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主动吸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17 13:05
【摘要】:第一部分动吸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及系统性疾病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初步了解主动吸烟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中的普遍性,明确主动吸烟是否对AR患者鼻腔局部症状及系统性疾病产生影响。 方法:筛取2009-2010年本院门诊成年AR患者有效病例273份,其中有明确主动吸烟史者40例,包括现在吸烟者33例,既往吸烟者(曾经主动吸烟但戒烟2月以上)7例,从不吸烟者233例。对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系统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纳入有明确吸烟史的AR患者占总有效调查人数的14.7%(40/273)。吸烟患者中以男性为主(38/40)。不同吸烟情况组间在教育程度、过敏症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显示既往吸烟者和现在吸烟者较从不吸烟者鼻痒评分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男性患者中,既往吸烟AR者和现在吸烟AR者VAS评分均显著高于从不吸烟者,分别为64.14±20.73、53.42±35.52和39.10±27.44。眼部症状方面,既往吸烟者(25.71±22.96)和现在吸烟者(19.58±30.44)眼红肿评分显著高于从不吸烟者(8.64±18.80);此外既往吸烟者眼痛评分(21.43±24.43)既高于从不吸烟者(1.09±2.83)也高于现在吸烟AR者(5.53±14.66);男性患者中亦有类似趋势。胸部症状方面,现在吸烟者在咳嗽、憋气两项上得分高于从不吸烟者,而既往吸烟者在咳嗽、憋气、喘息、压榨感四方面均明显高于从不吸烟者,且在咳嗽、喘息、压榨感三方面显著高于现在吸烟者(p0.05)。男性患者中亦有类似趋势,但无总体比较时差异性显著。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不同吸烟情况者的系统性疾病发病风险进行了评估,发现与从不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组和现在吸烟组患者伴发慢性胃肠道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慢支、哮喘等)的风险均增高,同时既往吸烟组伴发慢性皮肤疾病和哮喘的风险亦高于从不吸烟组;上述显著性差异在同时考虑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或家族史后未发生改变,仅在P值上有少许变动但不影响显著性。此外,在同时考虑家族过敏史的因素后现在吸烟组药物过敏的风险显著高于从不吸烟组。所列系统性疾病在既往吸烟组和现在吸烟组之间风险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AR患者中主动吸烟率较高,特别是男性,尤以年龄较大者为主。VAS评分显示出吸烟AR患者鼻、结膜炎症状及胸部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高于非吸烟者,且吸烟是AR患者伴发、慢性胃肠道疾病、慢性皮肤疾病、下呼吸道疾病(慢支、哮喘等)以及药物过敏的重要危险因素。推测主动吸烟对上、下呼吸道以及全身的影响可能是基于对免疫机制的调控作用,如对IgE和Th细胞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可能加剧了患者过敏体质,使患者对多种刺激因素的易感性增加,从而易化了环境因素所诱发产生的变应性疾病。另外,既往吸烟AR者咳嗽等胸部症状明显,似乎AR本身在不伴下气道症状或疾病时并无足够的威慑力阻止这部分患者开始吸烟或继续吸烟。 第二部分探讨主动吸烟对变应性鼻炎影响的潜在机制 目的:本课题此部分研究意在通过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从分子水平探讨主动吸烟与变应原相互影响、改变气道免疫反应和促进气道炎症的机制。 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1年7月期间门诊就诊的成年中重度持续性和中重度间歇性(发作期)AR患者,敏筛或点刺阳性者纳入,共计35名,其中吸烟患者18名(现在吸烟AR组),曾经吸烟但戒烟2月以上者7名(既往吸烟AR组),从不吸烟者10名(从不吸烟AR组)。另外招募健康成人且从不吸烟者8名(健康对照组)。吸烟患者需有重度主动吸烟史:吸烟累积指数大于或等于5包*年(pack-years,1pack-year=20支/天*1年),其中现在吸烟AR者还需满足目前吸烟≥5支/天,既往吸烟AR者满足戒烟2月以上5年以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的鼻腔分泌物和血清IL-4、IL-13、IFN-γ和IL-17含量。 结果:纳入AR患者平均开始吸烟年龄是28.72±9.58岁,而平均发病年龄为38.12+13.11岁,发病年龄显著晚于开始吸烟年龄,P=0.004。客观指标方面:①从不吸烟AR组鼻分泌物IL-4含量(7.60±1.84pg/m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87±1.25pg/m1),p=0.001。鼻分泌物和(或)血清中的IL-13、IFN-γ在正常不吸烟组及AR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现在吸烟AR组鼻分泌物IL-4含量(9.89±3.21pg/ml,P=0.045)、IL-13含量(20.71±21.62pg/ml,P=0.030)和IL-17含量(2.411±3.906,P=0.032)显著高于从不吸烟AR组(7.60±1.84pg/ml,5.46±5.65pg/ml,0.150±0.473);鼻分泌物IFN-γ含量(6.57±5.10pg/m1)显著低于从不吸烟AR组(12.56±8.97p/m1),P=0.016。血清IL-17含量(12.612±19.387)在现在吸烟组中显著高于从不吸烟组(4.987±3.065,P=0.034)。血清IL-4、IL-13和IFN-γ在现在吸烟AR组和从不吸烟AR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既往吸烟AR组鼻分泌物IL-4含量(10.98±3.82pg/m1)显著高于从不吸烟AR组(7.60±1.84pg/ml,P=0.019)。IFN-γ含量亦显著降低(12.56±8.97pg/ml vs5.78±2.22pg/ml,P=0.028)。鼻分泌物IL-13以及血清IL-4,IL-13、IFN-γ在既往吸烟AR组和从不吸烟AR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④既往吸烟AR组相比现在吸烟AR组在血清或鼻分泌物IL-4、IL-13、IFN-γ和IL-17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⑤鼻分泌物IL-13与血清IL-13在各组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44,P=0.000。余下细胞因子IL-4和IFN-γ在鼻分泌物和血清中的含量无相关性。 结论:主动吸烟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可能表现为降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导致吸烟者对变应原的易感性增加,因此易化了AR的发病过程。而当患上AR后,继续吸烟将对Th2和Th17炎症反应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加重了AR炎症反应及症状。与血清相比,鼻分泌物客观指标的检测对反映鼻腔局部炎症情况更具有意义,本研究为临床研究推广鼻分泌物检测手段,并将IL-4、IL-13、IFH-γ和IL-17作为变应性鼻炎的检测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吸烟AR患者选择戒烟很可能是因为耐受不了下呼吸道刺激并希望通过戒烟以改善气道功能,但很可能吸烟所形成的免疫失衡在戒烟患者中仍然持续,戒烟并不能使得这部分人的免疫失衡及症状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6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枢;;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2年02期

