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李程
【摘要】:[背景/目的] 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慢性感染导致的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HBV有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即S、C、P和X,其最小的X读码框架编码的X蛋白(HBx)即X抗原(HBxAg)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HBxAg具有反式作用,其通过与宿主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病毒的转录与复制、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等。研究证实,HBxAg在细胞凋亡方面具有双向调控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死亡受体介导的途径,典型的死亡受体途径即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有关HCC患者HBxAg与Fas及Fas-L勺关系已有报道。但在HBV慢性感染、LC及HCC患者中,HBxAg与Fas、Fas-L的关系的对比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HBxAg在疾病进展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我们对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HBxAg与典型死亡受体途径细胞凋亡蛋白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讨。 [方法] 收集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和山东省省立医院78例HBV相关肝病患者肝脏穿刺或手术切除标本及临床资料,其中包括HBV慢性感染者38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患者20例、HCC患者20例。38例HBV慢性感染者中包括14例临床上诊断的携带者及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这14例携带者病理学报告显示均存在轻度的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与轻度慢性肝炎难以鉴别,故本文中统称为HBV慢性感染者。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按照Knodell标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组患者肝组织中HBxAg及凋亡相关蛋白Fas、 Fas-L的表达。实验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应用χ2分割法,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 [结果] 1. HBxAg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胞浆及胞核内,肝细胞外组织未见明显着色。3组患者肝组织中HBxAg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1.1%、60.0%和65.0%,3组间阳性率(χ2=0.754,P=0.686)及表达强度(χ2=3.070,P=0.21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Fas在汇管区、肝细胞及癌旁组织中的淋巴和单核细胞中均有表达。Fas在3组患者肝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9%、20.0%和5.0%,阳性率(χ2=4.667,P=0.101)及表达强度(χ2=4.000,P=0.135)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肝内淋巴细胞中Fas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8.4%、60.0%和90.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88)。但表达强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42,P=0.00016),其中,HCC患者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HBV慢性感染(Z=-4.360,P=0.00001)。 3.Fas-L在3组患者肝内淋巴细胞中均未见明显的表达,3组患者肝细胞中Fas-L的阳性率分别为36.8%、45.0%和60.0%,组间Fas-L的阳性率(χ2=2.988,P=0.225)及表达强度(χ2=4.343,P=0.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在LC的重症炎症区域及部分HCC患者中可见HBxAg与Fas-L在同一区域大量表达。 5.在HBV(?)性感染及LC患者中,HBxAg与Fas(r=0.304,P=0.02)及与Fas-L(r=0.368,P=0.004)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Fas与Fas-L的表达也存在相关性(r=0.448,P=0.0004)。HBxAg与炎症分级(r=0.109,P=0.415)或纤维化分期(r=-0.015,P=0.908)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6.38例HBV慢性感染、20例LC和10例HBV相关性HCC患者(另10例缺少血清HBV DNA定量检查结果)血清HBV DNA定量值取对数,并分为3组:31og,3~61og及≥6log。结果显示HBxAg的表达量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三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6,P=0.0002)。≥61og组HBxAg阳性率与31og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0,P0.05),与3-61og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112,P0.05)。3~61og组与31og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930,P0.05)。 7. HBxAg与性别、年龄及e抗原状态均无相关性(χ2值分别为1.973、0.707和2.649,P均0.05)。而在转氨酶水平40U/L组中,HBxAg表达的阳性率高于转氨酶水平≤40U/L组(χ2=7.736,P0.01)。 [结论] 1. HBxAg在HBV感染各期均起重要作用,早期主要上调肝细胞Fas表达诱导肝细胞凋亡,使肝脏炎症坏死加重;后期主要上调肝细胞Fas-L表达诱导免疫逃避。 2. HBxAg和高病毒载量在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情发展和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1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崔彦芝;罗荣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肝癌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07年04期
2 魏连军,焦福兰;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病理诊断的量化指标[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徐烟青,周永东,毕胜利;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J];病毒学报;2005年03期
4 吴胜昔;卢春利;曾进兰;陈永文;杨承英;郭晟;费蕾;吴玉章;;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5 陈金军;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变异与临床[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7年04期
6 何柳兴;冯涛;;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国际病毒学杂志;2006年02期
7 王力;朱明华;;乙肝病毒X蛋白突变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8 王泰龄,张泰和;病毒性肝炎病理分类的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年02期
9 韩聚强;丁丽华;袁斌;王晓辉;宁康;李杰之;吕秋军;杨晓;黄翠芬;叶棋浓;;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在不同肝细胞定位及表达的特性[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峰;余龙;张唯;;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水痘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武常峰;韦全剑;;89例恙虫病临床治疗体会[J];安徽医学;2009年04期
3 辛克锋;李莎莎;韩明锋;;恙虫病6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年09期
4 韦明;李宏;;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细菌性腹泻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2年04期
5 何凡;徐建华;;以关节炎伴皮肤红斑为首发的莱姆病1例[J];安徽医学;2012年05期
6 徐代霞;;慢性重症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护理[J];安徽医学;2012年06期
7 徐灵;;45例婴幼儿麻疹的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2008年02期
8 韦全剑;马前坡;武常峰;付应敏;熊自忠;;临泉县542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J];安徽医药;2009年05期
9 姚彬;戴波;刘晔;杨凯;胡祥标;;2003~2007年我院肠道门诊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0年12期
10 韩华;高人焘;;合肥市28例输入性疟疾临床特征分析[J];安徽医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广;;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2 毛熙伟;;核苷(酸)类抗病毒2年后改成中成药抗病毒治乙肝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3 潘永平;樊晓慧;邱梦标;粟庆娟;毛红霞;熊水印;龚辉;;干扰素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早期应答的关系[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杨年中;陈莹;郑丽君;王金花;;短程间歇化疗致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A];浙江省结核病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奎鹏;薛昀;;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1例病例分析[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陈心春;廖明凤;朱秀云;张洁云;陈涛;张明霞;顾美红;张帆;余卫业;周伯平;周伯平;;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在活动性结核病和结核感染诊断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学术大会汇编[C];2010年
7 刘国军;庞凤;赵德民;宋永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诊断与鉴别[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章士军;王智泉;陈郁;孙融;王严国;;南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抗性及其防治对策研究[A];第25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资料汇编[C];2008年
