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Cystatin保护小鼠结肠炎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2 04:13

  本文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Cystatin保护小鼠结肠炎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血吸虫 半胱氨酸酶抑制剂 炎症性肠病 免疫调节


【摘要】: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且易复发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CD),具体发病因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IBD是由综合性因素导致,包括环境因素,免疫紊乱,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破坏以及肠腔内菌群失调等,这些因素触发了先天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和介质,进一步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大量前炎症因子IL-17A、IFNγ等,最终导致肠道的强烈炎症反应。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已接近高度清洁水平,很多寄生于肠道的蠕虫被彻底清除,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却逐年增加,这种趋势也逐渐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可以用“卫生假说”理论很好解释,基于这一理论,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预先感染蠕虫或采用蠕虫来源的某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干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发现具有抑制小鼠肠道炎症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预先感染Heligmosomoides polygyrus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具有肯定的保护作用;预先感染Trichinella spiralis或是用幼虫抗原治疗DNBS诱导的肠炎发现也是同样有保护作用。另有学者研究发现予曼氏血吸虫的虫卵或可溶性蛋白干预结肠炎小鼠,通过降低前炎症因子IFNγ、IL-17A的mRNA表达,促进抗炎因子IL-4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小鼠结肠炎。但是若予以活虫或虫卵给予患者口服,会存在较大风险,一般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蠕虫来源的相关蛋白,虫体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就是其中一种被证实具有调节宿主免疫功能的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简称胱抑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包括存在于各种蠕虫体内的半胱氨酸蛋白酶高效抑制剂,构成一个半胱氨酸酶抑制剂的大家族,依据氨基酸序列被分为3大家族,即stefins(家族1),cystatins(家族2)和kininogens(家族3)。属于家族1(stefins)的日本血吸虫cystatin基因组DNA和cDNA的全长序列在基因库里分别编号为FJ617451和FJ617450, cDNA的全长基因序列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06bp,编码10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1.3kDa。属于家族2的日本血吸虫的cystatin近年已被体外实验证实通过抑制活化的RAW264.7的LPS诱导产生的TNF-α和IL-6对巨噬细胞的偏移有调节作用。对于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感染宿主诱导的负向免疫调控研究已深入到虫源性分子的水平,但是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酶抑制剂相关的体内实验尚未见报道。因此设计本课题拟观察rSjcysatin对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探索负向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的cystatin(家族1)对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通过分析比较各组小鼠结肠炎的炎症指标的变化,以及小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结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CD4+T淋巴细胞的Th1、Th2、Th17、Treg的比例变化来探讨日本血吸虫cystatin对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索rSjcystatin负向免疫调节机制,为治疗IBD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避免临床上运用感染蠕虫来调节患者免疫失衡治疗IBD。方法:将pET-28A-Sj cystatin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37 ℃, 1mM 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后经超声破菌、镍柱纯化,BCA法测定纯化蛋白质浓度-80℃保存或直接稀释后注射小鼠。60只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①rSjcystatin治疗组:造模后6 h和24 h腹腔注射rSjcystatin 50 μg; ② rSjcystatin提前干预组:造模前腹腔注射rSjcystatin50 μg共3次,每次间隔5天,在最后一次注射蛋白的一周后予以TNBS灌肠造模;③结肠炎模型组:TNBS灌肠造模;④ rSjcystatin提前干预对照组:造模前腹腔注射rSjcystatin50μg共3次,每次间隔5天,在最后一次注射蛋白的一周后予以PBS灌肠;⑤ rSjcystatin治疗对照组:PBS灌肠后6 h和24h腹腔注射rSjcystatin 50 μg;⑥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所有试验动物造模3天后无痛处死,结肠病变进行炎症评分5方面包括疾病症状评分(DAI)、结肠长度变化、结肠病变程度(MAO)、病理分级(MIO)、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并提取脾、肠系膜淋巴结及结肠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流式检测Thl(IFN-γ) Th2(IL-4)、 Th17(IL-17A)及Treg比例;qRT-PCR则定上述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ELISA测定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相关因子的水平,Western blot测定结肠匀浆中Th1 (T-bet)、Th2 (GATA-3)、Th17 (RORyt)及Treg (Foxp3)重要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1)TNBS结肠炎模型小鼠第1天出现程度不同的稀便、黏液血便或血便,并伴有显著的体重下降;r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DAI、MAO、MIO、MPO均明显低于结肠炎小鼠;而rSjcystatin预防组小鼠结肠炎症指标与结肠炎组小鼠相比无差异(p>0.05);(2)实验小鼠病变局部和脾脏细胞因子变化:①脾脏淋巴细胞:TNBS诱导结肠炎组小鼠脾脏CD4+IFNγ+、CD4+IL-17A+占CD4+T比例分别为(2.92±0.54)%和(2.27±0.53)%,与正常小鼠CD4+IFNγ+(1.28±0.29)%、CD4+IL-17A+(0.90±0.09)%相比显著增加(p0.05); r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CD4+IFNγ+比例下降为(1.55+0.20)%,与炎症组小鼠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D4+IL-17A+比例为(1.75±0.49)%,IL-17A mRNA表达水平(2.70±1.35)较炎症组小鼠(3.63+1.80)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脾脏淋巴细胞Treg、CD4+IL-4+占CD4+T比例、Foxp3、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 ②肠系膜淋巴结(MLN):r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MLN中CD4+IFNy+比例为(3.11±0.51)%,与结肠炎组小鼠(4.61±1.02)%相比明显降低(p0.05);MLN中Treg比例(9.82±0.85)%明显高于炎症组(4.39±1.38)%和正常组小鼠(1.28±0.29)%; Foxp3. IL-10和TGF-p mRNA表达增加(球0.05):③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PMC):r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CD4+IFNy+占CD4+T比例(2.94±1.04)%与炎症组CD4+IFNy+比例(8.23±0.90)%相比明显减少(p<0.05);rSjcystatin治疗组CD4+CD25-Foxp3+T比例(5.25±1.51)%明显高于炎症组小鼠LPMC(1.78±0.41)% (p0.05);治疗组小鼠MLN和LPMC的CD4+IL-4+与CD4+IL-17A+占CD4+T比例、IL-4mRNA和IL-17A mRNA与炎症组小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结肠匀浆上清中各因子水平:r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结肠匀浆上清中IFNy (1126.8±230.16)pg/ml较炎症组(1628.6±358.51)pg/ml明显下降,IL-4(159.95±30.66) pg/ml, IL-13 (8623.1±1644.19) pg/ml, IL-10 (455.51±187.87) pg/ml, TGF-β (116.18±17.68) pg/ml均较炎症组明显上升;(4)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相关转录因子表达:rSjcystatin治疗组的Thl转录因子T-bet表达明显低于炎症组小鼠,而Th2转录因子GATA-3和Treg转录因子Foxp3表达明显增加,但Th17转录因子RORyt在炎症组和治疗组小鼠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提前给予日本血吸虫重组rSjcystatin未见显著的预防作用:但是造模后给药能显著减轻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病理损伤。其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rSjcystatin下调了结肠炎小鼠的Thl优势应答,上调了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道调节性T细胞及肠道局部Th2反应。rSjcystatin具有减轻炎症性肠病病理损伤和下调Th1应答的作用,对于其潜在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价值尚待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玲;;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07期

