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1-02 03:5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目前最为常见的周围性疾病,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发病时患者出现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可伴或不伴不同程度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手法复位为循证医学一级推荐治疗策略。但经治疗后65%~75%患者在48~72 h后出现不稳感、头晕不适,但无明显眼震的残余头晕,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文章就残余症状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文章来源】:疑难病杂志. 2020年11期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RD发病机制
2 RD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年龄
    2.2 基础疾病
    2.3 BPPV持续时间及类型
    2.4 手法复位次数
    2.5 血清维生素D水平
    2.6 焦虑状态
    2.7 其他
3 RD的治疗
    3.1倍他司汀
    3.2前庭康复训练
    3.3抗焦虑药物
    3.4补充维生素D
    3.5补充多酚类化合物
    3.6中医治疗
4 小 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抗焦虑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疗效的分析[J]. 李楠,王晓玲.  中国疗养医学. 2020(03)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J]. 张姝,徐凌,高伟,崔晓波.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04)
[3]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脑血管病的关系[J]. 王建忠.  辽宁医学杂志. 2019(01)
[4]运用“医门八法”辨治眩晕思路[J]. 宋媛媛,尹硕淼,虞鹤鸣.  吉林中医药. 2018(10)
[5]于白莉教授逍遥散加减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J]. 刘洋,李昕蓉,牟月,高洪娇,黄瑶,朱雪霖,张梦妮.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8(04)
[6]管石复位治疗后出现残余症状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VEMP特点[J]. 田永胜,张彦,马荣,刘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11)
[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J]. 刘晓薇,孙敬武,张波,管锐瑞,吕红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8(02)
[8]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J]. 孙利兵,郑智英,王斌全,于文永,杨捷,郭文俊,任鸿杰.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12)
[9]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分析[J]. 贾永林,付志新,张保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6)
[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新进展[J]. 时美娟,孟晴,吕哲,路虹.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6(04)



本文编号:2952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952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