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

发布时间:2018-10-16 21:23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消毒空气填充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的疗效及黄斑区微结构参数与IMH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得出消毒空气填充在IMH治疗中是否值得推荐及黄斑区微结构对IMH术后视力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共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0例20只眼,所有患者均排除眼外伤、高度近视、眼底其它疾病、青光眼等可能影响视力的眼部病变。所有病例均由同一术者行25G下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撕除术及消毒空气眼内填充。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 omography,SD-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 G)等辅助检查,随访观察患者术后1wk、1mo及3mo裂孔形态、BCVA、mf-ERG、OCT、眼压等指标变化。应用SD-OCT测量术前黄斑裂孔最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MD)、裂孔底径(bottom diameter,BD)、裂孔高度(H)、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外界膜(ex 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缺损直径和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并计算出黄斑裂孔指数(裂孔高度/裂孔底径,macular hole index,MHI=H/BD)、裂孔直径指数(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底径,diameter hole index,DHI=MD/BD)和裂孔牵拉指数(裂孔高度/裂孔最小直径,tractional hole index,THI=H/MD);应用mf-E RG检查并测量一阶函数1~5环P1波反应密度。统计分析患者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底径、裂孔高度、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外界膜(ELM)缺损直径、黄斑裂孔指数(MHI)、裂孔直径指数(DHI)、裂孔牵拉指数(THI)、术前BCVA和mf-ERG各环P1波反应密度等分别与IMH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年龄、病程、术前BCVA(采用最小分辨角的对数值表示,即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el of resolution,log MAR)无相关性(P0.05)。2.术后IMH闭合率:末次随访中,18例(90%)裂孔完全闭合(全部呈Ⅰ型闭合),2例裂孔未闭,其中裂孔最小直径400μm者的闭合率为100%(5/5),直径在400-700μm者的闭合率为92.3%(12/13),直径700μm者裂孔闭合率为50%(1/2)。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0只眼中,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BCVA(log MAR)分别为1.18?0.54、0.83?0.54、0.65?0.41、0.48?0.34,和术前BCV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OCT结果:MD和ELM缺损直径与裂孔闭合情况呈负相关(R=-0.449,P=0.047;R=-0.449,P=0.47)、MHI和THI与裂孔闭合情况呈正相关(R=0.474,P=0.035;R=0.546,P=0.013),术后3个月BVCA(log MAR)分别与MD、术前椭圆体带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术后3个月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呈正相关(R=0.56,P=0.01;R=0.59,P=0.006;R=0.68,P=0.001;R=0.52,P=0.019)。5.mf-ERG结果:术后1环和2环的P1反应波密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术后3个月的BCVA(log MAR)与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呈负相关(R=-0.34,P=0.006;R=-0.16,P=0.02)结论:1、应用内界膜撕除术联合消毒空气眼内填充治疗IMH安全、有效。2、黄斑裂孔最小直径和外界膜缺损直径越小、MHI和THI的数值越大时越有利于术后裂孔闭合。3、IMH术后视力恢复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4、黄斑裂孔最小直径、ELM缺损直径和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IMH术后视力恢复有关。5、术后1环和2环的P1反应波密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说明术后黄斑区的功能有明显改善。且术后BCVA(log MAR)与mf-ERG 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7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书红,王宇宏,朱敏,郭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继发黄斑裂孔1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年03期

2 廖燕红,周宏,蒋春琴,章微微;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图像特征[J];现代实用医学;2005年04期

3 Lalin S.C. ,Flynn H. ,陈立军;家族性特发性黄斑裂孔[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年04期

4 Albini T.A;Lakhanpal R.R;Foroozan R;Holz E.R;王大江;;猫抓病中发生黄斑裂孔[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年12期

5 Gross J.G.;潘佳鸿;;已修复的黄斑裂孔复发后自发性关闭[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01期

6 荆毓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6年07期

7 Larsson J.;Holm K.;L銉vestam-Adrian M.;王文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的裂孔盖及其他预测黄斑裂孔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09期

8 Ko T.H.;Witkin A.J.;Fujimoto J.G.;J.S.Duker;王海燕;;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手术闭合的黄斑裂孔[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11期

9 李国栋;袁援生;李燕;游志鹏;姚静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合并黄斑裂孔一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11期

10 陆莹;赵菊莲;;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志杰;吕林;;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机制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少冲;龚宇;佘洁婷;刘杏;张国明;;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中眼内充填气体类型选择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高建萍;郭小健;朱小华;曾军;陈百华;陈臻;;特发性黄斑裂孔自身特点对视力预后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姜彩辉;张卯年;;病案6 特发性黄斑裂孔[A];第十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吉安地区眼科专委会成立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5 陈芝清;;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或黄斑裂孔与黄斑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相互关系[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徐剑;俞存;;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微视野检查[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孙光丽;黄时洲;吕林;江福钿;吴德正;;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徐剑;俞存;李艳;方静;;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微视野检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雷春灵;;曲安奈德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赵铁英;黎明;樊宁;闻慧;聂丹瑶;古洵清;余宝花;;选择性进行黄斑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丛丹江 阎红;修复黄斑裂孔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泽锋;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瑞洁;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鹏;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D];滨州医学院;2014年

3 李洁;内界膜瓣翻转术重建特发性黄斑裂孔结构及视力的临床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高愫;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疗效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5 胡艳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观察[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6 邹慧;曲安奈德与吲哚菁绿辅助的内界膜撕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视网膜微结构及功能比较[D];吉林大学;2016年

7 张莉;基于OCT的伴有黄斑裂孔的视网膜囊样水肿分割[D];苏州大学;2016年

8 李莉;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手术前后黄斑微结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9 钱丽君;特发性黄斑裂孔及黄斑前膜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者的抑郁发生状况[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曹维;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75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275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c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