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1:20

  本文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症 部分栓塞术 并发症 肠道菌群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症 脾部分栓塞术 并发症 炎症因子 内毒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症 脾部分栓塞术 并发症 免疫功能


【摘要】:第一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后并发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本组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前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来比较各组人群肠道主要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及梭菌)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在培养的10种肠道主要细菌中,3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杆菌、肠球菌、葡菌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多,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而在脾栓塞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中,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组及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明显增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人群比较,3组实验组患者的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明显增加,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各组间乳酸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而术后有并发症组中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的数量较术前组及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明显增多,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特别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菌群失调更明显。第二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在术前1天、术后7天及术后1个月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LPS、IL-6、IL-8、TNF-α及s ICAM-1的表达。结果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一直高于正常组,且术后第7天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而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一直高于正常组,但术后7天及术后1个月时LPS、IL-6、IL-8及TNF-α含量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而s ICAM-1含量在术后7天时明显高于术前。术后有并发症组的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在术后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而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术后一周LPS、IL-6、IL-8、TNF-α及s ICAM-1仍持续增高可以作为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否的参考指标。第三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出现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CDl27low/-Treg的表达变化,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的含量。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CD3+和CD8+T细胞的量开始低于正常水平,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但CD4+T细胞的含量均低于正常人群。与术前相比,术后CD3+、CD4+和CD8+T细胞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正常水平。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CD3+、CD4+T和CD8+T细胞水平术后早期低于正常水平,后来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CD3+、CD4+T细胞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正常水平,而CD8+T细胞与术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有并发症组的CD3+、CD4+和CD8+T细胞含量在术后早期明显低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后期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患者中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在术后1个月或6个月时较正常组及术前水平明显增高,随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有并发症组的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的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随后各时间点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的Ig A、Ig G、Ig M含量与正常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各组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只是产生短期的影响,特别在有并发症的患者中早期影响更明显,但后期患者的免疫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该结果提示在脾栓塞术后早期应该注意预防感染和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R657.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宏,任淑贞;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15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2 张卫平;陈根生;刘伟;陈洪波;姚红响;曾群;;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继发性脾功能亢进[J];江西医药;2006年08期

3 张桂如;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1987年09期

4 顾裕民;;全内脏易位伴脾功能亢进1例[J];实用医学杂志;1992年05期

5 吴净,张萍容,,黄明清;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并脾功能亢进2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96年05期

6 张剑祥;脾功能亢进所致的悲剧[J];健康必读;2003年07期

7 江学良;一种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的新方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03期

8 李文刚,龚艳会;同一家族兄弟分患脾功能亢进25例报道[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吴嘉惠;脾功能亢进1例报告[J];重庆医学;2002年01期

10 董永红 ,吕云福;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军;陈聪英;徐明洲;范小斌;李万达;李付芳;孙华;;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2 李成学;李建红;王波涛;张彩霞;李东旺;;介入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董红筠;李颖;赵桂鸣;;益媆柠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A];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曾志宏;何坚;胡含明;缪永芬;;脾功能亢进部分栓塞术后综合征及并发症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向慧玲;张慧真;李岩;高志民;张德胜;;软β射线内放射治疗脾功能亢进的试验研究[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陈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胡含明;曾志宏;王奕;丁绍纯;王敬鹏;陈萍赣;黄希骏;;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分析[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姚荣欣;;重组白细胞介素-11在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前准备中的使用[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陈忠;韩泽修;郭金梅;李素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文新;毛学群;狄镇海;;部分性脾栓塞在治疗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护理专业学组会议暨国家级介入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脾脏偏大会引起腹部不适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2 陈默 田华;60分钟成功“搭桥”[N];解放军报;2011年

3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 骆抗先;肝硬化脾亢可介入治疗[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桂云;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臣;116例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施行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2 解阳;脾动脉阻断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曼;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殿彩;射频消融治疗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5 刘记恩;射频消融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实验与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向慧玲;~(32)磷-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7 李赵鹏;脾脏射频消融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8 姚春花;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0年

9 高宗根;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中远期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10 刘永军;高强度聚焦超声脾脏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动物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02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302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c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