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弱视患者视网膜微结构与视觉质量分析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眼弱视患者视网膜微结构与视觉质量分析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弱视是发生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关键期的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视觉发育,其形成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临床对弱视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估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通过视力和矫正视力进行评估,大部分还要依靠医师的自身经验。随着医学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2011年的专家共识已经删除了非器质性病变这一限定,然而,对于弱视患者的病变所在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弱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发现弱视眼与正常眼的视网膜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具体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能全面客观反映实际的眼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具有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干扰少等优点。该技术的问世,实现了视觉质量的量化,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视觉的评判。本研究欲将OCT、OQAS应用于单眼弱视患者,观察弱其视网膜微结构并客观的评价其视觉质量,进一步探究OCT与OQAS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为弱视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分析单眼弱视患者双眼的视网膜微结构和视觉质量的差异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除屈光不正及斜视外无其他眼部疾病的44例来我院就诊的单眼弱视患者的双眼分别应用OCT进行测量,其中30例同时行OQAS检查,检测记录并分析以下参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和视盘周围的神经纤维层厚度,MTF截止空间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对比度分别为100%、20%和9%时的对比度视力(Visual Acuity,VA),并比较双眼之间的差异,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对两个分析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探讨视网膜微结构与视觉质量的关系。结果:非弱视眼与弱视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Fiber Layer,RNFL)厚度分布均以上、下方较厚,鼻、颞侧较薄;非弱视眼的盘周颞上侧RNFL厚度比弱视眼偏厚,而盘周鼻侧、鼻下侧、下方以及平均RNFL厚度较弱视眼偏薄;不同类型弱视之间的视网膜结构无差异;女性非弱视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男性偏厚,而弱视眼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双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均呈正相关,而双眼之间不存在差异。双眼的视网膜微结构与视力无明显相关性。非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周围颞侧、鼻下侧以及盘周鼻侧、鼻下侧和盘周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呈正相关;弱视眼盘周鼻侧、上方、下方、鼻上、鼻下和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呈正相关,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盘周颞侧RNFL厚度、黄斑中心凹周围鼻侧和黄斑中心凹周围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均呈负相关。非弱视眼与弱视眼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9.11±10.78cpd、31.72±13.30cpd(t=2.98,P=0.006),SR值分别为0.23±0.06、0.19±0.07(t=4.05,P=0.000),OSI值分别为0.70±0.64、0.90±0.85(t=-0.93,P=0.363),100%、20%、9%时的VA值分别为1.30±0.36、1.06±0.44,0.99±0.31、0.77±0.36,0.62±0.19、0.47±0.22(t值分别为2.98、3.37、3.86,P值分别为0.006、0.002、0.001)。双眼的OS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MTF cut off值、SR值及对比度分别为100%、20%和9%时的V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视网膜微结构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弱视眼盘周颞下侧RNFL厚度随MTF cut off值及VA100%值的增加有偏薄趋势,其与MTF cut off值及VA100%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66,P值均为0.047)。结论:OCT研究发现单眼弱视患者双眼盘周RNFL厚度分布均以上、下方较厚,鼻、颞侧较薄,而弱视眼的视网膜微结构与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均有一定的相关性;OQAS研究发现单眼弱视患者双眼的MTF cut off值、SR值及对比度分别为100%、20%和9%时的VA值均存在显著差异;还发现弱视眼盘周颞下侧RNFL厚度与MTF cut off值及VA100%均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可较全面、客观地评估弱视患者的视觉质量,视网膜断层扫描能更加直观的观察视网膜的微结构及双眼之间的差异,而且这两个系统对弱视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弱视 视觉质量 视网膜 双通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7.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4
- 结果14-17
- 附图17-26
- 附表26-39
- 讨论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综述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45-53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历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林,罗爱珍;明视视网膜电图波幅随时间变化的观察[J];海南医学;2004年10期
2 张茜蕾;张洪;魏云;邹德;李森;刘竺;张正健;;内窥镜鼻内视神经管减压治疗重症球后视神经炎[J];海南医学;2008年11期
3 曾朝霞;刘名皎;;眼睑恶性淋巴瘤一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9年01期
4 蒋伟蓉;黎逢保;付云;;岳阳市城区高中毕业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09年11期
5 李海燕;刘克述;曹兰;张翠荣;;腹腔镜光损伤性视网膜病变三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9年S5期
6 李江;;挫伤性前房积血10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年05期
7 周华丽;;135例泪道堵塞及71例慢性泪囊炎病因分析[J];海南医学;2010年05期
8 廖润斌;周仕芬;洪伟兰;;小切口改良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年10期
9 陈潞;江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8例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1年06期
10 张淑萍;;玻璃体后脱离误诊分析[J];海南医学;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舒阳;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体质调查及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贾松柏;UV诱导HLEC凋亡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辰星;RCS大鼠变性过程中视网膜双极细胞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胡琦;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和抑制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张水华;金属蛋白酶在大鼠视神经挤压伤的表达及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6 赵世红;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7 封利霞;儿童弱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VEP)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的对比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8 刘海俊;角膜缘移植联合丝裂霉素和血管抑素治疗严重眼表碱烧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何庆华;基于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朱惠安;滋阴明目丸对视网膜光损伤大鼠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本文关键词:单眼弱视患者视网膜微结构与视觉质量分析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33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