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立体视觉中枢区激活的fMRI远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8 21:41
【摘要】:目的:此项研究运用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OLD-fMRI,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进行儿童视皮层的成像,以此成像技术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觉中枢激活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最终旨在找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真正治疗终点,即可以终止治疗,但患儿视力及视觉中枢激活状态也不再变化的时间节点。方法:收集于兰州军区总医院眼科门诊第一次诊断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年龄4~12岁,共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7.3±2.5)岁。由于在之前先期试验研究的11例患儿中有1名失访,故在此次试验过程中新纳入3名患儿,此3名患儿均为在我院眼科门诊进行规范弱视治疗18月时纳入的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患儿验光及配镜均由我院眼科同一位验光师进行),且实行的治疗方式一致,复诊规律,患儿依从性较好。依弱视诊断新标准将13例患者分为两组(4~7岁组、8~12岁组)。选定的试验对象均为远视性弱视,且均为中心凹注视;患儿均惯用右手;屈光参差的程度均为中度;检查所有患儿眼部均无器质性病变;磁共振检查亦排除视中枢病变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追溯患儿无既往全身患病史。未诉家族史。进行试验前充分矫正患儿屈光不正,经规范化治疗,并在治疗18月、24月及终止治疗后6月进行复查。本次试验的实验数据均由3T西门子磁共振扫描系统采集获得,对于视觉刺激的呈现,运用深圳美德的脑功能视听刺激系统。组块式试验任务程序的编写,依靠E-Prime 2.0软件。呈现出的图像视觉刺激是直接投射在磁共振仪后面的屏幕上,而这种投射是由视觉刺激仪完成的。运用BLOCKS设计,此设计状态由激活和控制状态组成,刺激模式运用对比度接近80%的随机点立体图像,控制状态为刺激屏中央固定的黑色+注视点。采用window 8为操作系统的电脑录入数据并进行离线处理。对本次试验数据的处理使用了MATLAB SPM8软件包,版本号r4290。本次试验获得的各组患儿视觉中枢皮层激活程度的矩阵数据均使用随机效应法。对患儿治疗18月、24月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的视中枢皮层激活阿的差异进行检验,检验方法使用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当p0.001时有统计学意义,故p0.001为该试验的阈值,整个统计过程中没有对实验数据进行多重矫正。结果:对各治疗阶段激活数据进行前后对照t检验,各阶段功能区激活主要集中在左枕叶(Brodmann 18区)、枕中回(Brodmann 19区)、边缘叶(Brodmann19区)、双侧顶上小叶(Brodmann 7区)、右枕叶舌回(Brodmann 17区),弱视治疗24月激活范围无明显扩大,激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an T=1.054,p0.01),终止治疗6月后激活范围无统计学意义改变(mean T=1.9793,p0.01)。结论:1.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运用综合疗法规范化治疗后大脑皮质激活区较治疗前激活面积显著扩大。2.屈光参差性弱视规范治疗2年后视中枢基本稳定,持续弱视治疗对于视中枢功能重建无显著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7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112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4年03期

2 潘美华,傅智伏;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与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0年03期

3 余敏忠;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年01期

4 李文,杨式薇,杨谊;32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1期

5 刘双珍,吴小影,闵晓珊,许惠卓;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年04期

6 单飞雪,张雪菲,邢琳;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眼球动态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年08期

7 陈敏,卢跃兵;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复发原因探讨[J];眼科新进展;2005年03期

8 王晓莉,曾健,余敏,陈俊,胡波,李娜;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J];眼视光学杂志;2005年03期

9 胡燕飞;匡丽晖;刘欣;;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方法与疗效[J];中国康复;2006年03期

10 张加宾;王颖;孙秀芝;刘玉珉;谢宏琴;;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J];工企医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潇;;屈光参差性弱视经治疗后用不同对比度测得的视力情况[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冯卓蕾;张晓梅;王小丹;吕晓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玉翠;林巧雅;王靖瑜;叶瑞珍;;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培正;刘新平;单凤莲;;12—15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健;李传明;余琼武;汪辉;周杨;谢兵;邱明国;翁旭初;;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情况及其与视力损害关系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龚静文;孙朝晖;;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缺损模式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诸力伟;;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改变[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邢咏新;赵堪兴;章应华;杨妙玲;;403例基本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眼治疗周期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洁;;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研究[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元元;;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光学矫正[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祝平;屈光参差性弱视对运动光栅识别能力损伤机制及正常视觉系统对一阶运动和二阶运动识别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峧雯;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阳;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立体视觉中枢区激活的fMRI远期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赵敬聪;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运动功能损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脑磁图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5 宋琳琳;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皮层损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邹云春;血管活性肠肽在正常视觉发育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龚静文;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缺损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牛凌凌;儿童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远期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丽红;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圣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脑结构VBM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1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411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