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HBV感染相关S基因突变对HBsAg检测的影响及其机制
本文选题:乙型肝炎病毒 + S基因 ; 参考:《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讨隐匿性HBV感染(OBI)相关S基因突变对多种抗-HBs及HBsAg临床检测试剂的反应性。方法9种代表性S基因突变株(M1 M9,其中M1 M5为本课题组首次报道)分离自1例OBI患者和3例OBI献血人员血清。分别采用野生型及突变型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分析9种突变株HBsAg表达及其突变蛋白对抗体和检测试剂反应的影响。结果采用HBsAg罗氏诊断试剂Elecsys定量检测9种突变株胞内HBsAg水平,均较野生株的水平明显下降;相同样品用抗-His抗体检测显示仅M1、M6和M7的HBsAg-His融合蛋白表达水平与野生株比较明显降低。6种抗-HBs与各突变HBsAg的反应性结果(S/CO值)显示,与野生株相比,多数突变株与6种抗-HBs的反应性明显降低,M1、M4、M7和M9产生的HBsAg与抗体4及M9产生的HBsAg与抗体6反应性最差(S/CO1)。6种商品化HBsAg临床试剂检测结果显示,多数突变株与6种HBsAg试剂反应性较野生株明显降低(P0.05),ELISA试剂D、E和F漏检率分别为11.1%、22.2%和55.6%。结论本实验涉及的突变HBsAg与抗-HBs的结合力降低是引起OBI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临床常用HBsAg检测试剂对突变HBsAg的检测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亟待提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ctivity of S gene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occult HBV infection to various anti-HBs and HBsAg clinical detection reagents. Methods the serum samples of 9 representative S gene mutants, M 1 M 9 and M 1 M 5, were isolated from 1 OBI patient and 3 OBI donors. Wild type and mutant S gen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used to transfect Chinese hamster ovarian cells respectively. The HBsAg expression of 9 mutant strains and the effect of mutant protein on antibody and reagent rea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intracellular HBsAg levels of 9 mutants were detected quantitatively by HBsAg Roche diagnostic reagent Elecsy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BsAg-His fusion protein of M1His M6 and M7 in the same samp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 and the reactivity of 6 kinds of anti-HBs to mutated HBsA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 (S / CO value), and compared with wild strai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1His M6 and M7 fusion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 The reactivity of most mutants to six kinds of anti-HB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HBsAg produced by M1M4M7 and M9 and the HBsAg and antibody 6 produced by antibody 4 and M9.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tests of 6 commercial HBsAg reagen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vity of most mutants to 6 kinds of anti-HBs was the worst. The reactivity of most mutants to 6 HBsAg reag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s. The leakage rates of DNE and F were 11.1and 55.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ecrease of binding force of mutant HBsAg and anti-HB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OBI. At present, the detection ability of HBsAg for mutated HBsAg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解放军302医院临床研究管理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010,81373136)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2016-2-503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72206)~~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再勤,赵赛仙;检验的各种废液中乙型肝炎病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年01期
2 洪卫国,金磊,刘士敬,王福生;乙型肝炎病毒在家庭内感染的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年04期
3 何淼;;乙型肝炎病毒的“冤、假、错”案[J];肝博士;2006年01期
4 姜恩荣;;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8年03期
5 宗敏;闫香芹;侯春生;张岩;;乙型肝炎病毒的夫妻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6 祝成亮;李艳;汪明;高国生;;乙型肝炎病毒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表达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2期
7 邓远运;;乙型肝炎病毒[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79年04期
8 邱长斌;王勇雄;邱传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近况(二)——临床、病理与防治措施[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8年01期
9 庄辉;;关于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Ⅱ型的研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8年05期
10 刘晓松;赵连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兵;张莉萍;文阳安;黄世峰;;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稳定表达株的构建及沉默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庆丰;王文冰;徐道振;李蕴铷;丁继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成军;;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成军;;加强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认识和监测[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圆;罗依;谭亚敏;韩晓雁;朱晓黎;施继敏;谢万灼;黄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建功;黄兵;钱健帮;何小峰;;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傅佳鹏;吴其恺;王平;李炜;李晓良;邓欣;;164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病例耐药位点的分析[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刘玉刚;梁晓红;张秋;韩丽辉;高立芬;孙汶生;;不同免疫状态的乙型肝炎病毒荷载小鼠肝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9 罗依;黄圆;谭亚敏;韩晓雁;朱晓黎;施继敏;谢万灼;黄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A];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血液肿瘤论坛会议会编[C];2008年
10 王永忠;;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朱宝申;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N];石家庄日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庄辉;单项抗-HBc阳性说明……[N];健康报;2001年
3 黄显斌 唐明山;乙肝病毒基因组研究记录被刷新[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湘雅二医院肝病研究中心教授 杨旭;警惕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N];大众卫生报;2001年
5 记者 徐可 通讯员 黄显斌、唐明山;乙肝病毒基因组新编码基因首次成功破译[N];光明日报;2003年
6 成君;慢性乙肝患者不能只顾降酶[N];家庭医生报;2006年
7 ;我国成功破译乙肝病毒基因组新编码基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8 中国肝炎基金会;乙肝感染途径[N];农民日报;2001年
9 蔡fg东;治疗前的评估和咨询非常必要[N];中国医药报;2012年
10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吉云;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相关突变及新突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爽;乙型肝炎病毒对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3A4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周福平;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对细胞色素P450 2C9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4 李金成;健康成人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免疫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李维娜;乙型肝炎病毒编码蛋白对宿主炎性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震环;蝎活性多肽Mucroporin-M1激活MAPK通路抑制HBV复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边涛;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地区分布和变异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8 黄力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9 彭仙娥;乙型肝炎病毒在非酒精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王军;检测乙型肝炎病毒S区“α”决定簇145位点突变株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颖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Ig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万静芳;他克莫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张婷玉;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C基因型稳定转染细胞模型的评价与应用[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4 丁晓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核心启动子/前核心区变异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周率;Rituximab联合化疗治疗的NHL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风险的Meta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袁松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7 郑亢;IL-10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叶娇娇;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9 朱惠娟;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张艳丽;乙型肝炎病毒易感细胞系的筛选[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17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81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