄春林,吕春雷,周长波;免疫调节剂治疗变应性鼻炎[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军;孙海燕;;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因素研究分析[A];中医耳鼻喉学术传承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继军;孙海燕;;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因素研究分析[A];第15届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讨和继续教育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尹静;谢强;;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综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4 赵菁;;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朱愉;;近几年研究变应性鼻炎最常用的几种客观指标[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6 于兆安;;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变应性鼻炎52例[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葛妤;;变应性鼻炎对健康的影响及预防[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邓华;;国内防治变应性鼻炎的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韩德民;张罗;黄丹;武阳丰;董震;许庚;孔维佳;暴继敏;周兵;汪审清;王德辉;王秋萍;;11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10 赵岩;张罗;韩德民;刘承耀;;变应性鼻炎评分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变应性鼻炎要与感冒相鉴别[N];保健时报;2008年
2 陈小飞;变应性鼻炎如何防治?[N];健康时报;2008年
3 木每 本报记者 周芳;秋季预防变应性鼻炎[N];吉林日报;2010年
4 湖北 副主任医师 曾文;何为变应性鼻炎[N];家庭医生报;2005年
5 于峰;变应性鼻炎怎么治?[N];大众卫生报;2007年
6 副主任药师 赵民生 (曹秀虹);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9年
7 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任晓辉;我国对变应性鼻炎规范化诊断和防治体系的研究正式启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8 谢欣;变应性鼻炎:一年四季打喷嚏[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赵越;哪些药可以治鼻炎[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玲玲 刘洋;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专家共识——重在规范实用[N];健康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迪;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罗燕云;MicroRNA-135a对变应性鼻炎小鼠Th1/Th2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孙荣;从DC-Th轴探讨CD86-siRNA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冯文大;广东地区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临床特点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赵娜;IL-6基因的表达及其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刘洪军;MiR-146a在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增效作用[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杨雅琪;鼻腔滴入慢病毒介导的MicroRNA-135a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武汉大学;2016年
8 周s,
本文编号:1480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48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