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变化及手术前后调节致眼前节结构变化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8-11-25 13:33
【摘要】:研究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是目前近视眼治疗的最主流手术,随着我国及亚洲各国近视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每年全球约有数以百万计的近视患者接受该手术的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近视治疗手术已经远非当初只是满足“摘掉眼镜”的需求了,人们不仅要求术后能看得清楚,而且还要求看清楚的同时,还要看得舒适和持久。LASIK术后早期近距离阅读困难及视觉疲劳症状的频发,对患者术后的生活和视觉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虽然有报道LASIK术后调节幅度等调节功能有一定变化,但对调节功能的评价均仅局限在一两个方面,不够全面且意见尚存分歧。其中,与调节有关的术后视觉疲劳症状加重和近距离工作困难由于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LASIK术后调节功能的改变如何,尚缺乏一致性意见,且其机制尚处于理论推测中。术后视觉质量关系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广大医学和科技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追求良好的日间视力、清晰的裸眼远视力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夜间视力和持久的近视力(工作视力),研究LASIK手术对近视眼调节的影响,解决术后视觉疲劳症状的发生,以实现这一屈光手术的最终目标。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分析系统可以定量分析调节时眼前段的结构变化,近视眼手术前后诱导相同的调节发生时,眼前段结构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是了解手术前后调节变化的本质所在,目前该问题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将分三个部分就手术前后调节功能各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视觉疲劳症状的发生情况的关系、不同程度调节的眼前段OCT眼前段结构的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发生相同调节时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差异等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近视眼LASIK手术对调节功能及视觉疲劳症状的影响 目的:研究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相对调节及调节反应的变化,以及与术后视近所致的视觉疲劳症状相关因素的分析。 方法招募年龄在18至39岁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4例(128眼),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6.0D)和高度近视组(≥-6.0D),同时根据年龄分成年轻组(30岁)和年长组(≥30岁),统一行标准的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行规范的主觉验光、单眼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负/正相对调节及调节滞后等检查,并同时行视觉疲劳症状调查评价。 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手术前及术后3个时期调节功能各指标的差异,两不同组别间各功能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术后1周和术后3月视觉疲劳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进行。 结果64位入选者中,按近视程度分组:轻中度近视组36人,年龄平均(29.53±4.46)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3.52±1.15D,高度近视组28人,年龄平均(29.57±5.89)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7.05±0.85D;按年龄分组结果:29岁以下组33人,年龄平均(25.48±2.91)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5.08±2.13D,30岁以上组31人,年龄平均(33.87±2.81)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5.05±1.98D。 1.单眼调节幅度:推进法测得的调节幅度值均大于负镜片法测得的值(P均0.05)。不同方法测得的调节幅度值,术前两个屈光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T=-1.072,0.192,P均0.05),负镜片法测得的调节幅度值年龄较长组低于年轻患者组(T=8.041,P=O.000)。两不同程度近视及两不同年龄组内,手术前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所有P0.05),所有组别术后1周单眼平均调节幅度均较术前下降(LSD, P均0.05);轻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及术后3月单眼平均调节幅度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LSD, P均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月单眼平均调节幅度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LSD, P.均0.05),而术后3月调节幅度较术前上升(LSD, P.均0.05)。同时,负镜片法测得的调节幅度,30岁以下组术后1月仍低于术前(LSD, P0.05)而30岁以上组术后3月高于术前(LSD,P0.05)。 2.负相对调节:轻中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负相对调节分别为:2.16±0.49D、2.28±0.56D、2.14±0.63D和2.25±0.60D(F=0.682,P=0.565);高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负相对调节分别为:2.24±0.65D、2.22±0.53D、2.11±0.55D和2.11±0.55D(F=2.023,P=0.117)。两屈光度组术前负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T=-0.510,P=0.612)。30岁以下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负相对调节分别为:2.07±0.44D、2.09±0.49D、2.09±0.41D和2.29±0.47D(F=2.384,P=0.074);30岁以上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负相对调节分别为:2.33±0.65D、2.43±0.55D、2.16±0.74和2.31±0.74D(F=1.439,P=0.237)。两年龄组术前负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T=-1.927,P=0.059)。 3.正相对调节:轻中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正相对调节分别为:4.27±0.79D、3.66±0.88D、4.23±0.88D和4.29±0.86D,(F=30.928,P=0.000);高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正相对调节分别为:3.88±0.67D、3.31±0.67D、3.97±0.65D和4.39±0.62D(F=39.662,P=0.000)。