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微结构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0 11:39
【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本研究对象为累及黄斑的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年龄15~30岁,共75例75眼。其中男39例(39眼),女36例(36眼)。所有患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等级均为B-C1级。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赤道部后视网膜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共35例35眼,男18例(18眼),女17例17(眼);赤道部前裂孔采用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共40例40眼,男21例(21眼),女19例19(眼)。于术前1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MAR)、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检查(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GR),记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外核层厚度、mfEGR1环P1波振幅及潜伏期。分析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OCT视网膜微结构及mfERG的变化。结果:1.SB组和PPV组患者年龄(22.25±5.61、23.77±5.05)、性别(男/女21/19、18/17)、屈光状态(是/否21/19、18/17)、发病时间(13.15±8.60、12.23±7.78)天、术前视力(0.69±0.22、0.77±0.26)(logMAR)、神经上皮层厚度(129.12±35.18、137.07±47.08)μm、外核层厚度(91.35±33.73、84.77±26.83)μm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BCVA改变:组间:SB组术后视力恢复优于PPV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组内:SB组视力逐渐提高,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BCVA(logMAR)分别为(0.64±0.24)、(0.58±0.23)、(0.49±0.23),有统计学差异(P0.05)。PPV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BCVA(logMAR)分别为(0.75±0.27)、(0.71±0.26)、(0.67±0.28),有统计学差异(P0.05)。3.视网膜厚度改变:组间: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逐渐增加至正常值(154.53±8.45)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核层厚度也逐渐增加至正常值(120.40±8.2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SB组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外核层厚度逐渐增加:术后1个月(141.6±34.9)、(88.7±26.4)μm,3个月(154.4±31.8)、(94.93±25.6)μm,6个月(168.5±31.0)、(102.63±24.7)μm,具有统计学意义;PPV组:术后随访黄斑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外核层厚度均有增加,术后1个月(127.6±29.4)μm、(76.5±21.8)μm,术后3个月(137.2±31.3)μm、(82.6±23.3)μm,术后6个月(144.9±32.1)μm、6个月(89.2±24.4)μm,具有统计学意义。4.IS/OS及ELM完整性改变:组间:两组患者术后IS/OS及ELM的完整性均逐渐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SB组术后发生IS/OS及ELM断裂数,从术后1个月22例22眼、术后3个月18例18眼、下降到术后6个月13例13眼。PPV组术后发生IS/OS断裂数从术后1个月27例27眼、术后3个月25例25眼、下降到术后6个月20例20眼。5.视网膜下积液及层间积液:组间: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下降,SB组较PPV组更易发生视网膜下积液,术后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层间积液发生率下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B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及层间积液发生率分别为67.5%(27例)/17.5%(7例)、50%(20例)/10%(4例)、25%(10例)/5%(2例)。PPV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及层间积液发生率分别为14.3%(5例)/14.2%(5例)、20%(7例)/8.5%(3例)、11.4%(4例)/2.8%(1例)。6.1环P1波振幅及潜伏期改变:组间:SB组术后1环P1波振幅高于PP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较PPV组延长,无统计学差异。组内:SB组术后1环P1波振幅逐渐增加,术后6个月达到最大值(82.52±21.49)nV/deg~2,相比术后3个月、1个月振幅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延长,无统计学意义。PPV组术后6个月P1波振幅为(66.55±11.85)nV/deg~2,达到最大值,相比术后3个月、1个月振幅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延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IS/OS及ELM完整性、视网膜下积液、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2.半年时间内,巩膜扣带术较玻璃体切除术具有更佳的视力恢复;3.OCT及mfERG可以客观评价视功能恢复。
【图文】:
9图 1 两组术后 CNRT、CONLT 比较. 注:*P<0.05,vs 组内术后 1 个月 CNRT、CONLT3.3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 IS/OS 及 ELM 完整性、视网膜下积液、层间积液变化术后 IS/OS 及 ELM 状态、视网膜下积液、层间积液情况见(表 2)。SB 组术后 IS/OS 及 ELM 状态恢复较 PPV 组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层间积液发生率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PV 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在术后第 1 个月和术后 3 个月均好于 S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 6 个月,两组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层间积液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时间IS/OS 及 ELM PSF 层间积液 IS/OS 及 ELM PSF 层间积液术后 1 个月 22 27 7 27 5 5术后 3 个月 18 20 4 25 7 3术后 6 个月 13 10 2 20 4 13.4 两组患者术后 1 环 P1 波振幅与潜伏期改变两组不同时间 RRD 患者术后 1 环 P1 波振幅与潜伏期,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振幅结果:①不同时间 1 环 P1 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90,P=0.000);术后 6 个月达到最大值;②不同组间 1 环 P1 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P=0.001);③两组 1 环 P1 波振幅变化趋势无差异(F=2.960,P=0.082)。潜伏期结果:①不同时间 1 环 P1 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6,P=0.000);术后 6 个月达到稳定值;②不同组间 1 环 P1 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36,P=0.0072);③两组 1 环 P1 波振幅变化趋势无差异(F=1.650,P=0.203)(图 2)。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79.6
本文编号:2622179
【图文】:
9图 1 两组术后 CNRT、CONLT 比较. 注:*P<0.05,vs 组内术后 1 个月 CNRT、CONLT3.3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 IS/OS 及 ELM 完整性、视网膜下积液、层间积液变化术后 IS/OS 及 ELM 状态、视网膜下积液、层间积液情况见(表 2)。SB 组术后 IS/OS 及 ELM 状态恢复较 PPV 组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层间积液发生率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PV 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在术后第 1 个月和术后 3 个月均好于 S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 6 个月,两组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层间积液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时间IS/OS 及 ELM PSF 层间积液 IS/OS 及 ELM PSF 层间积液术后 1 个月 22 27 7 27 5 5术后 3 个月 18 20 4 25 7 3术后 6 个月 13 10 2 20 4 13.4 两组患者术后 1 环 P1 波振幅与潜伏期改变两组不同时间 RRD 患者术后 1 环 P1 波振幅与潜伏期,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振幅结果:①不同时间 1 环 P1 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90,P=0.000);术后 6 个月达到最大值;②不同组间 1 环 P1 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P=0.001);③两组 1 环 P1 波振幅变化趋势无差异(F=2.960,P=0.082)。潜伏期结果:①不同时间 1 环 P1 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6,P=0.000);术后 6 个月达到稳定值;②不同组间 1 环 P1 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36,P=0.0072);③两组 1 环 P1 波振幅变化趋势无差异(F=1.650,P=0.203)(图 2)。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7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刚;贾万程;王静;张春娣;;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手术前后黄斑区多焦视网膜电图及中心视野比较[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4年06期
2 王雨晴;宋晏平;张招德;林文雅;唐涵锋;;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4年01期
3 孟自军;高永峰;王艳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持续性黄斑下积液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与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3年12期
4 梁宗宝;陈佳娜;李维娜;李超;;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3年11期
5 聂智风;;玻璃体液化与玻璃体超微空间结构改变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2年12期
6 高延庆;郭晓会;李海威;谢坤鹏;;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11期
7 张明媚;青美;陈雪艺;;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的因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年02期
8 张皙;;玻璃体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年03期
9 罗光伟,黄时洲,吴德正,江福钿,龙时先,梁炯基,吴乐正;六种黄斑部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J];眼科学报;2003年04期
10 严良,陆豪,李海生,张茂英;显微白内障手术光性视网膜损伤的F-ERG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622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6221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