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12:40
【摘要】:目的内眦赘皮及先天性上睑下垂都是常见的儿童眼疾。内眦赘皮表现的假性内斜,常常引起临床斜视的误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可造成视觉发育期内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内眦赘皮随年龄发育而呈现的具体发育趋势未见报道;关于上睑下垂与发生弱视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为主观性的,用以评价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发生关系,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上睑下垂更容易发生弱视,认为除了眼睑遮盖因素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之外,尚有以屈光性为主的光学剥夺因素存在。本研究旨在研究上睑下垂对角膜不对称性遮盖,对眼轴发育及视觉发育的相互关系,探讨上睑下垂手术指征及术后评估。1.本研究以天津地区儿童为对象,利用全人群筛查模式,进行儿童先天性眼睑疾病临床筛查。得到儿童眼睑及颅面发育的特征性数据,分析儿童随年龄发育,其内眦部正常发育趋势,以及内眦赘皮形成的动态发育指标。分析假性内斜就诊的儿童中内眦赘皮是否影响其屈光发育。为临床诊治内眦赘皮提供量化指标。2.通过筛查确定天津地区汉族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3.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把握干预最佳的时间窗口,为预防及治疗上睑下垂引起的弱视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组织的病理表现,探讨组织病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2016年天津地区17,588名3至17岁的儿童眼病筛查工作中,通过SPOT筛查仪采集每一例受检儿童眼部资料,上传致数据平台,提取其中外观像、瞳距、屈光测量值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如下指标:各年龄组儿童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内眦间距(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 IEFD)以及反应眼睑-眶周-颅颌面比例关系的内眦间距-瞳距比(简称眦瞳比EFDPD ratio 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Interpupillary distance ratio)等各参数正常值,绘制儿童以内眦位置为标记点的眼睑发育趋势图。对35例先天性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患者进行屈光发育数据收集工作。2.2017年采用全人群筛查模式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6-13岁儿童进行主要包括上睑下垂在内的儿童发育性眼病进行整群筛查,并针对筛查中的阳性病例转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儿童眼科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确诊,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3.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中单侧发病病例,并依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组,测量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屈光状态、眼轴-角膜曲率比(Axial globe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radius AL/CR)等参数。4.对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矫正术中的眼睑相关组织取样(眶隔、眶脂肪、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及额肌组织),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病理结构观察及分析。结果1.眦瞳距比随年龄呈现比值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发育阶段:在6岁之前,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都以类似而且较快的速度发展,EFDPD比值不变;从7到12岁,IEFD和IPD的发展都开始减慢,IEFD更为明显,EFDPD比值下降更加明显;达到13岁之后,IEFD和IPD再次以相似的速度发展,并且EFDPD比值再次变平。学龄前儿童(6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63,随着年纪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青春期(13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59;儿童因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视的患者眦瞳比EFDPD ratio值≥0.65。其患儿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发生与正常群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筛查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学生(其中男生14986人),确诊上睑下垂51人(检出率0.18%),患病男生32人(0.21%),患病女生19人(0.14%),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626,P=0.129)。确诊儿童中,单眼患者40人(右眼患病21人,左眼患病19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双眼患者11人(男生8人,女生3人),眼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0.177,P=0.674)。各年龄间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0.335,P=0.170)3.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患侧眼与健侧眼之间的眼轴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2=9.848,P=0.002)。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发现4组间远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117,P=0.002),4组间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3.183,P=0.004)。重度组的轴率比明显比轻度组和正常组小,轴率比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4,P=0.002);上睑下垂患儿的屈光参差发生率为24.4%,高于一般儿童(1.6%-4.3%)。单侧上睑下垂患儿的弱视发生率为43.9%,高于一般儿童(3.0%-3.2%)。4.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病理中提上睑肌腱膜标本均出现异常表现:纤维粗细不均,肌内膜细胞增多,且不规则。而在所有病例中有12例(70.6%)眼睑轮匝肌显示不同程度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异常表现(纤维异常表现、内膜分布异常表现及纤维间红染物质)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横纹肌纤维红色或紫红色,并显示有横纹结构,有些肌纤维间结缔组织纤维增多,HE染色下的红染物质在Masson染色下呈中央淡绿色、周边呈红色。使用结蛋白(Desmin)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粗细不均的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而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的物质对结蛋白呈阴性表达,提示这些物质可能是非横纹肌分化的组织。硫磺T染色后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物质呈黄绿色,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属于淀粉样物质。结论1.学龄前儿童(6岁)患有内眦赘皮的比率明显较高,而7岁到12岁期间,随着面部发育,内眦赘皮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到13岁左右眦瞳比值趋于稳定(EFDPD ratio=0.58),其眦瞳比EFDPD ratio0.65是假性内斜的主观判定值。先天性内眦赘皮对儿童屈光发育无影响。2.本研究提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为0.18%,并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上睑下垂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87倍;其屈光参差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24倍;近视、远视发生情况与正常人群相比没有差异。3.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进一步引起角膜表面形态非对称性改变,角膜曲率、屈光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患侧眼视物不清而减少使用,眼球发育受阻,屈光参差及弱视的发生率增加,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4.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和眼睑轮匝肌均具有发育不良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轮匝肌纤维间隙中有淀粉样物质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77.1
【图文】:

