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 + 自发性腹膜炎 ; 参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14期
【摘要】:目的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对14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采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腹水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占70.8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49%,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真菌14株占8.7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治疗后,显效41例、好转51例、无效5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59%。结论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应进行腹水标本的采集和病原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ascites associated with spontaneous peritonitis and to provide data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147 ascites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ascites associated with spontaneous peritonitis. Extended-spectrum 尾 -lactamases (ESBLs) strains were detecte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 SPSS20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161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detected from ascites, of which 114 we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70.81%), mainly 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33 Gram-positive bacteria (20.49),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Enterococcus faecalis. The resistance rate of Escherichia coli to meropenem and imipenem was 0, the resistance rate of ESBLs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to common antibiotic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producing ESBLs Escherichia coli. 51 cases were improved, 55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2.59%.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spontaneous peritonitis is not obvious, the progress is fast, the prognosis is poor, the mortality is high,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is Gram-negative bacteria, for the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scites with spontaneous peritonitis. The collection of ascites and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pathogenic bacteria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sensitive antimicrobial agents is beneficial to the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
【作者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71859)
【分类号】:R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伶;;不同药物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10期
2 Jiang-Shan Lian;Lin-Yan Zeng;Jian-Yang Chen;Hong-Yu Jia;Yi-Min Zhang;Dai-Rong Xiang;Liang Yu;Jian-Hua Hu;Ying-Feng Lu;Ling Zheng;Lan-Juan Li;Yi-Da Yang;;De novo combined lamivudine and 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 vs entecavir monotherapy for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37期
3 曾娟;张彦亮;吴会玲;申玉英;;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05期
4 严红梅;严佑琴;汪彤;李智;李薇;王广丽;徐欢;李庭明;董丹丹;邱利;;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年02期
5 李进;胡振斌;李月翠;;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21期
6 张龙琪;钟剑锋;张春;王伟洪;;替考拉宁治疗肝硬化患者肠球菌属感染致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泽强;陈玉兰;李刚;崇雨田;张烨琼;;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替比夫定单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年15期
2 卢敏;毛华;黄纯炽;唐银丽;张能友;席建东;;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年03期
3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年01期
4 李瑜元;;HBV和HCV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07期
5 钟国庆;杨庆平;王伟玖;高伟超;;舒普深腹腔注药治疗急性肝病腹水感染的可行性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4年34期
6 谭庆红;严健芬;钟运莲;李思珍;史娜;;聚集解决护理模式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次出血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5年01期
7 李伟;;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16期
8 何顺梅;张尧;吕朝阳;薛孟娟;于明香;;阿德福韦酯致Fanconi综合征并继发低磷性骨软化症4例[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9 聂青和;;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年06期
10 陈焕伟;邓斐文;甄作均;;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研究[J];器官移植;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苏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阿德福韦酯治疗期间血磷浓度的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马亮;核苷(酸)类似物在抗乙肝病毒治疗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蔡少航;拉米夫定加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毕玉兰;观察初始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霞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J];传染病信息;2008年05期
2 占国清;谭华炳;李芳;李儒贵;李金科;;肝硬化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5期
3 宾建平;;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文瑾;范振平;;肝硬化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J];中国临床医学;2011年05期
5 泽塔多吉;李晓爽;吕洪敏;齐玉梅;肖慧娟;;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特点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10期
6 刘路明;邓淑玲;辛俊平;刘珠;;肝硬化中医证型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04期
7 周文兴;吕国良;刘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年02期
8 邓家征;;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9 刘晓红;;美国肝病学会关于“肝硬化腹水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实践指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08期
10 严佑琴;严红梅;汪彤;李智;李薇;王广丽;徐欢;李庭明;董丹丹;邱利;;肝硬化患者单纯腹水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J];山东医药;201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俊梅;;应用腹腔冲洗疗法治疗自发性腹膜炎[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12期
2 韩志启;王玉玲;李志华;;放腹水及腹腔注射抗生素治疗自发性腹膜炎[J];医药论坛杂志;2009年02期
3 郑军;贺鹏;;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腹膜炎疗效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10期
4 庄涵虚;赖亚栋;黄彩云;许向农;;益生菌预防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3期
5 余鑫之,李宗寅,江顺林;严重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10例报告[J];安徽医学;1983年03期
6 潘立方,张守真;妥布霉素治疗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30例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1996年06期
7 张艳;牛淑亮;常蕊静;;自发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4年05期
8 邓朗明;可赛舒治疗成年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体会[J];河北医学;2002年08期
9 何淑燕;肝硬变并发自发性腹膜炎23例的护理[J];淮海医药;2002年02期
10 黄建生,肖菊兰;肝病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51例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迎新;刘晓宇;;自发性腹膜炎131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金福东;孙兴安;牛殿吉;;改良式腹腔灌洗术对自发性腹膜炎疗效观察[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达炜;姚惠香;朱金水;孙群;;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邓成薇;;30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综合护理研究[A];2013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术年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李清惠;王伟;;21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陈杰;韩丽娜;曾争;于岩岩;;伴糖尿病基础的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谢德武;黄秀云;;四唑氮蓝还原试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何玮;梁旭竞;;可赛舒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纪永水;张亚斌;史春娟;吴成;蔡森;;老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纪永水;张亚斌;史春娟;吴成;蔡森;;老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祝君逸;肝硬化患者要防感染[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玲玲;自发性腹膜炎的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廖如奕;118例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3 楼丹峰;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锦;Multistix10SG试验及CLINITEK 50分析仪在诊断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5 林玲;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PCT、CRP、WBC变化及诊断价值[D];青岛大学;2014年
6 聂深钰;影响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生存的预测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7 刘密霞;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和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魏超霞;乙肝肝硬化并SBP患者血清MCP-1TNF-α、IL-10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3年
9 罗玉兰;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腹水中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杨伟红;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6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97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