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BTLA及其负性调节慢性HBV感染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6-22 09:08

  本文选题:超家族 + 抗原特异性 ; 参考:《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年09期


【摘要】:正淋巴细胞的活化依赖于双信号的共同刺激,其中第一信号由抗原特异性受体T细胞受体(TCR)或B细胞受体(BCR)与抗原结合产生;第二信号由共刺激分子或共抑制分子介导产生。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统称为共信号分子,分别行使正向激发作用和负向调节功能,两者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1]。共信号分子按照结构可分为两大家族:一类是免疫球蛋白(Ig)超家族(或称B7/CD28超家族),包括CD28、ICOS、CTLA-4、PD-1和
[Abstract]:The activation of positive lymphocytes depends on the co-stimulation of two signals, the first signal is produced by antigen specific receptor T cell receptor (TCR) or B cell receptor (BCR) binding to antigen, and the second signal is mediated by costimulatory molecule or costimulatory molecu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nd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re called co-signaling molecules, which exercise the function of positive excitation and negative regulation respectively. They play a synergistic role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e body [1]. The co-signal molecu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amilies according to their structure: one is the immunoglobulin (Ig) superfamily (or B7 / CD28 superfamily), which includes CD28 / ICOS OS-CTLA-4PD-1 and B7 / CD28 superfamily.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感染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062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J01392)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课题(2014Z37)
【分类号】:R51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斯文;张子宁;何磊;唐甜;徐俊杰;刘静;王亚男;姜拥军;尚红;;HIV早期和慢性感染者不同亚群T细胞BTLA的表达[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就喜;康伟芳;王雪雯;孔衍琳;张帅;;人肠道组织中CD3~+CD4~+T淋巴细胞分选方法的建立[J];重庆医学;2014年02期

2 沈英英;林圣云;;辅助性T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及研究展望[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3 张浩;管世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13期

4 胡婷婷;雷宇;胡鹏;;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年12期

5 康伟芳;蒋就喜;王雪雯;洪雪;容桂红;;流式细胞仪分选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方法的建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6 王万党;曾今诚;徐军发;;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在人类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24期

7 董大群;王忠永;;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24期

8 雷玲彦;郭惠芳;张明峰;高丽霞;马丽艳;孙超;靳洪涛;;Tfh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致病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年03期

9 赵敏;张俊美;李静;;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年05期

10 安利峰;胜利;赵霏;慈彩虹;满小妍;;不孕症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与自身抗体产生的相关性[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向升;张政;顾兰兰;王福生;;共抑制分子BTLA在慢性HIV-1感染中的特点及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非,邓鸿业,龙振州;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2年05期

2 袁多多;王春光;;M-超家族芋螺毒素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6年05期

3 陈伟华;王志强;韩禹宏;;A-超家族芋螺毒素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6年04期

4 邱惠,张友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的研究进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桂朗;王兵;李富花;相建海;;四跨膜蛋白超家族tetraspanins的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11期

6 轩东英 ,张建波;胚胎发育期TGF-β超家族成员与腭裂发生的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7 胡杰;杨晓宇;;TGF-β抑制型结合蛋白FLRG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9期

8 孙瑞珍;程琳;单智焱;刘春佳;张家新;雷蕾;刘忠华;;卵泡发生过程中GDF-9和BMP-15(GDF-9B)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7期

9 季海涛,张万年,周有骏,吕加国,朱驹,朱杰;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4种蛋白质晶体结构比较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8年05期

10 魏守刚;硒对糖皮质激素等三种核受体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星来;孙之荣;;基于结构的蛋白质超家族进化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黄京飞;Tom L.Blundell;;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序列与结构的比较研究[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袁多多;刘丽;郭占云;戚正武;;新型I3-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基因克隆[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袁多多;刘丽;郭占云;戚正武;;新型I3-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基因克隆[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5 曹瑛;隋媛媛;蒋辉;范崇旭;代先东;刘尚义;陈冀胜;;新结构T-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6 曹瑛;隋媛媛;蒋辉;范崇旭;代先东;刘尚义;陈冀胜;;新结构T-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京飞;;蛋白质超家族的序列识别[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郎大田;张亚平;于黎;;胰核糖核酸酶超家族(RNASE A)的分子进化[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9 姚戈;曹瑛;范崇旭;彭超;石琼;陈冀胜;;独特芋螺毒腺管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毒素预测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李新新;李莲;刘新奇;;肺纤维化相关蛋白Follistatin-like 1(Fstl1)的初级晶体学分析[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大分子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秀华;Necl-1 Ig like V domain的晶体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芬;基于不同氨基酸分布的蛋白质超家族的识别[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马淑杰;蛋白质超家族模体特征的分析与超家族的识别[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李业龙;玉米生殖组织中小分泌蛋白的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52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052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7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