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IFNα治疗21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分析
本文关键词:PEG-IFNα治疗21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PEG-IFNα治疗210例初治或NAs经治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并探讨不同时机的PEG-IFNα联合NAs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是否优于PEG-IFNα单药治疗。[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病例中使用PEG-IFNα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病例,PEG-IFNα疗程均为48周。将病例分为初治患者(A组)和NAs经治患者(B、C、D、E组),初治患者单用PEG-IFNα治疗的为A1组,PEG-IFNα联合NAs治疗的为A2组;将NAs经治患者序贯或联合PEG-IFNα的时机分为4类:使用NAs治疗≤24周(B组),序贯PEG-IFNα(B1组),联合PEG-IFNα治疗(B2组);使用NAs治疗24周后HBV-DNA已阴转,HBeAg未发生血清学转换(C组),序贯PEG-IFNα(C1组),联合PEG-IFNα治疗(C2组);使用NAs治疗24周,且IBV-DNA已阴转,BeAg已发生血清学转换(D组),序贯PEG-IFNα(D1组),联合PEG-IFNα治疗(D2组);使用NAs治疗24周后HBV-DNA仍阳性(E组),序贯PEG-IFNα(El组),联合PEG-IFNα治疗(E2组);收集各组病例治疗基线时年龄、性别、民族、乙肝病史、HBV-DNA载量、HBsAg定量、HBeAg定量、ALT水平及治疗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4周的ALT复常、HBV-DNA阴转、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血清学转换情况,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389例,179患者因失访和/或病例资料缺失被排除研究,最后共纳入210例患者,A组72例,B组66例,C组31例,D组23例;E组18例,其中A1组42例、A2组30例、B1组32例、B2组34例、C1组15例、C2组16例、D1组11例、D2组12例、E1组7例、E2组11例。年龄14~46岁,平均年龄33.1岁,男性(153例,72.9%)占大多数,汉族(197例,93.8%)居多,乙肝病史0.5~24年,平均乙肝病史7.68年。2、治疗结束时,共169例(80.5%)ALT正常,180例(85.7%)HBV-DNA阴性,106例(50.5%)HBeAg血清学转换,33例(16.2%) HBsAg血清学转换。其中PEG-IFNα治疗后ALT复常例87例(51.5%),HBV-DNA阴转97(76.4%)例,HBeAg血清学转换75例(41.9%),HBsAg血清学转换33例(15.7%)。3、治疗12周时,A2组ALT复常率显著高于A1组(53.3%vs 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B2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B1组(61.8%vs 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时ALT复常:A组64例(88.9%),B组51例(77.3%),C组全部病例ALT均恢复正常(100.0%),D组有19例(82.6%),E组有4例(22.2%),C组高于B组、D组、E组,E组明显低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88.1%vs 90.0%)、B1组与B2组(81.3%vs 73.5%)、D1组与D2组(81.8%vs 83.3%)、E1组与E2组(28.6%vs 18.2%)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结束时HBV-DNA阴转率:A组有63例(87.50%),B组有59例(89.39%),E组有4例(22.22%),E组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85.7%vs 90.0%)、B1组与B2组(84.4%vs 94.1%)、E1组与E2组(28.6%vs 18.2%)HBV-DNA阴转率相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6、治疗结束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A组有46例(63.9%),B组有24例(36.4%),C组有9例(29.0%),E组有4例(22.2%),A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B、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61.9%vs66.7%)、B1组与B2组(34.4%vs 38.2%)、C1组与C2组(26.7%vs 31.3%)、E1组与E2组(28.6% vs 18.2%) 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7、治疗结束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A组有21例(29.2%),B组有6例(9.1%),C组有2例(6.5%),D组有4例(17.4%),E组没有病例发生HBsAg清除。A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28.6%vs 30.0%)、B1组与B2组(9.4%vs 8.8%)、C1组与C2组(6.7%vs 6.3%)、D1组与D2组(18.2%vs 16.7%)HBsAg血清学转换率相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8、治疗结束后24周,8例患者发生了ALT复常,4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2例发生了HBsAg血清学转换。9、不良反应以类流感样症状和骨髓抑制较多见,各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 PEG-IFNα 48周治疗可以使HBeAg阳性CHB初治或NAs经治患者,获得较高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2. PEG-IFNα治疗CHB患者,联合使用NAs可能会减轻早期肝脏炎症活动。3.不同时机PEG-IFNα联合NAs治疗,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sAg转换率方面并不优于PEG-IFNα单药治疗。4.采用PEG-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基线时选择优势人群非常重要。5.与NAs经治患者相比,PEG-IFNα初治HBeAg阳性CHB患者可获得更高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血清学转换。6.序贯或联合PEG-IFNα治疗可以使部分NAs经治疗程≤24周的患者,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血清学转换。7.序贯或联合PEG-IFNα治疗可以使部分NAs经治疗程24周,已发生HBV-DNA阴转、HBeAg未转换的患者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血清学转换。8.序贯或联合PEG-IFNα治疗可以使部分NAs经治疗程24周,已发生HBV-DNA阴转、HBeAg转换的患者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序贯或联合PEG-IFNα治疗可以使部分NAs经治疗程24周,且HBV-DNA仍阳性的患者获得HBV-DNA阴转、HBeAg血清学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明华;;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自发性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病情缓解可降低肝纤维化的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年04期
