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近视眼LASIK术后晶状体厚度改变及其对屈光回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25 22:02

  本文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 近视眼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近视眼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房深度 Orbscan Pentacam 近视眼 晶状体厚度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回退 Pentacam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屈光不正是人类共同的最普遍的眼病,其中近视是眼科影响远视力最常见的原因。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矫治手术多年来一直是近视眼矫治手术中开展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术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来改变角膜屈光度,其矫正效果受屈光回退、角膜的水合作用等因素影响,因此很多医生都会结合自已的一些经验来进行LASIK近视眼矫正术。近视眼屈光回退会影响角膜屈光手术的可预见性、手术效果和稳定性,进而导致病人的视觉质量下降,其发病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近视眼屈光回退发病机制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助于提高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和有效性。LASIK术后近视眼屈光回退的发生率约为5.5%到27.7%。根据Gullstrand精密模型眼可知整个眼球光学系统就是将角膜系统与晶体系统相互合并而得。晶状体厚度改变不仅会导致中央前房深度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晶体屈光度的改变,进而对整个眼球屈光系统产生影响。以往对许多对近视眼术后屈光回退的研究多集中在角膜屈光方面,很少有关于LASIK术后晶体厚度及其屈光度改变上 前房深度的定量测量通常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流行病学筛选,也可用于白内障、青光眼患者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以及部分屈光手术如前房内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等的术前检查,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前房深度改变会引起眼内屈光的改变,进而引起整个眼球屈光系统的改变。中央前房深度是指中央角膜内皮至晶状体前表面的视轴距离,其大小直接取决于角膜内皮与晶状体前表面两个因素。因此为了研究LASIK术后眼内晶体屈光改变对整个眼球屈光系统的影响,我们必须对角膜后表面高度、中央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三者均做出分析。第一,关于角膜后表面是否前移问题,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以往许多基于Orbscan裂隙扫描成像系统观察研究认为,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术后屈光回退与角膜后表面膨隆和前移有关。最近基于Scheimpflug原理的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认为,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术后并未发生角膜后表面膨隆和前移。第二,关于LASIK术后前房深度改变问题,虽然以往一些基于Orbscan及Pentacam两种眼前节分析系统的研究均发现准分子激光术后前房深度变浅,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去进一步分析LASIK术后前房变浅与角膜后表面前移这一看似矛盾的结果。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近视眼LASIK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改变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探讨分析。第三,LASIK术后是否伴有晶状体厚度增加和或晶体位置前移及眼轴长度变化,是否会对眼内屈光改变和近视眼术后屈光回退产生影响,未见详细的系统研究报道。我们将结合Gullstrand模型眼、Emsley简化眼及相关的几何光学原理来探讨分析晶体厚度改变对术眼前房深度变化、眼内屈光、眼球屈光及屈光稳定性的影响。 第一部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分析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Orbscan-Ⅱ z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近视眼LASIK手术前、手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统计分析其术前、术后变化情况。同时对角膜后表面高度改变情况与其他变量(年龄、术前近视度数、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前房深度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做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LASIK术前Orbscan-Ⅱ z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7.00-31.00um,平均-15.86±21.00u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81)。LASIK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术前相比均有所前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LASIK术前Pentacam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5.00-3.00um,平均-0.21±1.67u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07)。LASIK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ASIK术前Iol-master测量的眼球轴长AL在23.72-29.07mm,平均(25.845±1.029)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419)LASIK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眼球轴长AL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93,P0.001;t=-15.845,P0.001;t=-5.505,P0.001;t=-14.625,P0.001)。 LASIK手术前眼球轴长AL*在23.16-28.52mm,平均(25.291±1.030)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596)。LASIK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眼球轴长AL*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3,P=0.116;t=-1.404,P=0.165;t=-0.010,P=0.992;t=-1.018,P=0.170) Orbscan-Ⅱ z测量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与术前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残留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r=-0.392,P=0.001;r=-0.358,P=0.003:r=-0.460,P=0.000)和切屑深度呈正相关(r=0.389,P=0.001),与年龄无关(r=-0.002,P=0.988)。