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Bevacizumab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其对VEGF和pAMPK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6 23:19
本文关键词:二甲双胍联合Bevacizumab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其对VEGF和pAMPK表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二甲双胍 Bevacizumab 糖尿病视网膜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与Bevacizumab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效果以及对VEGF和p AMPK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溶液(30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前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以确定是否出现胰岛素抵抗。造模后继续喂养17W,将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DM group,不经药物处理)、二甲双胍组(DMBG Group,二甲双胍300mg/kg/d灌胃处理,持续4W)、Bevacizumab组(BEV Group,玻璃体腔注射浓度为100μmol/L的Bevacizumab溶液5μl,三天后再次行上述操作)、联合治疗组(DMBG+BEV Group)。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定期监测血糖;采用伊凡思蓝(EB)检测视网膜通透性;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VEGF和p AMPK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高脂喂养8W后,模型组大鼠体重、空腹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4.69±23.13 vs 268.07±31.91,47.45±7.86 vs 21.31±3.42,P0.01),但二者空腹血糖未见明显差异(5.80±0.80 vs 5.63±0.50),经计算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5.59±0.14 vs-4.77±0.19,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胰岛素抵抗。注射STZ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显著增高,出现“三多一少”症状;DMBG组于给药后空腹血糖显著降低,大鼠精神萎靡不振状况有所改善;BEV组大鼠状态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联合治疗组与DMBG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造模后第20W时,与CON组比较,其它各组EB渗透量均显著增高;与DM组比较,各药物处理组EB渗透量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以联合治疗组降低最为显著。病理学观察显示DM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疏松水肿,排列紊乱,毛细血管显著扩张。与DM组相比,各用药组病变均有显著改善,尤其以联合治疗组最为明显。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ON组VEGF仅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DM组可见明显的VEGF表达,几乎全层都可见阳性细胞。与DM组相比,各用药组VEGF表达均显著减弱,尤其以联合治疗组减弱最为明显。CON组在各层均可见明显的p AMPK阳性表达。而DM组仅见少量p AMPK表达。BEV组表达与D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DMBG组和联合用药组p AMPK表达均显著增强。结论1.二甲双胍与Bevacizumab联合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程度。2.二者联合应用主要通过抑制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激活p AMPK的表达来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 Bevacizumab 糖尿病视网膜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87.2;R774.1
【目录】:
- 中文论著摘要4-6
- 英文论著摘要6-9
- 英文缩略语9-10
- 前言10-11
- 实验材料与方法11-17
- 实验结果17-28
- 讨论28-31
- 结论31-32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32-33
- 参考文献33-36
- 附录36-48
- 一、文献综述36-45
- 参考文献42-45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45-46
- 三、致谢46-47
- 四、个人简介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文平;;不同浓度STZ腹腔注射与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J];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09期
,本文编号:551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5510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