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声带病变组织中胃蛋白酶的表达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6:12

  本文关键词:声带病变组织中胃蛋白酶的表达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咽喉反流 反流症状指数 反流体征计分 胃蛋白酶 免疫组化


【摘要】:背景目的:声带病变包括良性、恶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近些年咽喉反流(1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对咽喉黏膜的损伤已经成为耳鼻喉科研究的热点,有报道耳鼻喉病人中10%-15%存在咽喉反流,其中对咽喉黏膜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是胃蛋白酶及胃酸。当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时,胃蛋白酶能通过细胞的胞吞作用进入鳞状上皮内,可以作为比较特异性的指标检测是否存在咽喉反流。在临床工作中,目前我们常用判断咽喉反流的方法有24小时PH检测、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体征计分结果(reflux finding score,RFS)。24小时PH检测是目前比较认可的“标准”,但是因其为有创检查、检查费用昂贵、有些病人不能耐受等不足难以广泛使用。咽喉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和体征计分结果作为比较方便、无创、诊断率相对较高的诊断方法,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比较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咽喉反流,故本论文用RSI及RFS作为诊断咽喉反流的标准。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声带病变组织中胃蛋白酶的表达,分析咽喉反流症状及体征量表的结果与胃蛋白酶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胃蛋白酶表达在诊断咽喉反流中的效率,寻求临床诊断咽喉反流的一种确切方法。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9月-2016年1月期间以声音嘶哑为主诉至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病人。行纤维喉镜证实为声带病变,并且有手术适应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研究方法: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填写反流症状指数(RSI),医师根据纤维喉镜的检查填写反流体征计分(RFS);RSI13或RFS≥7者临床诊断为咽喉反流组,RSI≤13并且RFS7为非咽喉反流组。切除的声带病变组织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胃蛋白酶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并且完成所有检查者70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9.27±11.25岁。其中咽喉反流组28人,非咽喉反流组42人。咽喉反流组患者免疫组化中胃蛋白酶表达明显高于非咽喉反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声带病变组织内胃蛋白酶的表达对咽喉反流的诊断有中等效率(AUC=0.702,P=0.004),以免疫组化阳性及强阳性结果作为诊断咽喉反流的指标,其判断咽喉反流的敏感性为64.3%,特异性为78.6%。RSI与RFS量表的得分与免疫组化结果呈弱正相关(r=0.347,P=0.003;r=0.361,P=0.002)。结论:胃蛋白酶在咽喉反流患者喉黏膜中高表达,用于诊断咽喉反流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声带病变的患者若将反流量表评分与术后胃蛋白酶免疫组化结果结合诊断咽喉反流更确切。
【关键词】:咽喉反流 反流症状指数 反流体征计分 胃蛋白酶 免疫组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67.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声带病变与咽喉反流13-15
  • 1.1.1 声带病变与咽喉反流的关系13-14
  • 1.1.2 咽喉反流疾病的概述14-15
  • 1.2 胃蛋白酶的特性及对咽喉黏膜的损伤机制15-16
  • 1.2.1 胃蛋白酶的生理特征15
  • 1.2.2 胃蛋白酶对咽喉黏膜的损伤机制15-16
  • 1.3 诊断咽喉反流疾病的常用方法16-19
  • 1.3.1 反流症状指数及体征评分16-17
  • 1.3.2 24小时PH检测17-18
  • 1.3.3 诊断性治疗18
  • 1.3.4 胃蛋白酶的检测18-19
  • 1.4 咽喉反流疾病的治疗19-22
  • 1.4.1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行为治疗20
  • 1.4.2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药物治疗20-21
  • 1.4.3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外科治疗21-22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2-28
  • 2.1 研究材料22-23
  • 2.1.1 研究对象22
  • 2.1.2 纳入标准22
  • 2.1.3 排除标准22-23
  • 2.2 研究方法23-26
  • 2.2.1 研究方法23-24
  • 2.2.2 RSI及RFS量表的评分24
  • 2.2.3 纤维喉镜检查及手术24
  • 2.2.4 免疫组化检测声带病变组织中的胃蛋白酶24-26
  • 2.2.5 胃蛋白酶结果判定标准26
  • 2.3 统计学方法26-28
  • 第3章 结果28-38
  • 3.1 一般情况28-29
  • 3.2 疾病分布29-30
  • 3.3 免疫组化检测声带病变组织内胃蛋白酶的结果30-35
  • 3.4 胃蛋白酶诊断咽喉反流的效率35-36
  • 3.5 RSI及RFS量表得分与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36-38
  • 第4章 讨论38-44
  • 4.1 RFS和RSI诊断咽喉反流39
  • 4.2 LPRD在各声带疾病中发生率39-41
  • 4.3 胃蛋白酶与咽喉反流的关系41
  • 4.4 RSI及RFS评分结果与胃蛋白酶表达的相关性41-43
  • 4.5 声带病变组织中胃蛋白酶免疫组化检测诊断咽喉反流的效率43
  • 4.6 研究的不足43-44
  • 第5章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 附录51-52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广滨,周水淼,王洋,马大烈;早期声带癌侵犯组织深度的定量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年02期

2 郭飞;;352例声带肿瘤的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20期

3 孙广滨;梁耕田;唐海红;汪洋;周水淼;;声带厚度及声带癌侵犯组织深度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年02期

4 杨海忆;;声带癌治疗观察20年经验[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3年03期

5 江克明;声带癌[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年06期

6 杨琼,田广勇,孙滨滨,孙彩波;声带癌的激光治疗[J];河南医药信息;2000年08期

7 任树北,解晶辉,宁雅萍,臧洪瑞;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治疗早期声带癌[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8 郁琪,章如新,汪晓雷,马莉,钱茂华,顾明凡,黄志俊;单蒂胸骨舌骨肌肌筋膜瓣在喉部分切除声带重建术中的应用[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9 赵呈云;;早期声带癌患者的健康教育[J];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10 胡巧;;声带和室带病变的超声诊断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忠华;诸琦;彭光华;方建苗;;室带在声带癌切除术中的应用[A];2012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鹏飞;崔鹏程;阮炎艳;罗家胜;刘志;陈文弦;;支撑喉内窥镜下激光治疗早期声带癌和癌前病变[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董频;;不做气管切开的改良额侧位喉部分切除重建术[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恂;王杨;王巧桂;;支撑喉显微镜下CO_2激光切除早期声带癌的手术配合和护理[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1年

5 孙广滨;方勤;胥伟华;石崧;周水淼;;声门癌激光手术中为获得理想安全界切入点选择的实验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伍新华;容易误诊的声带癌[N];大众卫生报;2002年

2 一枝花;怎样保护好嗓子[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老人声音嘶哑小心喉癌[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海燕;拉伸力对吸烟所致声带炎性反应的作用与任克氏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李华;TGFβ_1、Ki67在良性增生性声带组织的表达及喉功能与声带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彭策;基于声学与小波熵及自回归模型的病态嗓音诊断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双;声带病变组织中胃蛋白酶的表达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宋桂兰;喉钻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的体会[D];延边大学;2011年

3 康晓莉;声带多层振动模型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郝芳;声带良性病变患者嗓音的客观检测及主客观评估间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5 胡巧;声带和室带的超声生理径线测值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曹绿红;不同功率CO_2激光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87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587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