Pentacam测量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改变与术前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残留基质床厚度、切屑深度、年龄等无关(r=-0.215,P=0.083;r=0.068,P=0.588;r=00.016,P=0.897;r==0.192,P=0.123;r=0.015,P=0.904) 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良好,未发生角膜后表面前凸等改变。Orbscan-Ⅱ z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结果显示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可能是因为LASIK手术改变了角膜对Orbscan检查设备成像系统的放大效应有关。Pentacam受成像系统放大效应的影响较Orbscan小因此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情况。 第二部分LASIK术后前房变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A超、Iol-master、Orbscan及Pentacam等四种不同仪器设备测量中央前房深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超测量晶状体厚度,统计分析其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变化情况。中央前房浅量与其他变量(年龄、术前近视度数、角膜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眼轴长度改变及晶状体厚度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A超测量的LASIK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2.61-4.11mm,平均3.404±0.220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220)。A超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404±0.220mm,3.330±0.233mm,3.344±0.224mm,3.331±0.219mm,3.330±0.233mm。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t=-3.368,P=0.001;t=-2.682,P=0.009;t=-3.501,P=0.001;t=-3.498,P=0.001) Iol-master测量的LASIK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2.53~3.69mm,平均3.247±0.246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170)。Iol-master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247±0.246mm,3.207±0.244mm,3.213±0.243mm,3.207±0.238mm,3.211±0.238mm。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t=-3.509, P=0.001; t=-3.164, P=0.002; t=-3.510, P=0.001; t=-3.084,P=0.003) Orbscan测量的LASIK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2.62-3.75mm,平均3.095±0.223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958)。Orbscan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095±0.223mm,3.047±0.239mm,3.052±0.242mm,3.047±0.237mm,3.049±0.242mm。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t=-4.283,P0.001;t=-3.854,P0.001;t=-4.626,P0.001;t=-4.152,P0.001) Pentacam测量的LASIK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2.86~3.76mm,平均3.317±0.219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838)Pentacam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317±0.219mm,3.257±0.227mm,3.256±0.226mm,3.252±0.230mm,3.251±0.229mm。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t=-5.405,P0.001;t=-5.471,P0.001;t=-5.867,P0.001;t=-5.425,P0.001) LASIK术后6月A超、Iol-master、Orbscan及Pentacam四种仪器设备测量的前房深度变浅与年龄、术前近视度数、角膜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眼轴长度改变无关(P0.05),与晶状体厚度改变呈负相关(r=-0.456,P=0.000;r=-0.372,P=0.002;r=-0.381,P=0.002;r=-0.493,P=0.000)。Orbscan测量的前房变浅与准分子激光切削区大小呈正相关(r=0.247,P=0.046),A超、Iol-master及Pentacam测量的前房变浅与准分子激光切削区大小无关(r=0.073,P=0.561;r=-0.073,P=0.558;r=-0.197,P=0.114) 结论①LASIK术后中央前房变浅与晶状体厚度增加有关,与检查设备成像系统的放大效应无关。②Orbscan及Pentacam与A超的测量结果偏差可能与检查设备成像系统的放大效应有关,LASIK手术改变了Orbscan在测量前房深度时的成像系统放大效应,成像系统放大效应对Pentacam的影响较Orbscan小。 第三部分LASIK术后晶状体厚度改变及其对屈光回退的影响 目的分析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晶状体厚度改变情况,并评估眼内晶状体屈光改变对眼球屈光和近视屈光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分别用Iol-master、Orbscan及Pentacam等不同仪器测量66例66眼近视眼LASIK手术病例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屈光度。A超测量晶状体厚度,l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结合Gull strand模型眼、Emsley简化眼及相关的几何光学原理来计算分析晶体屈光度数。分析比较LASIK术前与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晶体厚度、眼轴长度、屈光不正度数(R)、Dcomea、Dlens。屈光不正度数改变(AR)与角膜平面眼内晶体屈光度数改变(△Dlens)之间的相关性做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晶状体厚度(LT):A超测量的LASIK术前晶状体厚度为3.17-4.12mm,平均3.606±0.218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945)。A超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晶状体厚度平均值分别为3.606±0.218mm,3.704±0.234mm,3.717±0.222mm,3.719±0.222mm,3.714±0.215mm。