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8-28 09:10
【摘要】:临床前药物性肝损伤的评价存在灵敏性低和特异性差的问题,常产生假阴性结果和出现意外的毒性,是导致药物终止开发甚至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药物肝毒性临床前研究中,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灵敏、高通量等优点,寻找和发现新的肝毒性生物标志物,使药物开发过程更为安全有效。本文对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蛋白质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并且着重归纳了该技术在中药致肝损伤方面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于发现新型肝潜在毒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其他组学技术的发展,其在药物肝毒性早期筛选、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桥接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preclinica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has the problems of low sensitivity and poor specificity, which often results in false negative results and accidental toxicity,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leading to the termination of drug development or even delisting from the market. In the preclinical study of drug hepatotoxicity, the advantages of proteomics, such as rapid, sensitive and high-throughput, can be used to find and find new biomarkers of hepatotoxicity,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rugs can be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epatotoxicity biomark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omics in the discovery and verification of biomarker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in the study of biomarkers of liver injury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summarize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proteomics ha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potential liver toxicity biomark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omics combined with other techniques, it will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early screening of drug hepatotoxicity and the clinical bridging of biomarkers.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505001-002)~~
【分类号】:R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忠海;王林;;癌症生物标志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6期

2 贾光;沈惠麒;;以生物标志物研究为切入点推动生物监测的发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3 ;《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新书预告[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年12期

4 宣志强;杨锦蓉;王菁;;职业接触二甲基甲酰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8年01期

5 刘英;;预测药物毒性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志物[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4期

6 ;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J];现代医院;2009年06期

7 滕艳霞;戴宇飞;;生物标志物的验证及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年04期

8 赵红梅;盛敏杰;于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的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9 周晓冰;汪巨峰;李波;;毒理基因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2年02期

10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平;邓春萍;宋孚庆;张大江;;应用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混合原油油源的数学模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蓉;;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水环境有机污染的早期预警研究进展[A];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前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C];2006年

3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4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5 谢鑫友;;新技术在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英文)[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马t,

本文编号:2208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208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