2 ;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何毅勋,彭辛午;日本血吸虫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年04期

4 黄左钺,励正康,邱云,王琴美;呼吸在日本血吸虫能量代谢中的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7年03期

5 张萍;;日本血吸虫的采集、固定和保存法简介[J];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1995年03期

6 帅连云,曹建平,仇锦波;日本血吸虫纯净活虫卵的制备[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渊,汪学龙,吴忠道,周青;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体基因的亚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年04期

8 王文实,李雍龙;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及其诱导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年05期

9 吴忠道,余新炳,徐劲,曹爱莲,罗建威,熊小燕,耿岩;日本血吸虫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初步构建(英文)[J];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00年00期

10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分析[J];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0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学龙;王维;;编码日本血吸虫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夏艳勋;林矫矫;赵传壁;陈益;贺桂芬;;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立;荣秋亮;王业富;;日本血吸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杨胜辉;刘碧源;刘彦;周东明;曾庆仁;曾铁兵;喻容;蔡力汀;张顺科;方会龙;;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经双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叶向群;;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对抗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陆珂;苑纯秀;朱传刚;石耀军;李浩;刘金明;林矫矫;;日本血吸虫膜蛋白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护力评估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孔娟;冯正;徐斌;邓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各虫期转录和表达情况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斌;冯正;鞠川;许学年;莫筱谨;邓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陈卫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彭振 记者 程守勤;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血吸虫基因“天书”全球发布[N];解放日报;2006年

5 岳阳;国内生物信息平台首发大规模基因组数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谢军;我国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序列数据[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相关蛋白功能、结构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韩艳辉;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中部分功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玉梅;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4 朱丽慧;日本血吸虫exosomes调控虫体与宿主互作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5 王书书;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Cystatin保护小鼠结肠炎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昒;日本血吸虫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武闯;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9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何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清;感染日本血吸虫引起宿主循环MicroRNAs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刀金威;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SjBIRP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刘艳涛;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马帅;日本血吸虫TOR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赵登云;日本血吸虫虫卵及相关抗原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杜晓峰;日本血吸虫入侵宿主过程中关键尾蚴蛋白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赵波;吡喹酮(PZQ)衍生物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及PZQ抗性虫体蛋白质组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8 华梦晴;日本血吸虫Nanos蛋白的基因定位与功能初步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邵延靖;日本血吸虫Vasa3基因定位与功能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10 卞超蓉;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株的群体遗传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43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243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