筛查,视觉,瞳距,内眦间距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由 SPOTTM视觉筛查仪器捕捉获获的图像将被导入 ImageJ 软件中,ImageJ(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USA)是一种图像分析软件。 检查者手动点击代表瞳孔中心的两个点,以及左右内眦角的角。 ImageJ 软件还可用于导出那些识别点的 x 和 y 像素位置。 由于 SPOTTM视觉筛查仪器以毫米(mm)为单位报告瞳距(IPD)值,因此内眦间距(IEFD)也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 然后计算每个参与者的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之间的比值,并记录为 EFDPD 比值(图 1B)。

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


左图)

比值,情况,阶段,中期阶段


从 3 岁到 6 岁,从 7 岁到 12 岁,从 13 岁到 17 岁,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在每个阶段,IPD 显着增加(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1,参见图 2B,左图)。 对于 IEFD 的发展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图 2A,中图和图 2B,下图)。IPD 和 IEFD 的发展趋势在 3 至 6 岁的阶段和 13 至 17 岁的阶段大致相互平行,但在 7 至 12 岁的阶段开始出现分歧。由于 IPD 和 IEFD 值的变化,将其化分为三个阶段似乎是任意的。通过计算 EFDPD 比值,IPD 或 IEFD 特有的变化相互抵消,并且显示出清晰的三相模式。在早期阶段 EFDPD 比值出现较高水平而且几乎没有变化(3 岁至 6 岁时,p=0.704),并且在晚期阶段维持在较低水平(13 岁至17 岁时,p=0.376)。然而,EFDPD 比值在中期阶段时出现明显降低(p <0.001,从 7 岁到 12 岁)。由于多项式拟合并不比线性拟合好(图 2A,下图),因此这种快速下降拟合成线性线(图 2C,红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哲;;重症上睑下垂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的临床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年17期

2 马剑;;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年03期

3 勾庆芬;付冰川;姚翠英;;重睑成形术求术者中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的情况调查[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1期

4 田立粮;单晶;;轻度上睑下垂患者5例行重睑术失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5 张文;;电针治疗上睑下垂6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11期

6 Tourbah A.;Sedel F.;Miléa D.;邢咏新;;58岁女性孤立性上睑下垂[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年10期

7 林明,范先群;青年人的上睑下垂[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年01期

8 张未来;浅谈上睑下垂的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年04期

9 施桂红;上睑下垂患者术后护理[J];现代医学;2004年05期

10 林华;ECCE术后上睑下垂1例[J];临床眼科杂志;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娟;;上睑下垂术式选择及手术技巧分享[A];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2 高昭辉;;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A];第十一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3 林茂昌;;上睑下垂术式选择及其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喻芹;;上睑下垂的护理体会[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林茂昌;;腱膜性上睑下垂[A];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郑君达;李力群;王强;;改良法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51例分析[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丁凯平;;埋线法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研究[A];2012年浙江省美容与整形学术年会暨私营美容机构行业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翦萍;;三仁汤治疗上睑下垂1例[A];全国首届中青年中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96年

9 丁洪彪;习娅琦;陈岩青;;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29例[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冬梅;余素英;;双方形缝线额肌悬吊治疗儿童重症上睑下垂的体会[A];第四届西南眼科年会暨贵州省医学会第五届六次眼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杉;困扰老人的上睑下垂症[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崔力争;常用微机者应“补眼”[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湖南省儿童医院 杨慧玲;上睑下垂应在学龄前手术[N];保健时报;2008年

4 罗成群;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副主任医师 李定章;上睑下垂的病因及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3年

6 董小平;眼睛的变化与疾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廖春梅;医院不告知患者风险应担责[N];经济参考报;2010年

8 魏会玲;抓关键症状细鉴别[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9 许雪亮;孩子的眼皮为何抬不起来?[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邹俊;孩子验光该注意些啥[N];家庭医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楠;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柔;联合筋膜鞘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上睑下垂术中的临床意义[D];南华大学;2018年

2 高倩倩;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庄纬;眼部Check韧带系统的解剖学及其在上睑下垂矫正手术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彭铮;关于两种术式矫治不同程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5 党丹;我国OMG临床特点及其向GMG转化的预测因素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6 滕永亮;重症肌无力158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姜兴超;额肌瓣的相关解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薛敏;一先天性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上睑下垂综合征家系FOXL2基因的突变检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7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797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