9 李自琼;贾蓓;唐君;崔鲂;黄文祥;;甲醛和臭氧对污染HBV棉被的消毒效果研究[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高丽英;贾建伟;;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观察[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雪燕;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黄加权;热休克蛋白47在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温志立;HBV基因型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关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申丽娟;P38MAPK在人肝癌发生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6 孟庆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物质能量代谢特点及营养干预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沈立萍;慢性乙肝患病状况调查与PD-1/PD-L1信号通路作为乙肝免疫治疗靶位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8 金晶兰;联合分析HBV感染相关表达谱和DNA甲基化谱[D];吉林大学;2012年
9 魏春山;叶下珠及其复方对HBx介导肝癌VEGFR3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王镇;中国农村地区成人乙肝认知和乙肝疫苗接种的公平性及其分解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丙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继发低氧血症证候规律及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笑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兰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4 许飞龙;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任坤海;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基因型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骏飞;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朱玉;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在猩红热月发病率中的预测效果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邓常青;新发传染病的“再诊断”[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贵霞;59例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特征及血清TNF-α、IL-2、IL-6检测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1年
10 叶力波·居努斯汗;布氏杆菌病误诊为脊柱结核7例原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建华,叶棋浓,江泽飞,严景华,宋三泰,黄翠芬;利用GST沉淀技术检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J];癌症;2003年07期
2 崔彦芝;罗荣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肝癌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07年04期
3 张晓东,马宏涛,叶丽虹,东楠,史志蔚,沙丽,王洪辉;HBXIP基因对乙肝病毒X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4 王小众;林纳;;HBV X基因和X蛋白的功能[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26期
5 潘爱萍;黄古叶;陈晶;何燕玲;;乙型肝炎病毒cccDNA与HBx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07期
6 严景华,叶棋浓,朱建华,钟红君,郑回勇,黄翠芬;BRCA1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J];遗传学报;2003年12期
7 王泰龄,刘霞,赵静波,佟杰,程福祥,张敏,彭向欣;慢性病毒性肝炎分类方案的探讨─附316例肝穿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4年01期
8 张太和,周晓军;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4年01期
9 刘霞,王泰龄,赵静波,郑丽虹,张晶,吴璥;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5年04期
10 刘霞,王泰龄,,郑丽红,赵静波,彭向欣,吴璥,张晶;丙型肝炎的病理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碧涛;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5年11期
2 周冬生;唐慧珠;杨刚;蒋就喜;;母乳喂养与幼儿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探讨[J];首都医药;2008年16期
3 胡承阅;江顺林;;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J];安徽医学;1987年04期
4 苏洪英;何苗;贾志芳;刘强;周宝森;徐克;;224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危险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1期
5 周芬;孙玉梅;杨丽翠;;HBV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年01期
6 孙慧;吴金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21期
7 杨小梅;;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09期
8 许红梅;孔元梅;;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12期
9 张冠群;;非灵长类动物中“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的研究近况[J];华南预防医学;1985年03期
10 周卫平;贾小平;秦波;张大志;任红;张定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MT_2淋巴细胞表达Fas[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力毅;罗光汉;吴继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P变异意义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李丹;林纳;陈治新;陈丰霖;王小众;;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特异性结合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3 沃健儿;侯伟;刘克洲;李敏伟;陈离伟;胡中荣;刘荣华;胡敏君;;不同结合臂长10-23 DNAzymes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春花;成军;王欣欣;吴煜;刘妍;郎振为;;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孔祥平;任向荣;;RNA干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趙豔玲;蔡光明;张新全;李壮;;中药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评价[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趙豔玲;蔡光明;张新全;李壮;;中药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评价[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雷宇;黎燕;王蜀强;陈压西;周智;任红;;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四环素调控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孟忠吉;李磊;李新宇;张正茂;张振华;田拥军;王宝菊;张珺;雷延昌;杨东亮;;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王春花;成军;郎振为;王欣欣;吴煜;刘妍;;乙型肝炎病毒前-X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朱宝申;[N];石家庄日报;2009年
2 周欣;[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庄辉;[N];健康报;2001年
4 张小梅;[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刘保安;[N];大众卫生报;2000年
6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记者 张淑会;[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郁忠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岩;应用RNAi技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张秋;TRAIL及其相关分子在HBV感染所致凋亡改变中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光泽;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4 彭仙娥;乙型肝炎病毒在非酒精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5 潘金水;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跳跃断裂易位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6 于士颜;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抑制Ⅰ型干扰素诱生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晓颖;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cIAP_2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进;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李发武;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牟劲松;乙型肝炎病毒HBsAg基因稳定转染Chang-Liver肝细胞系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幼兰;HBV cccDNA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2 李程;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薛璐;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高危因素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4 刘金霞;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樊和斌;α/β干扰素受体在外周血单核细胞、肝脏组织内表达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姚永远;新型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永强;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张慧;La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蛋白质表达和病毒复制的影响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许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型及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杨炳春;乙型肝炎病毒突变型表面抗原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5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9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