术前正相对调节轻中度近视组高于高度近视组(T=2.146,P=0.036),不同屈光度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正相对调节较术前下降(LSD,P均=0.000),术后1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SD,P均0.05),仅高度近视组术后3月正相对调节较术前升高(LSD,P=0.000).两个年龄组术前正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T=0.336,P=0.738),各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正相对调节较术前下降(LSD,P=均=0.000),术后1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SD,P均0.05),术后3月正相对调节较术前升高(LSD,P均0.05)。 4.单眼调节灵活度:轻中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单眼调节灵活度分别为:9.80±2.39CPM.8.16±1.77CPM.9.96±2.09CPM和11.70±2.39CPM(F=183.151,P=0.000);高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调节灵活度分别为:8.42±1.48CPM.6.55±1.15CPM.8.52±1.68CPM和10.07±1.79CPM(F=181.595,P=0.000):两个屈光度组术前单眼调节灵活度差异有显著性,轻中度近视组高于高度近视组(T=2.831,P=0..006),不同屈光度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负单眼调节灵活度较术前下降(LSD,P均=0.000),术后1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SD,P均0.05),术后3月单眼调节灵活度较术前升高(LSD,P均=0.000)。两个年龄组术前平均单眼调节灵活度差异无显著性(T=0.782,P=0.437);各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平均单眼调节灵活度较术前下降(LSD,P均=0.000),术后1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SD,P均0.05),术后3月单眼调节灵活度较术前升高(LSD,P均0.05)。 5.调节反应:轻中度近视组术前3.0D和5.0D调节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61±0.18D和1.13±0.13D,高度近视组术前3.0和5.0D调节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79±0.15D和1.27±0.15D,同一调节刺激水平的术前调节滞后值高度近视组均高于轻中度近视组(T=-4.447,-4.216,P=0.000,0.000)。两屈光度组各调节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值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术后1周各调节滞后值均较术前升高(LSD,P均0.05),术后1月时均恢复至术前水平(LSD,P均0.05)。轻中度近视组术后3月平均调节滞后值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LSD,P均0.05),而高度近视组术后3月调节滞后值较术前降低(LSD,P均0.05)。不同年龄组中,两调节刺激水平(3.0D和5.OD)的调节滞后值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性(T=0.178,-0.796,P=0.859,0.429)。两年龄组各调节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值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术后1周各调节滞后值均高于术前(LSD,P均0.05),术后1月时均恢复至术前水平(LSD,P均0.05),术后3月,30岁以下组两调节水平的调节滞后值均较术前下降(LSD,P均0.05),30岁以上年龄组仅5.0D调节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值较术前下降(LSD, P0.05)。 6.视觉疲劳症状:轻中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分别为:5.27±1.59、8.46±1.66、5.26±1.52和5.14±1.54(F=794.495,P=0.000);高度近视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分别为:7.09±1.71、10.26±1.69、7.02±1.89和5.94±1.69(F=314.525,P=0.000);两屈光度组手术前症状分值差异有显著性(T=-4.414,P=0.000),轻中度近视组视觉疲劳症状分值低于高度近视组。两屈光度组手术前后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均较术前升高(LSD, P=0.000, P=0.000),轻中度近视组平均分值由术前的轻度上升至中度,术后1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LSD, P均0.05);至术后3月,轻中度近视组视觉疲劳症状分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高度近视组术后3月视觉不适症状分值较术前降低(LSD,P=0.000),由中度疲劳下降至轻度。30岁以下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分别为:5.99±179、9.14±1.81、5.93±1.79和5.40±1.62(F=404.269,P=0.000);30岁以上组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平均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分别为:6.15±1.98、9.36±1.99、6.09±2.02和5.58±1.69(F=311.114,P=0.000);不同年龄组手术前症状分值差异无显著性(T=-0.349,P=0.728)。两个年龄组手术前后视觉疲劳症状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视觉疲劳症状分值较术前升高(LSD, P=0.000, P=0.000),30岁以下组平均分值由术前的轻度上升至中度,术后1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LSD, P均0.05);至术后3月,两个年龄组视觉不适症状分值均较术前降低(LSD,P=0.000,0.001)。术前各因素中,仅患者术前症状分值(preSCORE)对术后1周症状分值(postlweekSCORE)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T=7.458,P=0.000),而患者术前症状分值(preSCORE)、术前屈光度(SE)、术前正相对调节(prePRA)、术前调节幅度(负镜片法preAMP2)和术前调节滞后(preLOAl)均对术后3月症状分值(post3monthSCORE)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00,0.000,0.005,0.015,0.035)。 结论LASIK手术术后1周主要调节功能指标均呈一过性降低,术后1月基本可以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月部分调节功能可能增强,术后视觉疲劳症状的加重和恢复与调节功能的改变相一致,从远期效果看,LASIK手术有利于近视患者视觉疲劳症状的改善。 第二部分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结构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结构的变化。 方法:招募60位年龄在18至39岁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用眼前段OCT对测试眼分别在调节放松(0D)、诱发3.0D和5.0D调节三种调节状态下进行眼前段扫描分析,分别测量不同调节状态下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暗瞳直径的大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调节状态下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近视在相同调节状态下各参数的差异。 