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06:38
本文关键词:酪酸梭菌活菌片在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背景与目的:大肠癌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列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五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降低大肠癌发生的有效措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的息肉治疗方法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经济,患者耐受性强,但是术后容易出现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影响创面的修复,肠道手术伤口愈合慢,且术后易发生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功能,促进修复,降低出血等并发症也是临床探索的热点。酪酸梭菌是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其有效成分可为受损肠黏膜的再生修复提供重要能源,且可以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促进伤口愈合,并且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应用于电切肠息肉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肠息肉择期电切手术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1例。两组患者均有息肉电切围手术期内镜治疗的适应证,试验组患者于息肉切除术前2天始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一次三片,一天三次,连续服用四周;对照组30例患者不做任何其他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电切息肉以后的肠黏膜修复、切面的愈合及电切治疗后的出血、改善术后临床症状等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电切息肉术后1周粪便潜血率为0,对照组术后潜血率为16.7%,电切息肉术后试验组潜血率比对照组明显要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肠黏膜修复率为96.8%,对照组肠黏膜修复率为66.7%,试验组肠黏膜修复率比对照组明显要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可以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加快术后创面愈合速度及减少术后出血及腹痛、腹胀等不适的发生,疗效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鹏军;葛亚强;王晓燕;张利霞;许丽娟;徐敏;;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240例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33期
2 陈筱筱;赵娜;Manizha;Abdul Rahim;王方岩;;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5年28期
3 陆小锋;林细州;郑亮;余颖聪;;山田分型法应用于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5年08期
4 刘杨;林一帆;;大肠息肉病因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5年09期
5 方军;杨力;向阳;赵赛菊;;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J];江西医药;2015年02期
6 谢晶日;孙涛;张杨;李明;;益生菌在肠病中的应用及安全性[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年10期
7 黄乾雄;;结肠息肉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29期
8 陆宝钿;崔西玉;李兆滔;黄辉文;刘浏;程灿昌;;年龄对大肠腺瘤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年08期
9 胡中邦;陈斌;黄伟;刘尚忠;;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和HIF-1α的表达在大肠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09期
10 楼国春;杨建民;柯进晶;徐启顺;吴伟权;;大肠息肉内镜漏诊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1151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1513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