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不同年龄段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值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25 19:12

  本文关键词:不同年龄段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值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眩晕 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正常值 年龄


【摘要】:目的:对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检查,将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段VEMP各参数如引出阈值、潜伏期、波间期、振幅等正常值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眩晕诊治中心健康成年人的VEMP正常参数值,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以我科2014年3月—2015年12月行健康体检人员、学生及医务人员志愿者为总体,在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疾病史,排除耳部外伤、疾病史,并确诊为听力健康者从中选取75名(150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名,女性36名,年龄21—70岁,平均(41.95±17.26)岁(按周岁计)。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组1:20—30岁,26人;组2:31—50岁,24人;组3:51—70岁,25人,分别行oVEMP和cVEMP检查。研究方法:采用丹麦国际听力听觉诱发电位仪(EP25型)进行测试分析,通过插入式耳机给声刺激。所有受试者均采取坐位,清洁局部皮肤安放电极,以500Hz的短纯音(或click声)为刺激声,从100dBnHL声强开始给声,诱发辨认典型波形后记录数据。测试时单耳给声,受试者在给声刺激时使记录侧肌肉处于最佳紧张状态,声音停止后复位,每侧分别测试。最终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比较三组间各参数值关系。结果:1.各年龄段正常值:75例研究对象oVEMP和cVEMP总的引出率分别为77.3%和85.3%。oVEMP各年龄段正常参数值分别为:组1:引出率100%,N1潜伏期(10.35±0.49)ms,P1潜伏期(14.97±0.56)ms,N1—P1波间期(4.62±0.53)ms,N1—P1振幅(8.29±1.25)μV,阈值(83.65±4.10)dBnHL。组2:引出率85.4%,N1潜伏期(10.36±0.41)ms,P1潜伏期(14.80±0.66)ms,N1—P1波间期(4.43±0.52)ms,N1—P1振幅(6.32±1.21)μV,阈值(89.24±4.18)dBnHL。组3:引出率46.0%,N1潜伏期(10.56±0.57)ms,P1潜伏期(15.00±0.65)ms,N1—P1波间期(4.42±0.47)ms,N1—P1振幅(4.26±1.20)μV,阈值(95.13±4.21)dBnHL。cVEMP各年龄段正常参数值分别为:组1:引出率100%,N1潜伏期(24.22±0.67)ms,P1潜伏期(14.12±0.68)ms,N1—P1波间期(10.10±0.73)ms,N1—P1振幅(108.87±19.10)μV,阈值(84.54±4.35)dBnHL。组2:引出率83.3%,N1潜伏期(24.16±0.64)ms,P1潜伏期(14.20±0.65)ms,N1—P1波间期(9.96±0.57)ms,N1—P1振幅(84.10±20.02)μV,阈值(90.33±4.29)dBnHL。组3:引出率72.0%,N1潜伏期(24.24±0.60)ms,P1潜伏期(14.18±0.64)ms,N1—P1波间期(10.05±0.60)ms,N1—P1振幅(64.18±19.22)μV,阈值(95.19±4.30)dBnHL。由于样本的限制,VEMP在年龄小于20岁及大于70岁人群中的引出情况及其参数值待进一步研究。2.统计分析结果:oVEMP/cVEMP二者波形引出率、反应阈值、振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阈值增高,引出率、振幅降低。N1、P1潜伏期、N1—P1波间期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潜伏期、波间期之间无相关性。VEMP参数值在左右侧别以及性别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Hz短纯音刺激下VEMP振幅、潜伏期、引出率与click声刺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正常人群oVEMP与cVEMP引出率、反应阈值无差别。2.年龄与VEMP波形及参数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VEMP振幅增大,反应阈值升高,引出率降低,潜伏期及波间期不变。性别不影响VEMP参数值,同一健康个体oVEMP/cVEMP左右两侧基本对称。3.VEMP的最佳刺激声为500Hz短纯音,在500Hz短纯音刺激下VEMP引出率高,振幅较高、潜伏期适中,容易辨识。4.在相关疾病发作期、间歇期患者VEMP表现不同,其可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明确患病侧别,用于前期筛查、疾病发展以及预后恢复的评估。
【关键词】:眩晕 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正常值 年龄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6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10-11
  • 前言11-14
  • 研究背景11-12
  • 研究现状12-14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14-18
  • 1.1 研究对象14
  • 1.2 测试仪器与方法14-16
  • 1.2.1 oVEMP测试15
  • 1.2.2 cVEMP测试15-16
  • 1.3 波形辨认与观察方法16-17
  • 1.3.1 波形标记16
  • 1.3.2 波形参数观察指标16-17
  • 1.4 统计学方法17-18
  • 二、结果18-29
  • 2.1 oVEMP参数值18-19
  • 2.2 cVEMP参数值19-20
  • 2.3 oVEMP与cVEMP引出率差异20-21
  • 2.4 oVEMP与cVEMP反应阈值差异21-22
  • 2.5 VEMP的相关影响因素22-29
  • 2.5.1 年龄22
  • 2.5.2 性别22-24
  • 2.5.3 左右侧别24-27
  • 2.5.4 刺激模式27-29
  • 三、临床应用29-34
  • 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29-30
  • 3.2 梅尼埃病(MD)30-31
  • 3.3 突发性耳聋31-32
  • 3.4 前庭神经炎32-34
  • 四、讨论34-38
  • 五、结论38-39
  • 六、展望39-40
  • 参考文献40-46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6-47
  • 综述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47-60
  • 综述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62
  • 个人简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子明;周娜;张素珍;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声诱发的短潜伏期负反应与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关系初步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年01期

2 苏俊;李文靖;孙一鸣;郑奇汉;邵科峰;张云美;张文波;;正常青年人不同体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年06期

3 缪川梅;刘永义;吉鎏;黄渊柏;;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临床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年06期

4 吕安坤;祁建国;张小宁;张震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16期

5 谢溯江;贾宏博;杨伟炎;陈勇胜;张素珍;毕红哲;武留信;胡吟燕;田大为;;强短声诱发的清醒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6 鲍晓林;许华;孙蔷;郭家亮;;健康青年人经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06期

7 贾宏博,谢溯江,陈勇胜;前庭球囊诱发的肌源性电位[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8 吴子明;张素珍;周娜;冀飞;陈艾婷;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临床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年04期

9 孙伟;孔维佳;范国润;;关于“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是负波吗?”来信的回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10 黄爱萍;顾东胜;王小姣;曹效平;袁洵易;;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的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青;胡娟;许珉;许信达;陈彦飞;张滟;韦俊荣;张全安;加我君孝;;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鲍晓林;许华;郭家亮;孙蔷;王园;赵源庆;武文魁;唐慧玲;;两种声刺激的经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比较[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张青;许珉;胡娟;许信达;;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耳鼻咽喉眩晕疾病中的临床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孙秀珍;高颖;刘迎曦;王吉U,

本文编号:919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919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1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