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霉素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分析
本文选题:那他霉素滴眼液 + 伊曲康唑胶囊 ; 参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年20期
【摘要】:目的观察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伊曲康唑胶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那他霉素滴眼液+伊曲康唑胶囊)和对照组(那他霉素滴眼液),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对比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角膜染色、共聚焦角膜显微镜等,并记录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63.0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角膜染色阳性率为13.04%、对照组为36.9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局部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基础上,配合口服伊曲唑康胶囊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atamycin eye drops combined with itraconazol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keratitis.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6, 92 patients with fungal keratitis were selected from Ningbo Ey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atamycin eye drops and itraconazole capsules) and control group (natamycin eye drop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corneal stain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nfocal corneal microscope, etc. Adverse reactions related to treatment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86.9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63.04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corneal staining was 13.0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6.96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opical application of natamycin eye drops for patients with fungal keratitis, combined with oral itraconazole capsul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s convenient to us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眼科医院眼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
【基金】:2014年浙江省医药卫生一般研究计划项目(No:2014KYB131)
【分类号】:R7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秀珠;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J];山西临床医药;2000年10期
2 王善祥,韩福鹏;真菌性角膜炎误诊二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0年03期
3 梁兴国,易桂兰,张清琳;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1年06期
4 郭伟;真菌性角膜炎13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期
5 陈从麟 ,聂海燕;真菌性角膜炎35例[J];人民军医;2002年03期
6 赵安利,周海松;氟康唑治疗14例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年04期
7 唐丽,刘素琴;实验室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治中的作用[J];贵州医药;2003年10期
8 蒋海云,翟燕军,王凤秀,袁志敏;真菌性角膜炎误诊1例[J];河北医药;2003年03期
9 黄云莉,李红宾,吕昭萍;由局限性枝顶孢霉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2例[J];云南医药;2003年03期
10 陆肇曾;;真菌性角膜炎及其治疗现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璐璐;王丽娅;;糖皮质激素对真菌性角膜炎发病过程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姬亚洲;张承立;张东魁;裴森;霍永军;韩宝军;王文玲;陈拥军;;丝状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丽娅;张军;孙声桃;张月琴;;真菌性角膜炎转归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树立;赵广喜;张丽丽;骆纯皓;;外用氟康唑粉治疗真菌性角膜炎[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刘敬才;徐凯;;氟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裘文亚;姚玉峰;金玉奇;;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钟文贤;谢立信;;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主要炎性因子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曾庆延;吴凤英;牛晓光;喻长泰;;湖北省真菌性角膜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璐璐;王丽娅;;糖皮质激素对不同真菌性角膜炎影响的差异[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翟华蕾;谢立信;董晓光;;明胶酶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安阳市眼科医院门诊副主任 张承立;真菌性角膜炎常识[N];安阳日报;2006年
2 黄海平;警惕真菌性角膜炎[N];大众卫生报;2001年
3 衣晓峰;李建辉;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衣晓峰 李建辉;球结膜转位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王旭;警惕真菌感染角膜[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婷;TREM-1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2 李金;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转归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6年
3 王璐璐;真菌性角膜炎的分类、药敏试验及临床转归的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4 姜楠;IDO在真菌性角膜炎真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姜楠;IDO在真菌性角膜炎真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曲利军;趋化因子在真菌性角膜炎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7 贺丹;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分析及主要病原菌的快速检测[D];吉林大学;2012年
8 应露依;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钟文贤;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中主要炎性因子表达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翟华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晓可;边缘年龄人群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丽梅;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3 曲建秋;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Dectin-1、TLR2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相互作用[D];青岛大学;2015年
4 代龙龙;4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5 王素娟;角膜胶原交联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D];郑州大学;2016年
6 刘素素;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进展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6年
7 范芳丽;真菌性角膜炎中NETs的形成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黄健菲;多糖基质纳米复合材料用于真菌感染治疗与环境治理[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谢恬露;IFN-γ对真菌性角膜炎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10 乔元娇;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治疗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1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94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