2 闻玉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血清学转换的免疫学基础[J];微生物与感染;2011年04期
3 董菁;;问与答[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年03期
4 Lau GK;陈建山;;揭开HBeAg血清学转换的神秘面纱[J];肝脏;2012年10期
5 梁雪峰,曲文才,李玉华,于德奎,荆惠,严冬;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标志物血清学转换追踪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5年08期
6 刘建军;智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后治疗问题[J];肝脏;2010年02期
7 吴鹏;丛瑞;尤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6期
8 冯家飞;高国生;颜华东;胡耀仁;祝成亮;;病毒学因素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4期
9 顾而立;朱玫;;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长期处理[J];肝脏;2006年S1期
10 孙剑;徐朝艳;王程;王战会;陈金军;侯金林;;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利波;李咏茵;马世武;黄璇;李芸;赖钦涛;张小勇;孙剑;侯金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XCR5+CD4+T细胞频数与功能对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池晓玲;余丹丹;萧焕明;;池晓玲多维立体系列疗法致HBsAg血清学转换1例[A];2012年(第3次)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陈靖;江家骥;郑佳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颜华东;蒋帆荣;祝成亮;高国生;翁彭剑;胡爱荣;徐长风;胡耀仁;盛吉芳;;肝脏病理学特征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颜华东;高国生;祝成亮;;病毒学因素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刘克洲;;2012年EASL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解读[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感染科医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侯金林;马世武;李咏茵;;慢性乙型肝炎病人Tfh细胞通过分泌IL-21促进抗病毒治疗诱导的HBeAg血清学转换[A];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潘孝本;赵兴亮;魏来;;细胞穿透性肽核酸的抗HBV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周平;李晓娟;;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停药复发再治疗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侯金林;马世武;黄璇;;白介素-21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教授 王宇明;“新指南”明确停药标准[N];大众卫生报;2008年
2 蔡fg东;治疗时机的选择[N];中国医药报;2012年
3 刘士敬;用好“应答”指导治疗策略[N];中国医药报;2014年
4 王雪飞;“双达标”后巩固一年即可停药[N];健康报;2008年
5 张旭;诺华公司公布乙肝药物治疗研究最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刘士敬;英国医师如何治疗乙肝[N];中国医药报;2014年
7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王德扬;乙肝治疗的4个提醒[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咏茵;白细胞介素21在慢性HBV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黄璇;白细胞介素-21在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唐利波;MxA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王亚东;NK细胞介导的抗HBV感染免疫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蒋小滔;Invariant NK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顺;HBeAg/HBeAb早发血清学转换患者病毒学和免疫遗传学的关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吴俊秋;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应答差异的tag SNP宿主遗传关联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甘雪梅;PEG-IFNα治疗21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4 刘美三;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及其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李成伟;PEG IFN-α-2a治疗CHB病毒动力学变化与疗效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陈思路;聚乙二醇干扰素为基础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荟萃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聪;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37的水平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古幼兰;抗HBV血清学转换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9 袁敏;普通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10 郑伟;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转换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8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26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