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本文关键词: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诊断 治疗方式
【摘要】:背景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通常是无症状的,须行内镜检查发现,但因其内镜下均为表面光滑,色泽同周围粘膜的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无法确定病变的来源、大小及性质。但随着超声内镜的出现与发展,根据病变回声均匀与强弱可明确病变的起源部位、范围、浸润深度,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并初步判断肿物的性质,为进一步临床处理提供依据。目的为了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超声引导下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及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并提高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于我院门诊及住院行超声内镜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12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位置、起源、大小、超声诊断、病理组织学、治疗方式及并发症等,研究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1.一般资料12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70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食管病变49例,胃部病变63例,十二指肠病变8例。2.临床表现所有收集到的病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约占41.67%;其次为其他,如头晕、声嘶、纳差、体检等约占26.66%;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约占20%;吞咽困难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各约占4.17%;以及便血、呕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约占3.33%。3.超声内镜(EUS)检查结果食管隆起性病变49例,包括平滑肌瘤34例,粘膜炎症改变8例,囊肿3例,脂肪瘤1例,血管瘤2例,间质瘤1例;胃隆起性病变(含贲门)63例,其中粘膜炎症改变11例,胃肠间质瘤19例,脂肪瘤8例,平滑肌瘤6例,息肉4例,异位胰腺6例,壁外压改变4例,血管瘤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神经鞘瘤1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8例,其中粘膜炎症改变2例,脂肪瘤1例,囊肿2例,胃肠间质瘤3例。4.超声内镜(EUS)的声像图特征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起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呈均匀低回声改变或不均匀低回声改变,均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粘膜炎症改变和息肉起源于粘膜层,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回声改变,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脂肪瘤起源于粘膜下层,呈均匀或欠均匀高回声改变,后方可见声衰减,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囊肿起源于粘膜下层,呈均匀低回声或无回声改变,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血管瘤起源于粘膜下层,呈混杂回声或低回声改变,内可见无回声结构,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胰腺异位起源于粘膜下层,呈等高混杂回声改变,边界清晰,无包膜;胃神经内分泌瘤起源于粘膜下层,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回声改变,边界清晰;胃肠神经鞘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呈均匀低回声改变,边缘有低回声;外压性改变可见胃底病变各层层次结构清晰、完整、连续,壁内未见异常回声改变,壁外可见低回声结构。5.病理检查结果120例EUS病例中107例行手术切除,其中99例行内镜下隆起性病变切除术,6例行外科手术切除,通过病理证实,1例行囊肿囊壁切开引流治疗证实,1例行ESD剥开病变后发现血管证实。其中89例病理结果与术前超声内镜(EUS)结果一致,18例与超声内镜(EUS)结果不一致。而胃肠间质瘤、血管瘤、囊肿及异位胰腺均起源于粘膜下层,呈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改变,超声内镜下不易区分,诊断率相对较低。(其中1例较为特殊,EUS表现为粘膜下层无回声改变,环扫超声探查提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为囊肿,术后病理证实为浆液性囊腺瘤)6.治疗方式所收集的120例样本中,10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切除,3例超声内镜提示外压改变,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107例中51例行EMR术,食管33例,胃14例,十二指肠4例;31例行ESD术,食管6例,胃23例,十二指肠2例;10例行STER术,食管9例,最后1例位于贲门下区;9例行ESE,胃8例,十二指肠1例;外科手术6例,都位于胃部。7.并发症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可能出现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在本组102例内镜下治疗中1例因病变周围血流丰富导致出血,2例因病变处于深肌层剥离后出现穿孔,均已在内镜下处理,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在临床表现上也未见明显特异性;超声内镜是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性质的最佳诊断方法;病理诊断仍然是确诊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性质的金标准;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项安全有效且损伤小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诊断 治疗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3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3
- 中英文缩略词表13-14
- 引言14-16
- 1 资料与方法16-20
- 1.1 一般资料16
- 1.2 方法16-17
- 1.3 良恶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评判标准17-18
- 1.4 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方法18-19
- 1.5 内镜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9
- 1.6 统计学分析19-20
- 2 结果20-26
- 2.1 正常胃壁的超声内镜(EUS)声像图20
- 2.2 一般资料20-21
- 2.3 超声内镜声像图特征21-22
- 2.4 超声内镜诊断分析22-23
- 2.5 不同因素与超声内镜诊断的分析23-24
- 2.6 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24-25
- 2.7 并发症25-26
- 3 讨论26-29
- 4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2
- 附图32-35
- 综述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35-44
- 参考文献42-44
- 个人简介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玉河,鞠淑清,袁凤芹;胃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下诊断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11期
2 黄海华;潘杰;翁冬兰;缪国凤;叶碧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05期
3 朱晓蕾;陈志坦;;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8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年23期
4 朱晓蕾;陈志坦;;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年24期
5 闵寒;陈志荣;徐亚;陈巍峰;龚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J];江苏医药;2013年11期
6 欧锦溪;朱志华;谢玉丽;;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24期
7 乐桂蓉,汪元芳,黄道中,张青萍,王天才;超声和胃镜对胃隆起性病变的对比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8 乐桂蓉,汪元芳,黄道中,张青萍,王天才;超声和胃镜对胃隆起性病变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9 何建华,任宗海,赵培清,鲍昭方,张晨莉;电凝在切除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年05期
10 徐显林,崔毅,何瑶,李初俊,聂晓英;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附49例报告[J];新医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聪;李江波;王玲玲;王贤君;顾聚菁;;小探头超声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80例临床分析[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杨浩羿;陈万伟;车筑平;许良璧;段晨虹;李娟;;超声小探头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A];2013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术年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刘锦涛;余细球;侯华军;杨建荣;黄威才;;内镜超声对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毛华;李立平;余建林;尹良纯;;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5 刘志坚;陈幼祥;李国华;吕农华;;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陈春梅;杨嘉嘉;;胃充盈超声检查在胃隆起性病变体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金捷;季峰;朱丽明;潘杰;;经内镜超声微探头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吴明;马升高;胡祥鹏;王蓓;;内镜下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马铁明;赵红;;内镜下诊断胃隆起性病变482例分析[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黄伟;杨建民;费保莹;厉彩红;;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越;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
本文编号:1015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01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