2 刘新梅,郭建红,吴鹏飞,李锋,李娟,蔡晓霞;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和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J];农垦医学;2000年03期

3 Norman PS;顾之燕;;变应性鼻炎[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7年02期

4 叶放蕾;董明敏;阮翘;李福全;刘保平;;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及鼻分泌物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测定和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1997年01期

5 刘季威;;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因子[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9年02期

6 于彦;;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中的介质研究[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7年02期

7 程靖,张奇峰,张天明;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一氧化氮检测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02年10期

8 周照燕;严道南;;跟随老师学习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体会[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9 谭敬书;;变应性鼻炎的涂片检查问题[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2年02期

10 张志明;区别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的一种特异性蛋白[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汉桂;陈德华;彭华;林志斌;李添应;;转录因子RORC2和白介素17的表达与变应性鼻炎症状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2 霍俊英;李健鹰;苏芳;;斯奇康注射液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贺飞;;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涂片检测[A];第二届全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技术学习班讲义汇编[C];2007年

4 刘立思;;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晓阳;连增林;李颖;;从风论治变应性鼻炎的理论与临床依据[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向建文;;张介宾“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理论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读《中医各家学说》有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郏雪峰;;鼻内结构正常化手术配合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8 林志斌;陈冬;李添应;徐睿;;免疫捕获法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祝君红;;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祁方;;益气固表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木每 本报记者 周芳;秋季预防变应性鼻炎[N];吉林日报;2010年

2 副主任药师 赵民生 (曹秀虹);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益肺通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任晓辉;我国对变应性鼻炎规范化诊断和防治体系的研究正式启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5 谢欣;变应性鼻炎:一年四季打喷嚏[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按揉法治变应性鼻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许晓华;治过敏至少要坚持两年[N];健康时报;2008年

8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效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一文;急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之区别[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屈仁建;冬季常见呼吸道病的防治(三)[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怡;主动吸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2年

2 邓可斌;鼻鼽合剂治疗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孟粹达;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在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中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晓巍;变应性鼻炎对嗅觉的影响及糖皮质激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黄桂锋;培土生金法治疗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赵文明;中医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及北京城区670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7 李家乐;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唐新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谢燕清;鼻炎的炎症特征及其与下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D];广州医学院;2011年

10 吕云霞;变应性鼻炎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骥超;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分析及相关问题调查[D];吉林大学;2011年

2 滑[,

本文编号:2536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536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