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方医科大学》 2013年
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游志毅
【摘要】: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具有HBV感染史,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HBV感染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由于HBV感染而最终死亡。从80年代中期以来,新发的后天获得性乙型肝炎的数量逐渐在减少,而且乙型肝炎疫苗的成功使用,也降低了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但是,HBV感染仍然是造成肝脏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生活环境、病毒特征及其宿主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乙型肝炎出现不同的疾病过程和临床结果,特别是宿主本身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或者合并HIV、HCV感染时,对疾病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宿主的天然免疫在机体抵御HBV感染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宿主对HBV的遗传易感性在乙型肝炎发病和预后等方面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乙型肝炎的宿主遗传易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APOBEC)家族成员,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天然免疫分子。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 (APOBEC3G)是该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又称为CEM15,它具有胞苷脱氨酶活性,诱导病毒基因组发生碱基突变,可使胞嘧啶(C)脱氨基变为尿嘧啶(U),能抑制vif缺陷(△vif)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及HBV复制。APOBEC3G基因定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22q12-q13.2,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384个氨基酸。现有研究提示,APOBEC3G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HuH7中对HBV的复制有抑制作用,慢性HBV感染患者的APOBEC3G表达升高,但有关4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探索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之间可能的相关性,本研究检测了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POBEC3G基因rs185983011和rs5757465两位点的多态性分布,以期确定这两位点的多态性是否同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有关。 研究目的: 1.检测APOBEC3G基因rs185983011和rs5757465两位点在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 2.确定rs185983011和rs5757465两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的分布情况。 3.探讨rs185983011和rs5757465两位点的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1.选取APOBEC3G基因序列最长的第3个外显子作为目标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在目标基因序列上下游及其内部设计引物,并进行筛选。 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从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选取1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例组、186例HBsAg和HBeAg皆阴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并分别收集各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及其临床资料。运用康为世纪试剂盒提取各自血液样本基因组总DNA。 3.应用筛选好的引物对样本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并采取Sanger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4.应用Sequencher4.10.1Demo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多序列比对,寻找和确定SNP位点。 5.应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的平衡情况,并进行比较。 6.根据测序成功样本的峰图结果确定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并计算其频率。运用SPSS13.0对收集的两组样本资料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位点的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 1.将成功测序的样本结果通过Sequencher4.10.1Demo软件与Genebank人类APOBEC3G标准序列(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_021822.3)进行多序列比对,以及在NCBI dbSNP数据库中进行核对,确定了rs185983011和rs5757465两基因多态性位点。根据峰图判断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从而得到两位点在检测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 2. rs185983011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位点包括C/C和C/T两种基因型,其中以C/C为主(占两组研究对象总数的97.7%)。在病例组中,C/C基因型154例,占96.9%;C/T基因型5例,占3.1%。在对照组中,C/C基因型183例,占98.4%;C/T基因型3例,占1.6%。两组基因型分布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888,P=0.4780.05)。等位基因C、T在病例组中的频率分别是97.5%、2.5%;在对照组中频率分别是98.9%、1.1%。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x2=1.041,P=0.4200.05)。rs18598301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中和女性中、各年龄层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rs5757465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位点包括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中,C/C基因型10例,占6.3%;C/T基因型52例,占32.7%,T/T基因型97例,占61.0%。在对照组中,C/C基因型7例,占3.8%;C/T基因型58例,占31.2%,T/T基因型121,占65.0%。对两组基因型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P=0.4980.05)。在病例组中,等位基因C、T的频率分别是16.4%、83.6%。在对照组中,等位基因C、T的频率分别是9.7%、90.3%。对两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432,P=0.0640.05)。rs5757465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中与女性中、各年龄层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rs185983011位点在人群中的基因型是C/C和C/T,以C/C为主(占两组研究对象总数的97.7%),rs5757465位点在人群中的出的基因型为C/T和T/T。 2.本次研究鉴于rs185983011位点在NCBI的dpSNP数据库的基因多态数据未见报道,首次检测了rs185983011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只有是C/C(97.7%)和C/T。虽然受样本量和抽样方法所限,该结果可能不具绝对代表性,但还是可为进一步探索和确定APOBECE3G存在于中国人群中的SNP位点及其分布提供一定的依据。 3.本研究中,rs185983011和rs5757465两位点的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不存在相关性。可能由于样本量过小,或者研究过程出现误差造成的,也可能是这两位点多态性确实与慢性乙型肝炎没有相关性。若要进一步证明该研究结果,要考虑进行大规模、大样本、多中心的人群资料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1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SNP研究概况及其在传染病学领域的应用[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3期
2 童福易,马欣,朱传武;MBP基因突变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3期
3 王婵娟;单可人;任锡麟;;白介素-10与乙肝易感性相关性研究[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7年06期
4 王鲁文;楮小刚;刘艳红;曹廷华;龚作炯;;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BV复制表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5 王颖,褚迅,黄薇;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及其对人类医学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年06期
6 刘光兴;林坚;;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桡足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唐棣;王志民;;SNPs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邹喻苹,葛颂;新一代分子标记——SNPs及其应用[J];生物多样性;2003年05期
9 潘永平;樊晓慧;邱梦标;粟庆娟;毛红霞;熊水印;龚辉;;干扰素-γ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持久应答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2年33期
10 樊启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1年3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聿修,朱亮,王岚,徐敏;软肝抗纤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肝纤维化和改善肝功能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2 郭伟,王桂芬,刘少杰,唐长金;中药凉血解毒化瘀对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3 李芹;李丹;张良宏;;重肝合剂对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4 孙平;;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3期
5 谷灿立;张振强;付月箫;李新强;杨韶峰;;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0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6 杨小军;张国梁;杨素霞;施卫兵;蔡淑玲;刘永华;;赤茵糖浆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7 朱秀娟;;重用赤芍治疗瘀胆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2期
8 方伟;;自拟软肝煎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2期
