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菌轴”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模型大鼠新机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脑肠菌轴”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模型大鼠新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 情志 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 “脑-肠-菌”轴 宏基因组
【摘要】: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作为典型而常见的情志病,脑肠互动异常已获得中西医学界共识,但是,肠道菌群在IBS发生发展与中药疗效进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本文基于“脑肠菌轴”(Brain-gut-enteric microbiota axis, BGMA)更高更完整之研究视野,一方面更系统深入地揭示IBS病理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以痛泻要方为代表方观察其调控BGMA关键环节和调节模式,探讨中医药防治IBS新机制。方法:选用8周龄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100只,雌雄各半,给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联合高糖高脂饲料、高温高湿环境加酒精刺激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脾胃湿热泄泻型IBS模型,通过大鼠体重增长率、粪便Bristoi评分、AWR评分及敞箱实验评分,综合评价与鉴定IB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痛泻要方7天治疗组(T7)、痛泻要方14天治疗组(T14)、双歧杆菌7天治疗组(B7)、双歧杆菌14天治疗组(B14),加正常对照组共6组。经受试药痛泻要方及阳性对照药物双歧杆菌灌胃7天、14天,实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增长率、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及敞箱实验评分等指标,验证痛泻要方对IBS模型治疗的有效性。在不同组别特定时间窗口,无菌法采集粪便,经心脏灌洗后取脑组织、结肠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结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血管活性肠肽(VIP)、Fos蛋白表达情况,探索痛泻要方对IBS模型“脑肠轴”紊乱的调节机制。提取肠道菌群总RNA、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探讨痛泻要方对肠道菌群关键性活性物质的影响。提取肠道菌群总DNA,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宏基因组测序,通过Blast等比对软件对基因进行NR物种分类、COG、 KEGG功能注释,探讨痛泻要方对肠道菌群种类及蛋白、代谢通路功能的影响。结果:1、对1BS模型的评价:与N组比较,IBS模型大鼠精神萎靡、易激惹,弓背,倦怠蜷卧,反应迟钝,活动减少,测定敞箱实验评分明显减少(P0.05);食欲减低,检测体重增长率明显降低(P0.05);出现不同程度稀便,毛发发黄、污秽、缺少光泽,肛周夹有粘液或体毛被稀便沾染,检测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AWR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2、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疗效评价:与M组比较,T14、B14组可明显改善IBS模型大鼠精神状态、饮食、毛发等一般情况,体重增长率、敞箱实验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AWR均明显降低(P0.05);T7、B7组以上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海马区、结肠组织CHAT、NOS、VIP、Fos的影响:与N组比较,M组大鼠海马区、结肠组织CHAT、c-Fos、VIP表达明显增加(P0.05)、NOS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T14、B14组IBS模型大鼠海马区、结肠组织CHAT、c-Fos、VIP表达明显减少(P0.05),NOS表达明显增加(P0.05),T7、B7组以上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肠道菌群TRPA基因表达的影响: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肠道菌群TRP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T14、B14组TRPA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T7、B7组TRPA基因表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5、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肠道类杆菌门(Bacteroidia)丰度降低、梭状芽孢杆菌门(Clostridia)丰度升高;与M组比较,T7、T14组和B7、B14组类杆菌门(Bacteroidia)丰度均有升高趋势,梭状芽孢杆菌门(Clostridia)丰度均有降低趋势。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比较,T7组与B7组有相似性、T14组与B14组有相似性,四个治疗组与N组之间有一定相似性,M组与其他组差异最大。6、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肠道菌群COG聚类的影响: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肠道菌群在能量的产生和转化、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代谢、酶的转运和代谢、脂质的转运和代谢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降低;与M组比较,T7、T14组和B7、B14组以上功能蛋白COG聚类有升高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T7组与B7组有相似性、T14组与B14组有相似性,四个治疗组与N组之间有一定相似性,M组与其他组差异最大。7、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肠道菌群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肠道菌群在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3020RNA多聚酶代谢的KEGG聚类降低。与M组比较,T7、T14组和B7、B14组以上KEGG聚类有升高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T7组与B7组有相似性,再与M组有一定相似性;T14组与B14组有相似性,再与N组有一定相似性。结论:1、IBS的发病与脑肠轴相关脑肠肽调节紊乱有关,同时,肠道菌群结构、蛋白功能及代谢通路改变也是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脑-肠-菌”轴异常是IBS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2、痛泻要方对IBS模型大鼠治疗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正是通过对“脑-肠-菌轴”的调节来发挥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霞;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2 马卫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07期
3 沈慧琴;陈礼华;;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07期
4 黄沁;许尊贤;魏睦新;;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J];江苏中医药;2008年01期
5 燕晓愿;杨崇河;刘稳;王丽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6 钱锋;卜平;;痛泻要方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年02期
7 季静岳;;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慢性腹泻3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04期
8 刘丰;;痛泻要方倍用防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中医学报;2013年11期
9 简弄根;龚光辉;;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4年05期
10 方善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捷虹;沈舒文;;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8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吴耀南;黄墩煌;;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5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樊冬梅;;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玲玲;孙聪;;逍遥散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5 牛兴东;苏和;郭增元;;痛泻要方加味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4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辛增平;丁舸;;痛泻要方功用主治释疑[A];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学洁;许晓艳;王静;杨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钦丹萍;康年松;;不同剂量痛泻要方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及肥大细胞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林晓;陈国增;陈林柯;;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性结肠炎68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汪自旺;汪小明;袁秀红;;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的临床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白洁;痛泻要方治腹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2 国华;痛泻要方加味治急性肠炎[N];民族医药报;2005年
3 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谷万里;谷越涛治疗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 张文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N];健康报;2013年
5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陈志春;中药治腹泻 名方显神效[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7 王集 赵国贤;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荣;基于“脑肠菌轴”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模型大鼠新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何文智;微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宝华;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罗莹;痛泻要方合香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吴昕妍;痛泻要方联合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郑丽;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5-HT及VIP含量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陈富丽;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5-HT与VIP作用机制研究[D];山西中医学院;2016年
6 胡政;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UC模型大鼠VIP、TGF-β含量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王宗强;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对肝郁脾虚证胃溃疡患者IL-2、IL-6的影响及临床观察[D];贵阳中医学院;2015年
8 余萍;基于BDNF-TrkB信号通路研究痛泻要方中白芍防风缓解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罗文佑;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朱艳君;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92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29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