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5亿个GERD患者。随着GE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社会医疗负担越来越重,GERD的合理诊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而传统的药物治疗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停药后症状复发,患者不得不长期使用药物。手术治疗则创伤大,术后会有吞咽困难、腹胀和腹泻等并发症。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电刺激治疗方法为难治性GER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国外基于LES电刺激治疗方法推出了 EndoStim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尚无可应用于临床的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为了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填补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无线供能的LES电刺激系统。该系统由体外无线控制器、无线能量传输模块和植入式LES电刺激器组成。系统在实现植入式LES电刺激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无线能量传输功能,解决了 EndoStim系统无法外部供能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无线供能的LES电刺激系统方案设计:在分析讨论用于治疗GERD的LES电刺激系统的功能需求与设计目标基础上,确定了无线供能的LES电刺激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电磁波穿透深度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选用4MHz作为无线能量传输的工作频率。还讨论了系统集成与封装方案,为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生物相容性封装打下了基础。2)体外无线控制器设计:分析讨论了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Bluetooth Low Energy,BLE)的体外无线控制器的设计方案与工作原理。该控制器主要包括CC2541模块、USB转串口电路、锂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源管理电路。其中,CC2541模块采用了与植入式LES电刺激器相同的定制电路模块进行设计,USB转串口电路采用CH340G芯片实现与上位机的串口通信。锂电池充电电路则采用LTC4054-4.2芯片,充电电流设置为500mA。电源管理电路采用了 RT9013-33GB线性稳压电路。在完成了体外控制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从CC2541开发、上位机程序开发和手机蓝牙控制植入式LES电刺激器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软件设计。CC2541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协议栈版本为TI的BLE-CC254x-1.3.2,开发环境为IAR 8051。上位机程序开发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所使用的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2。此外,使用LightBlue手机蓝牙APP实现了对植入式LES电刺激器的控制。3)无线能量传输模块设计:在分析讨论了无线能量传输的理论基础和线圈设计方案后,确定了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设计方案。该模块包括体外能量发射电路和体内能量接收电路。其中,体外能量发射电路由线性稳压器、有源晶振电路和E类功率放大器组成。其功能是将体外电源的直流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并加载到发射线圈上向体内传输能量。体内能量接收电路则采用桥式整流、电容滤波和降压-升压型电荷泵稳压器LTC3245,将接收线圈上耦合得到的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4)植入式LES电刺激器设计:分析讨论了植入式LES电刺激器的设计方案与工作原理。设计了包含能量接收电路、电源管理电路、CC2541模块、DAC电路和压控恒流刺激电路的植入式LES电刺激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采用RT9013-33GB、MAX1595EUA50+和MAX865EUA芯片将3.7~5V的输入电压转换为CC2541模块、DAC电路和压控恒流刺激电路的供电电压。DAC电路采用MAX5705芯片输出可控电压,控制压控恒流刺激电路产生相应大小的电流刺激脉冲。压控恒流刺激电路采用OPA4192芯片产生0~8mA的电流刺激脉冲。5)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测试与实验研究:使用美国道康宁公司的Sylgard 184型聚二甲基硅氧烷对电极导线和植入式LES电刺激器进行了封装,并使用ABS塑料壳体封装了体外控制器。完成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的封装后,对系统的无线能量传输功能进行了测试,并给出了空气、0.9%盐水和猪皮3种介质条件下系统正常工作的位置失配容限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开展了 GERD造模实验、水灌注式食管测压实验和LES电刺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设计的植入式LES电刺激系统可以增强(恢复)造模后实验动物的LES压力,对于治疗GERD具有可行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drade D.M.;Zumsteg D.;Hamani C. ;R.A. Wennberg;高宗强;;采用丘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癫痫患者的长期随访[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10期
2 袁中兴;;连续直流电刺激治疗骨折不连接[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S1期
3 谢慧胜;;国外电刺激治疗动物骨折的新进展[J];国外畜牧科技;1989年02期
4 冯喟,何祥;电刺激与神经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1期
5 杨永红;杨霖;;国内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5期
6 陈艳;刘诗;;肠电刺激对肠运动功能的作用[J];胃肠病学;2010年08期
7 汤押庚,施健行,肖光弟,毛冠群,王新生;持续直流电刺激辅助治疗骨不连8例报告[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8 孙燕群;电刺激治疗骨不连的临床观察及机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5年01期
9 Cussies PP ,钱秉君;分级电刺激对健康肌肉血流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7年03期
10 王昆润;电刺激对下颌骨折区血循环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亮;王远玉;马兆峰;纪芳;宋如启;;电刺激治疗在精神科临床应用方法探讨[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2 严凤玲;;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鹏;葛家怡;赵欣;王明时;;电刺激经络导通法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金捷;;植入式电刺激治疗装置的国际进展和我国的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王黎萍;龚剑秋;;肌电引导注射肉毒毒素联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姚云海;顾旭东;李亮;傅建明;任芸;;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吴东宇;屈亚萍;涂显琴;钱龙;杨远滨;耿宏;;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主题报告、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0年
8 吴承龙;王黎萍;;肌电引导注射肉毒毒素联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孙岚;徐俊峰;曲学坤;王征美;;康复训练配合穴位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姚云海;顾旭东;李岩;金敏敏;杨美霞;时美芳;;神经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A];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 倪家骧;顽固性疼痛可选脊髓电刺激治疗[N];健康报;2010年
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胡永生 李勇杰;卒中后疼痛 皮层电刺激治疗[N];健康报;2013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yび板,
本文编号:2322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32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