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利水方联合输血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健脾利水方 + 输血 ;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年08期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利水方联合输血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纳入的10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健脾利水方联合输血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7.04%)显著高于对照组(68.52%),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LB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LT、AST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Cr、BUN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利水方联合输血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肾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Jianpi Lishui recipe combined with blood transfusion on liver function and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ascites. Methods: 108 cirrhotic ascite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 108) and control group (n = 54).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Jianpi Lishui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blood transfus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4 week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 total of 2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P 0.05), and the ALB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alt AS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Cr bu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Jianpi Lishui recipe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cites due to liver cirrhosis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I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and ha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
【分类号】:R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颜;张东兰;杨景林;黄丹;;自拟扶脾揉肝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徐立军;毛云龙;;己椒苈黄丸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年11期
3 王华珑;;健脾利水、活血软肝法结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年06期
4 郭亚利;;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68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年01期
6 杜景海;;软肝一号合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9期
7 韩雪霖;司英奎;;疏肝利水颗粒治疗肝硬化腹水7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08期
8 钟军华;袁勇;林丹;冯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8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18期
9 张兰芳;朱艳丽;;老年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及D-乳酸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04期
10 张兴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腹水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心祥,渠彦;自创黄芪复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2 郑传运;自拟参芪六草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3 杨通宝;软肝化纤汤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功能作用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4 张茂根,张茂荣;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48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5 付月箫;张振强;谷灿立;李文现;田中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103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6 吴福宁;李猛;李振前;朱幼芙;;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7 张鸣;金晓东;;不同证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8 张照如;朱立雨;陈红;;亮菌甲素对慢性乙肝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学;2008年03期
9 吴娟;胡乃中;;肝硬化合并糖尿病9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12期
10 杨中菊;胡乃中;;老年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与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刚;肖影群;尹燕跃;吴宝灵;余海滨;;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涂相林;;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3 刘鸿彬;张衍强;张桃凤;吴沁聿;;拉米夫定及联合大黄嚺虫丸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聂广;;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冯建德;;苦参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席启辉;于强;彭伟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活动性肝硬化48例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7 赖丽霞;王桂良;文萍;文剑波;徐林芳;龚敏;韩明;;拉米夫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肝后肝硬化120例疗效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8 汤雄;袁涛;陶冶;;拉米夫定单药及其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血清标记与病理评价[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熊德琴;谢南;敖琴芳;;异甘草酸镁联合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李雪芬;叶波;杨先知;陈瑜;鲁海峰;吴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应答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丙型肝炎病毒5’非编码区及非结构蛋白5A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2 陈辉;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王鲁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1年
4 史华新;加味补肝散含药血清对肝细胞损伤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吴健;肝移植病人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于淑丽;乙型肝炎免疫接种策略的评价[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红兵;清化瘀毒滋养肝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邢同海;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孙建光;滋肾化纤饮抗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婷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相关的标志性免疫分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黄燕;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原彤彤;hFgl2凝血酶原酶蛋白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癌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米俊杰;BMP5和BMP 6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杨芳;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ACE2及Ang-(1-7)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孙瑛;中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系统综述以及序贯META分析检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黎凤娇;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马丽君;乙肝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无创诊断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魏东庆;肝细胞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时间和复发类型影响因素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10 许勇;不同血清HBeAg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小红,陈瑞芳,张伟程;臌胀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2期
2 谢亮亮;黄金玲;;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3 戚敬虎;石小枫;刘杞;;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03期
4 张三川,林莉;扶正消水方配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98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李莎莎;高学武;谭林;;42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刘伟萍;金国平;陈培波;王彦平;何伟;裴广军;张洪权;;山药水提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7 王卫红;;肝硬变腹水辨治体会[J];河南中医;2006年12期
8 李修岭,樊晓明,李怀斌;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1996年09期
9 唐尹萍;刘焱文;许腊英;;中药鳖甲提取物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徐春媚,王文生,曹艳红,徐志敏;连翘护肝作用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蔚林兰;杜发斌;冯明辉;张瑞;黄崇政;;健脾利水方合水律丸治疗肝癌腹水36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0年06期
2 程凯明;王玉连;;健脾利水方联合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年04期
3 冯卫华;;中药健脾利水方-胸腹腔置管与热疗综合治疗癌性胸腹水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年12期
4 舒金堂;吴君华;;自拟健脾利水方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年04期
5 郑春雷;;活血健脾利水方联合西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10期
6 侯庆涛;;一次性胸腔穿刺导管闭式引流联合健脾利水方治疗胸腔积液100例[J];西部中医药;2012年09期
7 蔚林兰;杜发斌;冯明辉;张瑞;黄崇政;;益气、化瘀、逐水法治疗肝癌腹水36例[J];现代中医药;2011年01期
8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兴;健脾利水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脾虚痰浊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16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01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