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羟基酚酮类化合物通过封闭HBV RNaseH抑制HBV DNA复制

发布时间:2017-10-15 15:26

  本文关键词:羟基酚酮类化合物通过封闭HBV RNaseH抑制HBV DNA复制


  更多相关文章: 乙型肝炎病毒 核糖核酸酶H 纯化 羟基酚酮 抑制剂 细胞毒性


【摘要】: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世界上每年约有超过一百万患者死于HBV相关疾病。HBV是一种逆转录复制的嗜肝DNA病毒,一般根据基因序列不同将其分为8个基因型(A-H)。目前临床可用的抗HBV感染药物主要有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药物。干扰素临床有效率低且存在较多的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能够实现血清表面抗原阴转的比例也仅有3-6%,并且停药后的高复发率,不确切的疗程以及逐渐增加的耐药性等都使其仍然不能成为抗HBV的理想药物。寻找抗HBV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与现有药物不同作用机制的抗HBV药物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催化HBV逆转录过程需要病毒编码的两个关键活性酶,即DNA多聚酶和核糖核酸酶H(Ribonuclease H,RNase H),抑制任何一个都可以抑制HBV DNA的复制。以DNA多聚酶为靶点的核苷类药物能够抑制HBV DNA到临床检测下限以下,然而少量残存的持续低水平病毒复制仍然使得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如果在抑制DNA多聚酶的同时能抑制RNase H的活性,即有可能最大限度抑制HBV DNA的复制,为耗竭ccc DNA提供可能。而通过体外纯化获得有活性HBV RNase H成为筛选抗HBV RNase H药物的关键之一。从众多的自然和人工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抑制HBV RNase H活性的化合物是开发药物的另一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多个托酚酮类化合物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RNase H活性具有较强抑制作用。HBV与HIV同属于逆转录病毒,临床上已经证实多个核苷类药物能够同时抑制HIV和HBV的逆转录酶,而HBV RNase H和HIV RNase H同属于核苷酸转移酶超家族,推测部分托酚酮类化合物可能对HBV RNase H也存在抑制作用。目的探索一种能够纯化出有活性HBV RNase H的方法并建立一种HBV RNase H抑制剂的生化筛选体系;筛选出能够通过抑制HBV RNase H进而抑制HBV DNA复制的化合物;研究HBV不同基因型对RNase H活性及RNase H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为开发新型抗HBV药物进行有益探索。方法1构建HBV RNase H和人RNase H1表达质粒。以C端带His标签的p Trc His2B为骨架,分别克隆插入基因合成编码优化的基因D型和C型HBV RNase H序列作为基因D型(HRHLP-gt.D)和基因C型(HRHLP-gt.C)HBV RNase H表达质粒;以质粒p MAL-c5x His为骨架,在MBP下游插入C端带His标签的基因C型HBV RNase H序列,构成N端带MBP和C端带His标签的HBV RNase H(MBP gt.C)表达质粒。以质粒p Rset B为骨架插入基因合成的N端带His标签的人RNse H1基因序列构成人RNase H1表达质粒。2 RNase H的表达和纯化。把基因重组合成构建的HBV RNase H和人RNase H1质粒转化LOBSTR E.coli菌株并进行蛋白表达;采用镍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3蛋白鉴定。SDS-PAGE胶电泳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目的蛋白。4 HBV RNase H和人RNase H1酶活性检测。采用寡核苷酸引导的RNA切割测定法检测。长264nt的32P标记的鸭型HBV RNA(DRF+)与一段长20nt的互补DNA寡核苷酸链拟合成部分双链,DRF+双链部分被加入的RNase H降解后成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可以通过变性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方法检测。5托酚酮类化合物对HBV RNase H和人RNase H1酶活性抑制作用筛选。采用寡核苷酸引导的RNA切割测定法共筛选了51个托酚酮类化合物,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合物加入反应体系中,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可以抑制RNase H把DRF+切割成两段。通过变性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方法检测切割产物,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切割产物条带灰度。6托酚酮类化合物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采用Hep DES19细胞检测HBV DNA的复制。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48小时后加入待测化合物。每天更换新的含待测化合物的培养基。2天后收获细胞,提取细胞内HBV核心颗粒中的HBV DNA。Taq Man PCR分别定量检测HBV DNA正链和负链。7 MTT法细胞毒性检测。