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晶状体厚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增加(t=5.805,P=0.000;t=7.799,P=0.000;t=7.203,P=0.0000;t=7.375,P=0.000)。 眼轴长度(AL):LASIK手术前眼球轴长AL在23.72-29.07mm,平均(25.845±1.029)mm,经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呈正态分布(P=0.419)LASIK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眼球轴长AL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93,P0.001;t=-15.845,P0.001;t=-5.505,P0.001;t=-14.625,P0.001)。 眼球屈光不正度:LASIK术后1周眼球屈光不正度数较术前显著减少(t=-24.809,P=0.000);术后1月较术后1周显著上升(t=4.971,P=0.000),术后3月较术后1月显著上升(t=2.592,P=0.012);术后6月较术后3月无显著改变(t=0.771,P=0.443)。 中央角膜屈光度数(Dcornea):分别采用IOL-master, Orbscan和Pentacam三种设备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屈光度数,LASIK术后1周较术前显著下降(t=-25.443,P=0.000;t=-25.706,P=0.000;t=-26.997,P=0.000),术后1月较术后1周有所回退(t=10.835,P=0.000;t=10.257,P=0.000;t=13.307,P=0.000),另外,IOL-master和Pentacam测量发现术后3月较术后1月也有所回退(t=4.940,P=0.000;t=5.350,P=0.000);但是Orbscan测量的中央角膜屈光度发现术后3月较术后1月无显著变化(t=1.843,P=0.070)。术后3月到6月,IOL-master, Obscan和Pentacam三种仪器设备测量的中央角膜屈光度均无显著变化(t=1.223,P=0.226;t=1.200,P=0.0234;t=1.739,P=0.087)。 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Dlens):Iol-master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平均值分别为16.319±1.189D,16.560±1.328D,16.539±1.290D,16.451±1.331D,16.468±1.313D;LASIK术后1周、1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较术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1,P=0.005;t=2.955,P=0.004),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较术前相比无显著改变(t=1.336,P=0.186;t=1.812,P=0.075)。 Orbscan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平均值分别为16.476±1.255D,16.372±1.405D,16.384±1.273D,16.387±1.322D,16.372±1.194D;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较术前相比无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61;t=-1.216,P=0.228;t=-0.795,P=0.429;t=-1.405,P=0.165)。 Pentacam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平均值分别为16.476±1.255D,18.031±1.414D,18.008±1.280D,17.909±1.260D,17.887±0.256D。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度数较术前相比有所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37,P=0.000;t=6.123,P=0.000;t=4.367,P=0.000;t=4.553,P=0.000) △R与ADlens:LASIK术后1周屈光不正度数△R1与利用Pentacam、Obscan和IOL-master测量计算的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力改变量△Dlens1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271,P=0.028;r=0.266,P=0.031;r=0.270,P=0.028)。LASIK术后6月屈光不正度数△R2与利用Pentacam测量计算的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力改变量ADlens2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392,P=0.001),与利用Obscan、IOL-master测量计算的角膜平面晶体屈光力改变量ADlens2之间无相关性(r=0.178,P=0.154;r=0.232,P=0.061) 结论①LASIK术后晶体厚度显著增加,这可能导致LASIK术后前房变浅、晶体屈光度增加和眼球屈光向近视飘移。②利用Pentacam测量的LASIK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屈光度最准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79.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张建华;;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8年09期

2 金海鹰;郭海科;Gerd.U.Auffarth;张洪洋;;Pentacam与IOLMaster对角膜曲率与前房深度测量结果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0年04期

3 吴琦嵘;朱煌;赵立全;冯婕妤;季星岑;王洁;;LASEK对近视患者前房形态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1年01期

4 孙晓萍;邓应平;;LASIK术后角膜扩张一例[J];眼科研究;2006年02期

5 朱梦钧;瞿小妹;;Pentacam及A型超声测量近视眼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8年01期

6 庞辰久;宋晓虹;王丽娅;刘苏冰;聂晓丽;;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仪与超声法测量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及前房深度结果比较[J];眼科研究;2008年10期

7 杜之渝,张大勇,郑晴,陈曜,郭红,尹宏民;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误差的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3年01期

8 杜持新,沈晔,黄智敏,忻双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眼科杂志;2005年06期

9 吴小影;刘双珍;胡生发;李晨玲;;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OrbscanⅡ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6年09期

10 李炜炜;蔡剑秋;郑穗联;施明光;;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术后眼前节参数的改变[J];眼视光学杂志;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1535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535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8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