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清代谢物组的核磁共振氢谱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02:04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清代谢物组的核磁共振氢谱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氢谱核磁共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HBV肝硬化 模式识别分析


【摘要】:[研究目的]采用氢谱核磁共振(~1H-NMR)检测并比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HBV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代谢物,分析对比AMA阳性、AMA阴性的PBC患者血清代谢物,筛选差异性表达的生物标志物,构建血清代谢物组的诊断模型,探索能早期诊断PBC并与不同原因肝硬化鉴别的特异性血清代谢物,为PB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筛选: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经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经肝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肝硬化患者,同时,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期采样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符合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实验方法:采用~1H-NMR对20例PBC、20例HBV肝硬化、2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以及对AMA阳性和AMA阴性的PBC患者检测获得~1H-NMR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对~1H-NMR图谱数据进行处理,创建诊断模型,根据OPLS-DA模型的相关系数(p(corr))、VIP值及非配对t检验,初步筛选出正常组与三组肝硬化之间以及AMA阳性和AMA阴性的PBC患者之间血清差异性代谢物。[结果]正常组与PBC组(CP组)、正常组与酒精性肝硬化组(CA组)、正常组与HBV肝硬化组(CH组)的PCA模型累积解释率R2Xcum分别为60.8%、48.8%、60.0%,结果显示的小分子代谢物有较明显差别,样品的分布和离散趋势均较好。进一步创建OPLS-DA模型,经交叉验证和方差分析(CV-ANOVA)验证后均提示三组的OPLS-DA模型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①CP组的OPLS-DA模型能显著区分PBC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分别为R2cum=0.819, Q2cum= 0.448 04, p= 0.0293 0.05.初步筛选出4个差异性代谢物,PBC组患者血清中的谷氨酰胺(Glutamine, Gln)浓度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叶酸(Folic acid)、尿刊酸(Urocanic acid, UCA)、4-乙基苯甲酸(4-Ethylbenzoic acid)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②CA组的OPLS-DA模型能显著区分酒精性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质量参数分别为的Q2cum= 0.877 04, R2cum=0.685, p=1.22×10-6,远小于0.05,初步筛选出10个差异性代谢物,在酒精性肝硬化组血清中,左型精氨酸、甲基戊二酸、乙醛、丙二酸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苯乙尿酸、肌氨酸酐、L-乙酰基肉碱、肌苷、3-羟苯基丙酸、酪氨酸较正常组明显升高。③CH组OPLS-DA模型能显著区分HBV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质量参数分别为Q2cum= 0.493 04, R2cum=0.593, p= 1.69X 10~(-4),远小于0.05。初步筛选出5个差异性代谢物,在HBV肝硬化组血清中,1-甲基腺嘌呤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1-甲基组胺、葡萄糖、L-乙酰基肉碱、尿刊酸较正常组明显升高。④PBC组与酒精性肝硬化组、PBC组与HBV肝硬化组、HBV肝硬化组与酒精性肝硬化组的PCA模型显示无明显分离趋势。进一步创建的OPLS-DA模型均无正交组分,经验证后表明模型无效,不能有效区分以上三组肝硬化。⑤PBC的/AMA-M2阳性与AMA-M2阴性组的PCA得分图显示两组无明显分离趋势,累计解释率R2Xcum=0.809.进一步的OPLS-DA模型分析,它们均无正交组分,经交叉验证(CV)和方差分析(ANOVA)验证结果为:Q2cum= 0.0103 0.4, R2cum=0.183, p= 0.304 0.05,表明该OPLS-DA模型无效,无统计学意义,不能有效区分AMA-M2阳性与阴性PBC组。[结论]1、采用~1H-NMR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均能有效区分健康对照组与三组肝硬化(PBC、HBV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差异性表达的生物标志物均有助于研究PBC等三组不同原因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2、血清谷氨酰胺、叶酸可能为PBC潜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能与PBC的免疫损伤机制及预后发展有密切联系。3、~1H-NMR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不能有效区分PBC的AMA-M2阳性与阴性组患者,诊断模型不能有效鉴别三组肝硬化,考虑样本数量有限及实验操作误差等。4、~1H-NMR分析的OPLS-DA诊断模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方法,有助于研究各型肝硬化的发病机制、病情预后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5.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峰,高瑾;39例酒精性肝硬化临床分析[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0年03期

2 邹小平;酒精性肝硬化34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0年04期

3 杨杰,杨敏,施丽萍,巴善铎;酒精性肝硬化54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0年01期

4 龚冀荣;酒精性肝硬化42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1年01期

5 林恢,林明华,姚履枫;62例酒精性肝硬化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S1期

6 刘汉元;许江兰;李达周;张捷;张志坚;;酒精性肝硬化59例临床分析[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1年03期

7 邹圣强;饮用葡萄酒者酒精性肝硬化的低危因素[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年10期

8 孙中云;酒精性肝硬化45例临床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唐先锋 ,李运泽;酒精性肝硬化43例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2年03期

10 田淑芝;16例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耀明;祝梅君;;酒精性肝硬化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何绿苑;俞翁非;胡少龙;蔡建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崔丽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酒精性肝硬化关系的初步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尤誉环;齐冬颖;;15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分析及健康教育方法[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卢雪峰;吕国苹;真岩波;;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食管及胃动力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6 王晓;刘凡;;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改变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7 曾耀明;祝梅君;;酒精性肝硬化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李彬;朱艳;陈奉晖;余t熻,

本文编号:1178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178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