结果60位入选患者中,年龄平均(29.45±5.22)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 spherical equivalent)-5.27±1.93D,范围-2.15D至-8.63D。轻中度近视组32人,年龄平均(29.34±4.6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72±1.05D,高度近视组28人,年龄平均(29.57±5.8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7.05±0.85D。在调节放松的情况下(0D),轻中度近视组眼前段OCT测得的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瞳孔直径分别为:6.92±0.91mm.2.67±0.19mm.4.17±0.21mm和6.21±0.56mm;高度近视组的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瞳孔直径分别为:6.83±0.81mm.2.92±0.23mm.4.22±0.24mm和5.95±0.42mm。轻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在角膜后表面曲率和晶状体厚度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T=0.401,-0.742;P=0.690,0.461),而前房深度方面,高度近视组显著大于轻中度近视组(T=-4.637,P=0.000),高度近视组的瞳孔直径则小于轻中度近视组(T=2.011,P=0.049)。两不同程度近视组中,在0D、3.0D和5.0D三种不同的调节状态下测得的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F=0.084,0.047;P=0.920,0.954);前房深度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变浅(F=19.44,8.455:P=0.000,0.001);晶状体厚度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增厚(F=31.149,15.245:P=0.000,0.000);瞳孔直径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减小(F=83.634,53.429:P=0.000,0.000)。 结论眼前段OCT可以定量观察近视眼调节时眼前段各部分的变化,发生不同程度调节时,角膜的形状相对稳定,晶体厚度、前房深度及瞳孔直径随调节量的增加其变化量逐渐增大。 第三部分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调节所致眼前段结构变化的比较 研究目的探索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调节致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差异。 方法招募60位年龄在18至39岁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统一行标准的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用眼前段OCT对非主导眼进行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扫描分析,测量该眼在调节放松(0D)、诱发3.0D和5.0D调节三种调节状态下的眼前段参数变化,包括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暗瞳直径的大小。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时期在调节放松时(0D)上述各参数的差异以及在被诱发3.0D和5.OD调节时上述参数变化量的差异。结果60位入选患者中,年龄平均(29.45±5.22)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5.27±1.93D,范围-2.15D至-8.63D。其中,轻中度近视组32人,年龄平均(29.34±4.65)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3.72±1.05D;高度近视组28人,年龄平均(29.57±5.89)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7.05±0.85D。两组患者在调节放松状态下(0D),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瞳孔直径在手术前后各时期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在诱发3.0D调节时,轻中度近视组中,角膜曲率的变化量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分别为:0.04±1.36mm、-0.03±1.26mm、-0.05±1.21mm和0.08±1.25mm (F=0.006, P=0.999);前房深度变化量分别为:0.16±0.23mm、-0.15±0.17mm、-0.16±0.26mm和0.17±0.28mm (F=0.024, P=0.995);晶体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23±0.28、0.11±0.12、0.23±0.19和0.25±0.28(F=3.595,P=0.025);瞳孔直径变化量分别为:-0.65±0.75、-0.59±0.75、-0.62±0.76和-0.67±0.78(F=0.071,P=0.975),术后1周晶体的变化量较术前减少(LSD,P0.05);高度近视组眼前段参数变化情况与轻中度近视组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一致,除晶体厚度的变化量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外(F=3.310,P=0.046),其余各参数的变化量手术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术后1周晶体的变化量较术前减少(LSD,P0.05)。在诱发5.0D调节时,两种不同程度近视组中,前房深度的变浅量和晶状体厚度的增加量手术前后各时期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两不同近视组角膜后表面曲率和瞳孔直径的变化量手术前后各时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术后1周两近视组前房深度下降量和晶体厚度增加量均较术前降低(LSD,P均0.05),术后1月与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性(LSD,P均0.05),术后3月时高度近视组晶体增厚量较术前增加(LSD,P.05),其余各参数变化量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LSD,P均0.05)。 结论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调节所致的眼前段改变,不同程度近视和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不同程度调节所致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和瞳孔直径的变化手术前后各时期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1周)不同程度调节所致的晶体改变量均低于术前,前房深度的变化量在发生较大调节时也低于术前,术后1月至3月均可以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远期(3月),高度近视调节所致晶体的变化量甚至高于术前水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79.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炎云;胡燕华;张青松;雷晓华;;使用飞秒激光刀制作角膜瓣行LASIK的像差分析[J];眼科研究;2007年03期