9 刘丽丽;张国梁;刘永华;方基水;窦红漫;杨晓军;;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清肝排毒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10 刘雯;;中药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沛华;王拥泽;;川芎嗪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吴宝灵;钱刚;涂鸣汉;张克勤;余海滨;吴敏;刘金明;;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与临床分析[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3 尹燕耀;肖影群;;慢乙肝患者肝组织内CD_4~+,CD_8~+T淋巴细胞表达特点[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梁青;;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78例临床分析[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5 聂广;;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熊明芳;韩裕斌;胡佳;王莉平;谢慧群;徐云;徐珊珊;项风梅;杨卫星;;软坚化瘀法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7 李小平;余志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肝硬化肝性脑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8 尹燕耀;宗亚力;林云华;;中药全结肠灌注透析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9 肖影群;邹正宇;吕定英;邓茜;章萍;钟青梅;;慢性隐匿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10 龙庆华;廖九女;涂德幸;孙秀光;付小一;涂利民;;肝活检对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那坤;柔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新疆阜康牧区哈萨克族人高血压与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4基因变异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生强;SNP标记定位猪4号染色体QTLs及DECR1基因SNPs与猪经济性状关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乔胃娟;加减三甲散及其拆方滋阴养血药调控肝纤维化TGF-β/Smads通路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周新颖;加减三甲散及其虫类药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MMPs/TIMPs体系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王敏晓;分子标记在中国近海浮游桡足类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刘福利;海带群体遗传分析及叶片长、宽性状QTL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王玉山;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变异规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石晓东;IL28B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HCV、HB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爱民;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静;新型超声造影剂对肝纤维化-肝硬化定量诊断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昊鹏;丙型肝炎病毒F抗体血清分布特点及F蛋白的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卫国;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春滟;双孢蘑菇褐化相关PPO基因的研究及香菇EST-SSR标记的建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孝杰;牦牛钙激活蛋白酶(CAPN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柏盛;慢性HBV感染者病原学特点与肝肾损害、治疗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贺希;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雅;鳖龙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杨水才;参仙乙肝灵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张岱;肝硬化患者血清维生素E水平与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指标的对比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布青,杨剑波,刘超,褚惠生;杂交水稻种子蛋白电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6年04期
2 石思信,张志娥,肖建平;利用蛋白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鉴定水稻种子纯度[J];北京农业科学;1996年04期
3 贾玉艳,陈宏;SNP分子标记的研究及应用[J];黄牛杂志;2003年01期
4 逯晓萍,云锦凤;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基因定位研究[J];草地学报;2005年03期
5 张海英,许勇,王永健;分子标记技术概述(上)[J];长江蔬菜;2001年02期
6 耿霄,马德伟,申书兴;种子纯度室内鉴定技术的评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7 蒋细旺;张启翔;;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06年06期
8 向居正;一对孪生姐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严重溶血性贫血报告[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9 朱沂;张晓莉;张忠辉;张峰;张永彪;府伟灵;;利用全基因组SNP芯片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易感基因[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媛,余细勇,林秋雄,杨敏,单志新,郑猛;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磊;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精细定位[D];南昌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卫民;;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意见若干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年01期
2 陈金军;王战会;马世武;陈永鹏;彭劼;郭亚兵;侯金林;;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变化的影响[J];肝脏;2008年02期
3 陈岳明;高春芳;戚鹏;吉强;房萌;王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肖倩;谭善忠;沈建军;;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肝郁脾虚证与HBV基因型和基因变异类型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1年02期
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6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7 安纪红;李敏;新燕;;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8 张淑兰;冯忠军;魏晨玲;颉玉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年03期
9 田珊红;胡金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自然变异的检测[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10 张苏宁;赵守松;;慢性乙型肝炎与急性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机制研究进展[J];内科;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辉;;美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流程修订介绍[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杜发斌;蔚林兰;孙晓峰;冯明辉;张瑞;;芍地兰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程瑗;金晓芝;叶超;陈永平;章圣辉;洪炜龙;谷甸娜;张磊;郑明华;;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梁克为;刘雪林;王福生;;慢性乙型肝炎和性传播疾病人群中辅助受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及分布特点[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赵召霞;许怡;侯军良;刘玉珍;戴二黑;;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耐药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江宇泳;王融冰;孙静媛;刘军民;吴云忠;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娄金丽;闫艳;李秀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程瑗;金晓芝;叶超;陈永平;章圣辉;洪炜龙;谷甸娜;张磊;郑明华;;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旭明;魏争;;三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10 徐克成;吴建文;;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莎;[N];工人日报;2001年
2 曾历;[N];健康报;2008年
3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感染五科主任 陈翠英;[N];石家庄日报;2009年
4 ;[N];大连日报;2005年
5 剑钟;[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6 汪承柏教授;[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汪承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汪承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汪承柏教授;[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汪承柏教授;[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辛桂杰;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于风雪;白细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联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吴刚;1.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2.高效复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5 马利;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志宏;针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7 戚朝霞;RORα和RORγt在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乙肝和原发性肝癌的表达和意义[D];山东大学;2012年
8 南雪平;抗HBV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褚瑞海;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和乙肝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杨志军;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琦;HBV基因型及前C区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潘菁;中国西南地区人群中IL-10-592和IFNAR1-17470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崔明芳;Tim-3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游志毅;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夏淑林;CD2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辛晓丽;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变化及其与血清生化和纤维化等指标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薇;乙肝净方治疗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李文聪;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厉晶萍;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型的理法方药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10 姚红梅;PI3K/PKB信号通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7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