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1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CSLO)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进行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联合眼内12%C3F8(perfluoropropane,全氟丙烷)填充术后不同时间段黄斑区蓝光自发荧光(blue ligh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 nm)和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near-infrared fundus autof1uorescence,NIR-FAF,激发光787nm,滤光片800 nm)的图像特征并探索其规律性。2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联合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比观察蓝光自发荧光和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图像与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不同时间段视功能、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闭合形态的相关性,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观察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且已行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术114例患者的116只眼。收集其中定期规律随访近红外自发荧光者共33只眼,定期规律随访蓝光自发荧光者共71只眼进行本项研究。2研究内容:术前眼部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裂隙灯显微镜(slit-lamp biomicroscopy)、双目间接眼底镜、SD-OCT,记录术前裂孔直径。术后眼部检查包括于术后1、3、6个月行BCVA、眼压、SD-OCT、眼底照相、蓝光自发荧光和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检查,记录BCVA、光感受器层缺失直径、外界膜缺失直径、蓝光自发荧光图像、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图像及黄斑裂孔的闭合形态。分析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结果:1蓝光自发荧光1.1术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率:术后1、3、6个月分别是49.30%、76.06%、78.87%,经统计分析,认为总体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两两结果比较显示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蓝光自发荧光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蓝光自发荧光发生率与术前裂孔直径:术后1、3、6个月时术前裂孔直径≥500μm组中蓝光自发荧光发生率分别为62.50%、81.25%、84.38%,术后1、3、6个月时术前裂孔直径500μm组中发生率分别为38.46%、71.79%、74.36%,经统计学检验,术后1个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40.05);术后3、6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3=0.3530.05;P6=0.3040.05);随时间的延长,两组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蓝光自发荧光与BCVA:术后1个月log MAR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r=0.320,P=0.0060.05),即术后1个月BCVA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负相关关系;术后3、6个月log MAR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不存在相关关系(r3=0.227,P3=0.0570.05;r6=0.191,P6=0.1110.05),即术后3、6个月BCVA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不存在相关关系。1.4蓝光自发荧光与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后1、3、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负相关关系,(r1=-0.465,P1=0.0000.05;r3=-0.464,P3=0.0000.05;r6=-0.409,P6=0.0000.05)。1.5蓝光自发荧光与ELM缺失直径:术后1个月ELM缺失直径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9,P=0.0010.05);术后3、6个月ELM缺失直径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不存在相关关系(r3=0.082,P3=0.4980.05;r6=0.119,P6=0.0970.05)。1.6蓝光自发荧光与IS/OS缺失直径:术后1个月IS/OS缺失直径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r=0.252,P=0.0340.05);术后3、6个月IS/OS缺失直径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不存在相关关系(r3=0.122,P3=0.3120.05;r6=0.081,P6=0.2590.05)。1.7蓝光自发荧光与裂孔闭合形态:术后1、3、6个月裂孔闭合形态与蓝光自发荧光发生情况无相关关系(r1=-0.090,P1=0.4560.05;r3=0.159,P3=0.1850.05;r6=0.205,P6=0.0860.05)。2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2.1术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发生率:术后1、3、6个月分别是75.76%、78.79%、81.82%,经统计分析,认为总体间无统计学差异(P=0.8340.05)。2.2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与BCVA:术后1、3、6个月BCVA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发生情况无相关关系(r1=0.299,P1=0.0910.05;r3=0.189,P3=0.2920.05;r6=0.088,P6=0.6270.05)。2.3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与ELM缺失直径:术后1个月ELM缺失直径与近红外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r=0.460,P=0.0070.05);术后3、6个月ELM缺失直径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发生情况无相关关系(r3=0.335,P3=0.0570.05;r6=0.284,P6=0.1090.05)。2.4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与IS/OS缺失直径:术后1个月IS/OS缺失直径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发生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1,P=0.0330.05);术后3、6个月IS/OS缺失直径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发生情况无相关关系(r3=0.004,P3=0.9830.05;r6=0.224,P6=0.2100.05)。2.5术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发生的图像特征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呈点片状强荧光(发生率为75%);黄斑中心凹旁呈现一类圆形低荧光或无荧光区域,此区域半径约为1.5PD大小,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该区域边界越发清晰(发生率为54%);视盘处呈强荧光(发生率为84%);沿大血管管壁可见强荧光(发生率为72%)。结论:1眼底自发荧光可以作为评估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的检查手段。2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1个月蓝光自发荧光的发生与黄斑区视功能、外界膜及IS/OS层修复不佳有相关性。3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1个月近红外波长自发的荧光发生与外界膜及IS/OS修复不佳有相关性。4总结提出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的特征表现。
【图文】: 1 一名女性患者左眼术后蓝光自发荧光图像及对应 OCT 图像 A:术 个月,,黄斑区无荧光表现,外界膜基本修复 B:术后 3 个月,黄斑区荧光表现,外界膜及 IS/OS 层基本修复 C:术后 6 个月,同 3 个月表Fig.1 BL-FAF image and OCT image of a female left eye after surgery (A
2 一名女性患者左眼术后蓝光自发荧光及对应 OCT 图像 A:术后 1, 黄斑区可见荧光,外界膜基本修复 B:术后 3 个月,黄斑区可见明荧光,外界膜基本修复,IS/OS 层断裂 C:术后 6 个月,同 3 个月表现Fig.2: BL-FAF image and OCT image of a female left eye after surgery (A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7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为光;戈之铮;;消化内镜自发荧光技术[J];胃肠病学;2007年07期
2 陈辉;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眼科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4年03期
3 宣懿;王诗园;赵培泉;彭清;;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特点[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胡迪;李寿玲;;眼底自发荧光影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眼科杂志;2009年06期
5 董洋;彭清;;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底自发荧光的特点[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6 左成果;文峰;黄时洲;罗光伟;关天芹;刘彩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分析[J];眼科学报;2008年01期
7 王长虹;叶红;陈红艳;;七种眼底形态的红外线扫描和自发荧光图像的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4年01期
8 章淑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红外线和自发荧光的影像特征[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03期
9 王志立;李晓华;李士清;董应丽;李萍;;慢性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两种自发荧光特征[J];眼科新进展;2014年02期
10 华瑞;柳力敏;张慧;陈蕾;;两种波长自发荧光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鹏;孙董洁;苏晓娜;朱锦亭;葛莉莉;王雨生;王海燕;;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自发荧光[A];第十四届西北五省眼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郑炜;;基于血液自发荧光的活体无标记毛细血管双光子显微成像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报》创刊廿周年庆祝会、第十届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2012年广东生物物理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2年
3 肖西立;郑燕林;;眼底自发荧光联合频域OCT在观察眼底病中的一些体会[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瑞峰;;眼底图像诊断的新进展[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敏;夏婧;杨杰;;自发荧光支气管在肺癌早期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运苓;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老年斑自发荧光的检测、比较验证及光谱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晓莉;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前后的眼底自发荧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田笑雨;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蓝光、近红外波长两种自发荧光的临床观察及与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改变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付校楠;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在眼底自发荧光及红外光中的影像特征[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沈肇萌;囊样黄斑水肿的眼底自发荧光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侯军军;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自发荧光特征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自发荧光特征及其与视野改变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7 林诗烽;自发荧光支气管镜在气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迁;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相关区域的自发荧光表现[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陈蓉;辅酶NAD(P)H自发荧光在细胞内的观测[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524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52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