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山东省潍坊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区基因耐药突变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14 17:46
【摘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多聚酶基因逆转录保守区(P区)位点突变情况。选择212例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基因区耐药变异位点,同时检测其HBV基因型。结果表明,HBV的P基因区突变位点有173、180、18l、184、204、236和250,主要的耐药位点为204和180,分别占35.8%和23.5%。180位点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204位点在30岁以下组与41~50岁组、51~60岁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180位点联合204位点突变率为66.6%,l81位点联合236位点突变率为23.3%;HBV C基因型患者年龄明显大于B基因型患者(P0.01)。M204V/I多以联合L180M突变的形式存在,突变率与年龄有关,HBV基因型和HBV P区耐药位点的检测对CHB患者的治疗和病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mutation of polymerase gene reverse transcription conserved region (P reg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212 CHB patients treated with nucleoside (acid) analogue antiviral therapy were selected. HBV P gene resistance mutation sites and HBV genotypes were detected by PCR product direct sequencing. There were 173,180,18l,184,204,236 and 250 loci in the region,the main resistance loci were 204 and 180,accounting for 35.8% and 23.5% respectively.180 loc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204 loc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 under 30 years old and 41-50 years old,51-60 years old(P 0.05,P 0.01),180 loci combined with 204 loci were 66.6% and l 81. M204V/I was mostly in the form of combined L180M mutation. The mutation rate was related to age. Detection of HBV genotype and HBV P resistance site had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HBV patients.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分类号】:R512.62;R4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洪凤,阴其玲,苏翠丽,李蕊,周长来;护理行为与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影响的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5期

2 孙丰霞,于爱东,王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6期

3 马洪波,郎振为,金荣华,黄春,金瑞;202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与临床(摘要)[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张月铭,刘长凯,牛龙喜,臧秀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性乙型肝炎36例[J];山西临床医药;2001年04期

5 李振玉,丁治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6例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09期

6 徐克成,吴建文;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治疗[J];胃肠病学;2001年02期

7 朱精田,赵吉香,乔志平;松之泰和维生素E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4期

8 宋相英,陈香凌;步行锻炼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9 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05期

10 张若冬 ,刘泰义 ,范永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J];右江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池晓玲;吴黎明;蒋俊民;田广俊;萧焕明;蔡高术;吴树铎;赵朋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萨尔娜;阿拉腾图雅;布音毕力格;额尔登其其格;那生巴图;;蒙药额力根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光华;赵晓燕;张帆;;27例父传子(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瑞芳;杜国安;;合理饮食与休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5 刘莉;;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吴国庆;吴其恺;程井军;张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疗效观察[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邹兴明;黄源波;肖声濂;;复方双虎清治疗乙型肝炎40例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8 陈葵;杨高中;汤雄;;五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9 朱鸿;陈洁;范存琳;张韬;谷娅楠;;罕见乙型肝炎标记物模式3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李晓良;张云城;;慢性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胡义扬;乙型肝炎如何预防[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2 宋欣荣;乙型肝炎新药素比伏在中国获准上市[N];科技日报;2007年

3 解放军458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刘树人;乙型肝炎化验单怎样看[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乙型肝炎的消毒处理[N];保健时报;2005年

5 陈黎明;乙型肝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郑灵巧;慢性乙型肝炎仍难治愈[N];健康报;2008年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蔺林天;治慢性乙型肝炎方[N];民族医药报;2005年

9 翻译 奇妙;乙型肝炎不会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 赵宇亮;乙型肝炎认识上的十大误区[N];焦作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2 王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杨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吴刚;1.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2.高效复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5 张晓刚;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隐证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6 吴龙仁;Ⅰ型超敏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6年

7 尹志农;乙型肝炎与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郭明星;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赵婷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和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型和功能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福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配偶心理状况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2 刘崇富;白细胞介素-10及12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丁宁;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临床表达特点及其受体分子特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罗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5 杨s,

本文编号:2243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243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