Hep DES19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小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合物,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每天更换新的含待测化合物的培养基,2天后加入MTT,继续培养60分钟后,溶解代谢产物,570nm波长检测吸光值。8检测不同基因型HBV RNase H对其抑制剂的敏感性。构建基因B型、C型和D型共18个不同序列HBV RNase H表达质粒,镍亲和层析法纯化不同序列HBV RNase H;寡核苷酸引导的RNA切割法检测不同HBV RNase H的活性和同一HBV RNase H抑制剂(托酚酮化合物#46)对不同HBV RNase H抑制性的差异。结果1 HRHLP-gt.D和HRHLP-gt.C仅有微量表达,Western blot可以检测到纯化的微量蛋白;MBP gt.C表达量丰富,SDS-PAGE胶电泳Coomassie染色和Western blot均可检测到纯化的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2 HRHLP-gt.D、HRHLP-gt.C和MBP gt.C均显示出特异性的酶活性。3纯化的HBV RNase H酶活性在一定温度和时间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4所筛选的51个托酚酮类化合物中,共有8个化合物只在60μM时对基因D型和(或)C型HBV RNase H具有抑制作用;3个化合物在20μM时对基因D型和(或)C型HBV RNase H具有抑制作用;2个作用最强的化合物(#46和#106)在10μM时对基因D型和C型HBV RNase H同时具有抑制作用。5选取在化合物初筛实验中对基因D型和C型HBV RNase H均有较强抑制作用的6个托酚酮化合物(#46,#106,#107,#110,#112,#113)进行IC50测定。结果显示有4个化合物(#46,#106,#107,#110)的IC50值都小于40μM。6选取共35个托酚酮化合物进行对人RNase H1的作用初筛,其中包括13个对HBV RNase H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和12个对HBV RNase H没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有4个化合物在10μM时对Hu RH1有抑制作用;14个化合物在60μM或20μM时对Hu RH1有抑制作用;17个化合物在60μM时对Hu RH1没有抑制作用。7托酚酮类化合物在HBV RNase H和Hu RH1之间抑制强弱程度的不同。#46化合物对Hu RH1的IC50值约为对HBV RNase H的10-20倍;#106化合物对Hu RH1的IC50值约为对HBV RNase H的2倍多;#110和#112对Hu RH1和HBV RNase H的IC50值接近;而#113化合物对Hu RH1的IC50值约为对HBV RNase H的1/4。8检测的6个托酚酮化合物对HBV DNA抑制作用的EC50均低于10μM,其中最好的#110 EC50只有0.34μM;在每个检测样本中的负链DNA合成均没有抑制或者只有在化合物浓度很高时才被抑制。计算这些化合物的治疗指数最高的#110达到94。9选取对HBV DNA正链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6个羟基酚酮类化合物(#46,#106,#110,#112,#113和#56)进行了Hep DES19细胞毒性检测。其CC50值介于25μM到79μM之间。10基因B型、C型和D型及同一基因型不同亚型HBV RNase H之间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基因型HBV RNase H对同一HBV RNase H抑制剂(#46)的敏感性没有差异(P0.05)。结论1通过E.coli表达和镍亲和层析法可以获得有活性的多种基因型HBV RNase H。2寡核苷酸引导的RNA切割法可以作为一种低通量HBV RNase H抑制剂体外生化筛选方法。3 HBV RNase H可以作为新的抗HBV药物靶点。4托酚酮类化合物中的羟基酚酮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抑制HBV RNase H而抑制HBV DNA复制,是一类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新型抗HBV化合物。5不同基因型的HBV RNase H之间活性存在差异;HBV RNase H抑制剂羟基酚酮类化合物#46具有良好的HBV基因型覆盖性。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核糖核酸酶H 纯化 羟基酚酮 抑制剂 细胞毒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引言15-20
  • 第二章 HBV RNaseH的表达和纯化20-44
  • 1 材料和方法21-37
  • 2 结果37-41
  • 3 讨论41-44
  • 第三章 托酚酮类化合物对HBV RNaseH的抑制作用筛选44-59
  • 1 材料和方法45-49
  • 2 结果49-55
  • 3 讨论55-59
  • 第四章 托酚酮类化合物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59-73
  • 1 材料和方法60-66
  • 2 结果66-71
  • 3 讨论71-73
  •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HBV RNaseH活性及对其抑制剂羟基酚酮类化合物的敏感性73-79
  • 1 材料和方法74-75
  • 2 结果75-77
  • 3 讨论77-79
  • 第六章 结论79-81
  • 参考文献81-91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研究进展91-108
  • 参考文献100-10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08-109
  • 致谢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泳;徐丽君;;取代嘧啶酮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年04期