2 严晓腾;徐岬;;LASIK术前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14期

3 钟白丽;吴海洋;徐青;柳川;郑植;范敏;;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观察[J];人民军医;2007年06期

4 汪连兴,徐亚军,陈燕,王莹,洪旭芳,俞宏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角膜原位磨镶术矫治近视的对比观察[J];应用激光;1997年06期

5 张斌,韩瑶;LASIK后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年07期

6 张悦;LASIK中角膜划痕的改进[J];眼视光学杂志;2001年01期

7 谷保民,马元孝,李庆国,姜廷英;超高度近视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的LASIK[J];眼科;2003年06期

8 宋海珊;;浅析LASIK术后角膜瓣并发症的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4期

9 赵建峰,李彤,丁咨允;高度近视眼LASIK术前两次检影验光的临床意义[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10 陶黎明,朱美玲,张晓苹;PRK与LASIK治疗近视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康(宀隽);俞阿勇;余野;王勤美;杨新军;;近视患者LASIK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价[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2 徐勤;肖燕;;LASIK手术患者遵医行为与术后效果的分析[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Conductive Keratoplasty:An Approach for the Correction of Residual Hyperopia in post-LASIK Pseudophakia[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刘美娜;;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术前宣教[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黄卿;董启云;;LASIK术后五年继发圆锥角膜一例[A];第十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吉安地区眼科专委会成立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6 汤广成;谷寅;;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林咸平;费安裕;方燕;叶晓玲;崔钢峰;;LASIK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瓣下冲洗预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沈降;;头位在LASIK手术中控制散光的作用[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易昀敏;许建人;邹芬兰;谢凤英;;Moria M2型90刀头在LASIK中的临床应用[A];江西省第九次中西医结合眼科、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许梅;于小玲;;Flap-free LASEK和Flap-free Epi.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临床效果比较[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石爱康医院(原冶钢医院)眼科主任医学硕士 张鹏举;万级层流手术室:LASIK手术成功的保障[N];黄石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云川;节前 LASIK“贴身肉搏”[N];成都日报;2005年

3 博文;Hi-safe LASIK治近视受瞩目[N];深圳商报;2004年

4 骁勇;波前像差检查,,使LASIK更完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李海丽;屈光矫正手术与LASIK[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李晓;手术治近视你得悠着点[N];苏州日报;2005年

7 曾自明   ;给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吧[N];大众卫生报;2005年

8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教授 周行涛;防治近视选择合适方法[N];解放日报;2004年

9 丽丽;激光矫治近视的后安全时代来临[N];深圳商报;2004年

10 刘奇民 梁言;准分子激光技术:几分欢喜几分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博;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变化及手术前后调节致眼前节结构变化的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汪亮;近视眼LASIK术后晶状体厚度改变及其对屈光回退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李招娜;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徐海琳;高度近视LASEK/Epi-LASIK远期安全性、有效性及角膜后表面高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于华军;近视眼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中应用矫正角膜曲率的效能检验[D];山东大学;2012年

6 买志彬;FEMTO LDV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郭秀瑾;不同方式的准分子激光表面切削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立军;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马鲁新;眼波前像差与屈光手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邹俊;超薄角膜瓣LASIK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力华;近视LASIK术后调节与集合功能变化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2 徐曼;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武正斌;154例近视患者LASIK术后1周干眼发病率相关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陈艳路;LASIK治疗近视远期疗效的观察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和平;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汪晨洁;LASIK与SBK治疗中度近视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胡莉菲;虹膜定位引导的个性化LASIK与传统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春艳;Epi-LASIK与Flap-free 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9 杨闻文;Q值引导个性化与标准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吴昊衍;中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厚度变化与屈光回退的年龄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56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356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