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与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S蛋白氨基酸突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HBsAg与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S蛋白氨基酸突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S基因 突变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B Virus, HBV)是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以上为慢性HBV感染者。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68.6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终末期肝脏疾病,如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 HF)、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 HCC)。中国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目前我国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约2000万人。HBV基因组由正链和负链组成双链环状DNA。其负链包含有4个开放性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分别为S区、C区、P区和X区。S区中的S基因编码主蛋白HBsAg,即S蛋白。S蛋白全长226个氨基酸残基,包括N端(aa 1-99),主要亲水区(aa 100-169)和C端(aa 170-226),其中“a”决定簇(aa 124-147)位于主要亲水区内。“a”决定簇高度保守,为所有亚型所共有。其作用在于维持HBsAg的稳定性、空间构象以及免疫原性。此外,免疫应答细胞和抗体通过定位这个区域以识别HBsAg,从而对所有HBV亚型产生抵抗力。血清HBsAg阳性代表现症HBV感染;HBsAb为保护性中和抗体,阳性代表机体对HBV有免疫力。传统观念认为,HBsAb为保护性中和抗体,同一患者血清不可能同时检测出HBsAg和HBsAb。随着近些年国内外关于HBsAg和HBsAb共存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对矛盾体的出现彻底挑战了上述传统观点。研究表明,HBsAg+/HBsAb+患者发展为晚期肝病的机率较HBsAg+/HBsAb-高。HBsAg和HBsAb共存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HBsAg和HBsAb双阳性与S蛋白氨基酸突变的关系。第一部分慢性HBV感染HBsAg与HBsAb双阳患者临床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的临床特征。本课题组收集慢性HBV感染且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15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22例HBsAg+/HBsAb-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者外周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定性及定量检测两组成员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显示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HBsAg滴度、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eAg阳性率、基因型及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HBsAg与HBsAb双阳患者S蛋白氨基酸突变分析本部分旨在利用PCR技术和分子克隆-DNA测序技术,对HBsAg+/HBsAb+和HBsAg+/HBsAb-患者S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从而揭示HBsAg和HBsAb共存与S蛋白氨基酸突变之间的联系。本课题组使用试剂盒提取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设计、合成扩增HBV S基因的引物并扩增两组患者血清HBV S基因。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经纯化、回收及克隆后行测序分析。运用Chromas软件和Omiga软件分析测序结果,并将所得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对比。最后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S蛋白氨基酸突变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氨基酸残基突变最频繁的位点是s126,只有实验组成员存在T/I126A/S、P127T、G130E/N、M133S、F134I、T140I和G145R氨基酸突变;这些位点都被证实与HBsAg的免疫原性改变有关。主要亲水区(p=0.000)和N端(p=0.029)的氨基酸突变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C端(p=0.87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特别重要的是,“a”决定簇内,实验组的氨基酸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且对比“a”决定簇内的两个环形结构区域的氨基酸突变率,两组在第一环的氨基酸突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6),而在第二环(p=0.687)两组的突变率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揭示了HBsAg和HBsAb共存与S蛋白“a”决定簇及其周围区域的氨基酸高频率突变有关,为后续探讨这些区域的氨基酸突变导致HBsAg的免疫原性改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临床指导随访、判断预后,为防止或延缓疾病进展为晚期肝病提供方案。综上所述,慢性HBV感染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与HBsAg+/HBsAb-患者的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HBsAg和HBsAb共存与S蛋白“a”决定簇及其周围区域的氨基酸高频率突变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可育;周伯清;谢迪华;彭志高;;HBsAb与其他4项血清学指标间的通路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2 张振华;李磊;田拥军;夏剑波;郝友华;李旭;陆蒙吉;杨东亮;;HBsAg/HBsAb Double Positiv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Model in vitro and in vivo[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09年05期
3 何敏;罗福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sAg及HBsAb的结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年12期
4 秦夏蕾;杜海国;郑华蓉;谭小董;罗成;颜芳;;秭归县城区2006-2011年3岁龄儿童HBsAb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06期
5 刘丽文,王洪海,李伟,闫荣久;桦甸市中小学生HBsAb产生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1年07期
6 魏冬,梁惠爱;6111名乡镇儿童血清HBsAg HBsAb检测调查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和春桐;刘宏玉;;昆明市社会福利院入住人员HBsAb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年03期
8 程邦宁,张其根,贾扬地;HBV血清标志物HBsAg与HBsAb共存的特殊模式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1期
9 周吉航;王晔恺;周世权;曾芳;黄燕燕;刘晓光;;人源HBsAb重链体外表达和亲和力、特异性初步鉴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9期
10 刘昱;林裕龙;;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HBsAb的应用价值[J];广东医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徐军;刘爱霞;李伯安;;HBsAb确认实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蕾;宁小晓;;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的乙肝患者S区基因克隆纯化及氨基酸序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高锋;;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乙肝患者S区基因序列分析[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陆海英;曾争;张乃林;于敏;公维波;;HBsAg、HBsAb共存的HBV感染者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张振华;田拥军;魏少峰;李旭;陆蒙吉;杨东亮;;HBsAb阳性隐匿性HBV感染者HBV全基因序列分析[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蕾;刘华;章励;高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分析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宁小晓;王珊;王蕾;;不同基因型的HBsAg+/HBsAb+双阳患者S区基因抗原表位的研究分析[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崔洁;席向红;张建荣;;特殊模式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部分临床指标分析[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霖;刘佳;徐军;郭静霞;宋泳继;赵静;刘爱霞;杨丽华;李伯安;毛远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可疑阳性标本确认方法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陈伟烈;杨湛;魏绍静;谭弈洲;唐漾波;肖春花;;HBsAg和HBsAb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序列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锋;HBsAg与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S蛋白氨基酸突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李鲁平;HBsAb快速定量检测上转发光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制及临床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龙;HBsAg、HBsAb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多态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王珊;乙肝HBsAg和HBsAb双阳患者S区基因突变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3 龙丽娜;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记的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8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27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