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4 11:52
【摘要】:病理性近视一般指屈光度数高于-6.00D、眼轴长度大于26.5mm并伴眼底病变的屈光不正,眼球矢状轴变长为其病理解剖学基础,进而导致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并发症,造成视力严重损害。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提示视力预后不良,尤其是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易导致黄斑出血,如不及时治疗,视力丧失的风险很高。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控制近视发展,减缓眼轴增长,防止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进展,有明确可靠的效果,是防治病理性近视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积极措施。目前此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且根据不同的需要得到改进和简化,但对于已存在并发症如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则治疗效果欠佳。雷珠单抗为近年新兴抗新生血管药物,对新生血管性疾病效果显著。然而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不同于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或病理性近视自身,单一的后巩膜加固术或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如雷珠单抗,具有不能有效的控制视力进一步下降、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等不足。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后巩膜加固术,可以在控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情况下,施行后巩膜加固术控制病理性近视的进一步加重,且减少了因术中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的黄斑出血。目前国内外对此种联合手术方式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与单纯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数、眼轴改变、雷珠单抗注射次数等,探讨其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与单纯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数、眼轴改变、雷珠单抗注射次数等,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回顾行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眼科诊断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40例40眼,其中20例20眼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后巩膜加固术为联合手术组,记为PL组,男性8例8眼,女性12例12眼,年龄18-62岁,平均(39.350±10.302)岁;另20例20眼单纯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记为L组,男性9例9眼,女性11例11眼,年龄19-59岁,平均(40.500±10.822)岁,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P=0.733㧐0.05),性别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49㧐0.05)。术前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AL)、屈光度数(D)PL组分别为(1.510±0.310)LogMAR、(0.710±0.261)LogMAR、(30.537±2.269)mm、(-15.780±5.038)D,L组分别为(1.550±0.248)LogMAR、(0.760±0.209)LogMAR、(29.792±1.600)mm、(-14.200±2890)D,两组上述术前同一观察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1,P=0.654㧐0.05、Z=-0.835,P=0.429、t=1.200,P=0.238㧐0.05、Z=-1.098,P=0.277)。PL组行雷珠单抗0.05ml(0.5mg)玻璃体腔注射后5-7天行后巩膜加固术,L组单纯行雷珠单抗0.05ml(0.5mg)玻璃体腔注射;随访期采用按需治疗方案,随访观察2年时间。所有视力均已转换为LogMAR标准视力。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取检验标准均为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2年两组组内的UCVA、BCVA、AL、D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资料的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两组组间上述各指标变化、雷珠单抗注射次数以及术前2组间年龄、UCVA、BCVA、AL、D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的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而对于其他非特异性并发症如术后高眼压、角膜上皮损伤、前房闪辉等则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组间性别的差异采用四格表的χ2检验、随访过程中黄斑出血的发生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两组组内各自术前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AL)、屈光度值(D)与术后2年时比较PL组术后2年的UCVA为(1.165±0.237)LogMAR,BCVA为(0.303±0.180)LogMAR,AL值为(30.639±2.210)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30,P㩳0.05、Z=-3.729,P㩳0.05、t=-2.855,P㩳0.05)。术后2年D为(-15.913±4.596)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6,P=0.545㧐0.05)。L组术后2年的UCVA为(1.235±0.280)LogMAR,BCVA为(0.458±0.300)LogMAR,AL值为(30.749±1.539)mm,D为(-16.100±2.799)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66,P㩳0.05、Z=-3.470,P㩳0.05、t=-5.560,P㩳0.05、t=5.763,P㩳0.05)。2两组组间裸眼视力提高(ΔUCVA)、最佳矫正视力提高(ΔBCVA)、眼轴长度增长(ΔAL)、屈光度加深(ΔD)比较PL组与L组裸眼视力提高ΔUCVA分别为(0.345±0.226)LogMAR、(0.315±0.220)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5,P=0.673㧐0.05);最佳矫正视力提高ΔBCVA分别为(0.408±0.248)LogMAR、(0.303±0.266)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P=0.205㧐0.05),虽然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手术组有更好的提高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趋势;眼球增长ΔAL分别为(0.102±0.159)mm、(0.957±0.769)mm,屈光度加深ΔD分别为(-0.138±0.998)D、(-1.950±1.49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15,P㩳0.05、Z=-3.667,P㩳0.05)。3雷珠单抗治疗次数2年随访期内,PL组20例20眼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32次,平均(1.600±0.598)次;L组20例20眼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为44次,平均(2.200±0.951)次,两组间注射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㩳0.05),表明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珠单抗的注射次数。4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PL组术后1周内1例1眼发生角膜上皮水肿合并角膜上皮损伤,5例5眼出现高眼压,3例3眼出现前房闪辉,共7例7眼发生上述并发症,发病率35%。术后2年内1例1眼出现黄斑出血,发生率为5%。L组术后2例2眼出现前房闪辉,发病率为10%;术后2年内出现2例2眼黄斑出血,发病率为10%。两组间黄斑出血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㧐0.05)。两组均无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珠单抗的注射次数。2.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可减缓病理性近视的进展,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图文】:

