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干眼患者泪液结晶图和脂质层异常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06:06
  目的:评估干眼患者泪液结晶图中外层透明带的临床意义,探索评估泪液脂质层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8-05/2019-07于在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47例47眼(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均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采用DR-1泪膜干涉成像仪行脂质层分级检测,眼表综合分析仪行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和泪河高度检查,采集泪液行泪液结晶试验,拍摄泪液结晶图全貌,使用Digimizer软件测量结晶图,计算结晶图外层透明带的面积占比,并分析其与OSDI评分、脂质层分级、泪河高度、NIBU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泪液结晶图透明带面积占比与OSDI评分呈负相关(r=-0.764,P<0.05),与DR-1成像仪脂质层分级呈负相关(r=-0.838,<0.05),与NIBUT呈正相关(r=0.575,P<0.05),与泪河高度无明显相关(r=-0.237,P=0.112)。结论:检测泪液结晶图外层透明带可有效评估泪液脂质层情况,透明带面积占比越大,脂质层越厚。该检测方法具有结果可量化、重复性较好、设备要求低等优点。 

【文章来源】:国际眼科杂志. 20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干眼患者泪液结晶图和脂质层异常的关系研究


Digimizer软件测量示例。

泪液,结晶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的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此病的发生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然而真正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在普遍认为干眼的发生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功能机构—眼表泪液分泌反射系统,包括眼表(角膜上皮、结膜上皮、泪膜)和泪分泌腺(泪腺、副泪腺、结膜杯状细胞、睑板腺等外分泌腺)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网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泪膜完整性和功能的破坏,导致干眼的发生[5]。目前我国按照泪液的组成成分与维持泪膜稳定性的因素将干眼分为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黏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与混合型五种类型[1]。国外有学者提出了全新的干眼诊疗理念,即泪膜定向诊断和治疗(Tear film oriented diagnosis and therapy,TFOD and TFOT),建议进行泪膜的分层评估,针对性地进行治疗[6]。这个诊疗思路也被广泛肯定,并被写入了2017年的亚洲干眼共识[2]。图3 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

积差,相关分析,脂质


图2 典型的泪液结晶图脂质层位于泪膜的最表层,厚度约0.1μm。泪膜脂质层主要由位于上下眼睑的睑板腺分泌的睑脂形成,分为非极性脂质和极性脂质,非极性脂质(如胆固醇酯、甘油三脂)位于泪液最表面,构成脂质主要厚度;极性脂质(如磷脂、脂肪酸)临近水-黏蛋白层,可形成离子键和氢键,同时结合水层和非极性脂质层,为均匀分散排布的薄层结构[7-8]。较厚的非极性脂质层主要起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而脂质层的完整性则依赖于极性脂质,二者缺一不可。脂质层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瞬目过程中对眼睑运动起到润滑的作用;(2)阻止水液蒸发的屏障作用;(3)阻止微生物和有机物(如花粉)进入眼表[8]。 脂质层的异常在干眼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蒸发过强型干眼主要由于泪膜脂质层的质或量的异常而引起,如脂质层游离脂肪酸增加,内源性蜡脂及胆固醇合成增多,磷脂水平下降等。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智能手机普及、电子化办公人群增加、不良的阅读习惯、空调环境、长期熬夜等,也导致脂质层异常干眼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泪膜脂质层的评估,现在临床上多依赖于采用干涉光原理的大型设备,如DR-1泪膜干涉成像仪、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和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等[9-10],它们都具有非侵入性,获取结果快速等特点,但价格相对昂贵、服务价格高是这类设备的缺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眼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J]. 孙铁,石文卿,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2019(06)
[2]三种客观评价泪膜的方法探讨[J]. 殷鸿波,田颜,邓应平.  国际眼科杂志. 2017(05)
[3]干眼患者症状与泪膜脂质层厚度的相关性[J]. 杜向红,王小兵,梁庆丰.  眼科. 2017(02)
[4]泪膜脂质成分及其与干眼症的关系[J]. 沈婷,张琳.  医学综述. 2011(04)
[5]结膜松弛症泪液黏蛋白及球结膜杯状细胞的研究[J]. 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蔡瑞霞,俞彰.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5)



本文编号:3217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3217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6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