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13 12:54

  本文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医科大学》 2012年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淑萍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复发的潜在因素,为IBS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识、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IBS症状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问卷分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门诊IBS患者的BMI、食物、饮料、季节、月经周期、睡眠、就医情况等,以探讨影响IBS症状复发的因素。 结果:1、完成问卷调查276例,男性126例、女性150例,平均年龄(42.66±11.93)岁,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30.43%),各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0.972)。 2、219例(79.35%)IBS患者认为某些食物可引起症状发作,这些食物依次为辛辣刺激食物(34.06%)、隔夜和不新鲜食物(32.25%)、奶制品(29.71%)、豆制品(23.55%)等。147例(53.26%)患者的症状受多种食物影响。 3、138例(50.00%)IBS患者认为饮料可引起症状发作,,最常见的是酒(27.54%)和冷水(25.00%)。饮料对症状的影响有性别差异(χ2=14.954,p=0.000)。63例(22.83%)患者症状受多种饮料的影响。 4、114例(41.30%)IBS患者的症状发作受季节、天气影响,以季节交替时更易发作。 5、33例(22.00%)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症状发作,其中12.00%在月经前期、9.33%在月经期发作。 6、116例(42.65%)患者症状发作前有睡眠变化。 结论:IBS患者的症状发作容易受食物(如辛辣刺激食物、隔夜和不新鲜食物、奶制品和豆制品)、饮料(如酒和冷水)、季节(如季节交替)、月经周期、睡眠等的影响。因此,IBS患者应根据自身症状发作的规律,避免各种可能的诱因,加强自我管理,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晓志,王邦茂,杨玉龙,蒋晓忠;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在直肠冷/热刺激扩张试验中的感觉变化探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S1期

2 刘杰;谢起理;范妍;李韶今;张健;;江西省赣州市成年人肠道易激惹综合征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年03期

3 李延青,王梅艳,吕国苹,顾晓萌,左秀丽,郭玉婷,张海燕,李君曼,赵宪邨;腹部冷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阈值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4 兰英;罗和生;;益生菌制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荟萃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9期

5 左秀丽;李延青;郭敏;郭玉婷;曾娟;卢雪峰;李君曼;;5-羟色胺与冷刺激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关系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7年08期

6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韩少梅,郭慧平,方秀才;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7 尉秀清,陈旻湖,王锦辉,胡品津;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8期

8 王利华,方秀才,潘国宗;肠道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2期

9 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许岸高,王伟岸,胡品津;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卿;查安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2 谢东宇;陈璇;;中西药配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1期

3 辛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07年06期

4 胡莹;王巧民;;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0年05期

5 林李淼;陈浩;陈碧红;张定亮;王建嶂;郑波;;乌灵胶囊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对照研究[J];安徽医药;2008年05期

6 郭君;;曲美布汀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01期

7 查安生;张树卿;周导;马燕;章小平;;逍遥煎剂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治疗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许峰;刘东升;;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情绪障碍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王景秀;林平;;肠易激综合征从肺论治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杨江升;徐珊;申屠利明;徐军;王佳薇;沈勤;汪霖;;宁心安神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生长抑素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声生;许文君;陈贞;汪红兵;;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李军;徐巧玲;;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联合曲美布汀与单剂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比较[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冯静亚;;老年便秘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评价[A];疗养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声生;许文君;陈贞;汪红兵;;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评价[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支晨阳;周建华;;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文学铨;;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孙弋淇;杨向东;;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A];第十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萃[C];2012年

8 魏晓东;唐艳萍;;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正芳;郭前坤;张声生;赵鲁卿;杨成;李晓玲;吴震宇;;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影响[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陈伟;彭勃;李雪龙;;整肠生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农业环境与生物医药分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亮见;穴位埋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杨建锋;乳糖摄入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卞立群;肠安Ⅰ号方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评价暨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4 顾红祥;中国南方结肠镜阴性慢性腹泻患者显微镜结肠炎筛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杜广中;针灸足三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赵迎盼;肠安Ⅰ号方干预实验性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脑—肠轴作用机制研究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李晶;冯五金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继承及运用“六位一体”理念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经验总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张卫卫;半夏厚朴汤及厚朴主要成分促胃肠运动、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崔可密;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陈锡强;易激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清;防风对大小鼠胃肠运动的抑制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饶娟;肠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政佐;疏肝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田鹤群;健脾润肠饮结合天枢穴按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马子茹;肠宁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立泽;成人自发性巨直肠的临床特点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常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特点及肠道动力相关指标在症状发作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8 朱力阳;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李慧芳;马来酸曲美布汀胃漂浮片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丛靓;沙蒿胶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丽明;柯美云;周丽雅;袁耀宗;罗金燕;候晓华;陈旻湖;;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10期

2 严蕙蕙;杜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7年05期

3 广州双歧杆菌协作组;双歧杆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2003年S1期

4 李延青,左秀丽,匡荣光,侯勇,吕国苹,卢雪峰,李君曼;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冰水及直肠扩张脑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04期

5 李延青;;加强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07期

6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韩少梅,郭慧平,方秀才;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7 马红英,谌颖琦,刘玉成,樊龙忠,隋杰,张明华,蒋国顺;湛江市肠易激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8 尉秀清,陈旻湖,王锦辉,胡品津;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8期

9 潘国宗,鲁素彩,韩少梅;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玉,周清振;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43例[J];国医论坛;1998年04期

2 合一;;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J];药物与人;2001年03期

3 陈仕珠;;去郁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J];药学实践杂志;1988年03期

4 王振坤;;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88年05期

5 ;肠易激综合征科研病例选择标准[J];临床荟萃;1992年02期

6 高正今;曾祥质;;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2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92年04期

7 陈孝明,察立勉,潘秀珍;肠易激综合征的肛门直肠动力特征[J];中华消化杂志;1994年S1期

8 陈雅民,丁广庭,傅清源;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年01期

9 王琦;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崔新成;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年松;钦丹萍;;精神心理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及中医情志理论对其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吴佳愉;袁耀宗;;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3 赵文周;安巧花;;痛泻要方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2例[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廉验特色选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曾耀明;黄腊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4例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陈英;;辨证论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允耀;;从心小肠藏象论治肠易激综合征[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杨传华;迟莉丽;;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泽奇;邱新建;;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小琴;;情志相关性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晓京 胡晓震;[N];沈阳日报;2010年

2 关春苓;[N];消费日报;2003年

3 ;[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邢远翔;[N];健康报;2003年

6 丹文;[N];民族医药报;2003年

7 王文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王润华 张延荣 纪平;[N];中国医药报;2000年

9 主任医师 龚经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10 施仁潮;[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炜;肠易激综合征证候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刘俊康;肠易激综合征CGC致病和AWA治疗的二步效应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魏建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龙艳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免疫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粘膜脑肠肽与肥大细胞变化及其Th1/Th2漂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李耿诚;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闫兴丽;蜘蛛香环烯醚萜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陈永萍;针刺对肠易激综合征不同证型结肠电、脑肠肽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9 陈锡强;易激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程宏辉;疏肝健脾法对IBS内脏高敏感性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彬;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各型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淑洁;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生活质量评价[D];浙江大学;2003年

3 梁炳君;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肠易激综合征量表的研制与考核[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维;罗马Ⅲ和罗马Ⅱ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评价[D];延边大学;2010年

5 陈智豪;中药肝脾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6 周德平;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社会的综合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庄惠三;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中医药治疗的文献分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彭丽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建立及其肠道致敏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9 浦裕美;P物质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汤小龙;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73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