2 黄东萍,刘少诚,王瑞,陈莉莉;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7年04期

3 金毓芳,张淑华,欧珍蓉,苟大明,毛文仁;1,4-二取代苯基-3-酰氨基-2-吖丁啶酮类化合物的抑酶活性测定[J];抗生素;1987年03期

4 陈改清,邹静恂,朱莹,,李玉兰;噻二嗪硫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测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王礼琛,任进知,刘保林,李家璇,袁镜;噻吩骈嘧啶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强心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6 宋宏锐,李继军,王玉玲,张守芳,刘永福,任自跃;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年05期

7 王丽莉;刘黄刚;张铁军;;釫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年07期

8 朴虎日,全哲山,姜英子,徐鸣夏,邓大为;6-(4-酰基-1-哌嗪乙酰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正肌力活性初探[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年03期

9 冉崇昭,夏霖,倪沛洲,傅继华;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降压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白国义;窦海洋;李新娟;樊欣欣;;芳香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扬;汪小涧;尹大力;;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结核杆菌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宋卫红;钟国富;曾晓飞;;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学[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3 吴明雨;何婷;梁栋栋;李坤;余孝其;;脂肪酶催化多功能性串联反应合成1,3-VA嗪-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裴印权;;吡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抗惊厥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高坤;陈声高;叶礼阁;;作为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3D-QSAR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路新华;郑智慧;可爱兵;马瑛;范玉玲;朱京童;林洁;李业英;崔晓兰;张华;贺建功;;一株真菌产生的强抗癌活性新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7 刘洋;许建华;黄秀旺;魏小霞;刘锋;吴梅花;;3,5-(E)-二亚苄基-N-环丙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罗会;杨胜杰;;(1E,4E)-1-芳基-5-((喹唑啉-4-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9 乔家彬;李攀;李幸;李爱星;雷伟;吴春丽;;新型菲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田介峰;李小霞;唐金山;高昊;刘杏忠;姚新生;;来源于地衣内生真菌Sarcosomataceae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卢高峰;羟基酚酮类化合物通过封闭HBV RNaseH抑制HBV DNA复制[D];郑州大学;2016年

2 宫平;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3 王绯;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4 杨志;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5 于红;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6 贾彩霞;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对KCNQ2/3通道作用的构效关系与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赵淑凤;芳香酮类化合物的电还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晶蕾;具有抗HIV活性的色烯-2-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羟卤化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傅德才;吡咯吡嗪酮和吡咯VA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培娟;2-取代喹唑啉-5-取代嘧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车峰峰;一锅法合成氮杂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吡唑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建薇;铜催化下噻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4 杨菲;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李继军;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炎镇痛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6 马鹤;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抗癌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7 金丽萍;8-乙酰基-4-色满酮类化合物和呋喃并色满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8 李慧媛;4-色满酮衍生物和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9 邓斐;血管生长素抑制剂3-取代二氢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10 连晓利;氧化2-取代吲哚合成苯并VA嗪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7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037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1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