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图 1 2 组间各年龄段例数比较 图 2 总样本中不同年龄段比例表 1:术前年龄(岁)、UCVA(LogMAR)、BCVA(LogMAR)、AL(mm)、D 值(D)比较PL 组 L 组 t 值 Z 值 P 值年龄 39.350±10.302 40.500±10.822 -0.344 — 0.733㧐0.05UCVA 1.510±0.310 1.550±0.248 -0.451 — 0.654㧐0.05BCVA 0.710±0.261 0.760±0.209 — -0.835 0.429㧐0.05AL 30.537±2.269 29.792±1.600 1.200 — 0.238㧐0.05D 值 -15.780±5.038 -14.200±2.890 — -1.098 0.277㧐0.05两组年龄、UCVA、AL 均呈正态分布、方差齐,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由于 L 组 BCVA 呈非正态分布、D 值方差不齐,故二者行 Mann-Whitney U 检验1.1.2 研究对象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屈光不正在-6.00D 及以上,眼轴 "g 26.5mm,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伴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③ CNV是由病理性近视引起的,并

雷珠单抗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图 1 2 组间各年龄段例数比较 图 2 总样本中不同年龄段比例表 1:术前年龄(岁)、UCVA(LogMAR)、BCVA(LogMAR)、AL(mm)、D 值(D)比较PL 组 L 组 t 值 Z 值 P 值年龄 39.350±10.302 40.500±10.822 -0.344 — 0.733㧐0.05UCVA 1.510±0.310 1.550±0.248 -0.451 — 0.654㧐0.05BCVA 0.710±0.261 0.760±0.209 — -0.835 0.429㧐0.05AL 30.537±2.269 29.792±1.600 1.200 — 0.238㧐0.05D 值 -15.780±5.038 -14.200±2.890 — -1.098 0.277㧐0.05两组年龄、UCVA、AL 均呈正态分布、方差齐,,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由于 L 组 BCVA 呈非正态分布、D 值方差不齐,故二者行 Mann-Whitney U 检验1.1.2 研究对象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屈光不正在-6.00D 及以上,眼轴 "g 26.5mm,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伴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③ CNV是由病理性近视引起的,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7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丁丁;伍敏婷;;病理性近视患者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9期

2 杨俊林;吴晋晖;;病理性近视遗传学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0年07期

3 王幼生,关国华;病理性近视的治疗时机[J];眼科新进展;1996年02期

4 王春燕,艾育德;病理性近视病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5 于志强,付朝伟,沈福民,褚仁远;病理性近视的家系研究[J];遗传学报;2005年02期

6 于志强;黄传新;申宗侯;黄薇;胡诞宁;褚仁远;;病理性近视的基因位点筛查[J];眼科研究;2006年04期

7 刘影;樊莹;;病理性近视的研究进展[J];眼视光学杂志;2008年01期

8 徐建云;高晓伟;管怀进;;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常晋霞;马誓;刘文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性近视家系基因定位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7期

10 周希彬;黄一飞;;后巩膜加固治疗病理性近视新进展[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安全;王勤美;郑斌;姜君;;病理性近视矫治的临床研究[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张丁丁;常静霞;马誓;杨季云;杨洋;张本;鲁方;刘小琦;林英;杨正林;;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性近视家系的基因位点筛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3 樊莹;魏璐;俞素勤;吴颖;张皙;;病理性近视患者微视野临床观察[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薛安全;王勤美;王树林;常枫;孙长;;病理性近视行改良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疗效观察[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卫;张勇进;徐格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病理性近视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夏信昌;王玉;张绍光;刘健;盛艳娟;张华;;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初步报告[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向群;许建芳;;人工心包补片后巩膜植入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围术期护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薛安全;李红霞;;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儿童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观察[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勇进;刘卫;徐格致;王文吉;黎蕾;高巧云;沈颖;;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勇进;刘卫;徐格致;王文吉;黎蕾;高巧云;沈颖;;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邓燕;病理性近视:让你处在失明的边缘[N];中国人口报;2004年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 张明亮;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多[N];大众卫生报;2014年

3 ;欧盟委员会批准Visudyne的扩大使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张中桥;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疾治疗现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王雨生邋张中桥;脉络膜血管增生疗法比较[N];健康报;2007年

6 王伟;我国新添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科新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汤江峰 实习生 杨晓 冉舒婷;眼睛里的“活火山”[N];大众卫生报;2006年

8 ;Visudyne获准治疗AMD继发性中心小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魏纹 马吉献;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病[N];家庭医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志强;病理性近视的家系研究和基因的初步定位[D];复旦大学;2003年

2 韩冬梅;大黄炭对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干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赵世红;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4 尚庆丽;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5 詹文捷;明睛颗粒对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于伟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微环境中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袁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8 陈学国;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基因表达谱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朱洁;FAK信号通路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张新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染抑制激光光凝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霞;微视野计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区的功能评估[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孔庆丽;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3 李杨;北方汉族单纯性病理近视患者血中LAMA1基因的异常表达[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人眼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与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史楠;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6 吉蕾蕾;改良型Snyder-Thompson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远期临床观察[D];复旦大学;2009年

7 吕洋;miRNA调控骨髓来源细胞表达MMPs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8 李晓芹;TSP-1活性片段VR-10合成多肽对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9 张颖;激光诱导树

本文编号:2522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522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