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12-26 16:05
【摘要】: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IBS患者(IBS组)、UC患者(UC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UC组和IBS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UC组大肠杆菌数量与IB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IBS组增多(P0.05)。UC组和IBS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IBS组较UC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IBS和UC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UC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mas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IBS (), UC group) and 60 healthy controls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to detect the number of faeces and mast cells in diseased tissues. Results the number of Escherichia coli in UC group and IB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number of Bifidobacterium and Lactobacillus in IBS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number of Escherichia coli in UC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IBS group (P0.05), but the number of Bifidobacterium and Lactobacillu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BS group (P0.05). The number of mast cells in). UC group and IB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IBS group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UC group (P0.05). Conclusion both IBS and UC patients hav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nd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activation, IBS is more prominent in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activation, and UC is more obvious in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作者单位】: 粤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分类号】:R5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达坚;陈小伍;伍锦浩;剧永乐;封静;陆光生;欧阳满照;任宝军;李泳;;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术后炎症反应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年14期

2 邢荣春;郑军;;肠道梭状芽孢杆菌与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3年22期

3 张鸣鸣;姜敏;;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24期

4 王承党;郭朝书;;肥大细胞和类胰蛋白酶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升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16期

5 王利华,方秀才,潘国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6期

6 李延青,张海燕,左秀丽,袁海鹏,卢雪峰,李君曼;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Th1/Th2漂移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12期

7 董文珠,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邹晓平,朱爱勇,尹宁,龚燕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相关性[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军;蔡淦;张正利;李莉;;肠吉泰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变化和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印媛君;吕宾;杨午鸣;柯庆;丁瑞峰;;肠炎宁糖浆能影响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及运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翟俊山,李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与免疫细胞变化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9期

4 王深皓;董蕾;罗金燕;龚均;李路;韩水平;陈明霞;;肠易激综合征小肠黏膜肠嗜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病理表现[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9期

5 朱永苹;林寿宁;黄适;罗昭琼;;水疗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血浆NO和ET水平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刘琳;党彤;田旭阳;;肥大细胞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年02期

7 罗小雨;钟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年06期

8 陈丽珠;王承党;;肥大细胞相关介质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年06期

9 肖晨;王承党;;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发生机制中相关受体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年01期

10 杨亚莉;史志红;许明策;;微生态制剂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志刚;吴焕淦;施茵;;艾灸调节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的思路与方法[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尹小君;;从脑-肠轴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中医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王瑞;唐艳萍;;应激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粘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锋;乳糖摄入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杨崇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过敏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胡旭光;康泰胶囊对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张茹;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交互作用模型结肠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水平变化及蛋白指纹图谱初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杨小军;突触可塑性在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文广;间质性膀胱炎临床诊疗标准的判定及相关基础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7 林媚;肠安Ⅰ号对D-IBS的药效药理学研究及其低浓度原药安慰剂效应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龙艳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免疫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罗裕兴;补脾温肾方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何文智;微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亚;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常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特点及肠道动力相关指标在症状发作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耿瑞慧;蛋白酶激活受体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李洪芬;认知行为疗法对IBS患者的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陈U_铭;肠三针结合灸百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林剑;早期应激对SD大鼠内脏感觉和肠道炎症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7 肖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升结肠粘膜类胰蛋白酶对大鼠脊神经元“Ca~(2+)”i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丽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升结肠黏膜类胰蛋白酶、α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陈倩;隔药灸脐法对脾气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脑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卫涛涛;脾胃升降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症状的应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维民;王昆华;唐映梅;龚昆梅;钟鸣;;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年04期

2 赵香汝,王家鑫,崔平;肥大细胞用甲苯胺蓝染色之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0年03期

3 杨云生,,宋于刚,张万岱,周殿元,张振书;肠易激综合征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年05期

4 李容;;微生态制剂及其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21期

5 孔武明;龚均;陈明霞;董蕾;秦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电镜观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6 姜敏,汤浩,刘峥艳,张义侠,傅宝玉;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知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04期

7 陈文科;邹益友;李富军;罗丹;;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肠黏膜肥大细胞及5-羟色胺的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年01期

8 姜敏,李红菊,汤浩,张义侠,傅宝玉;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陈建和,WoodJD;肠神经系统在胃肠动力紊乱的病理形成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7年S1期

10 王伟岸,钱家鸣,潘国宗;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全福,欧阳钦;肠易激综合征[J];四川医学;2001年01期

2 潘国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01年04期

3 郑永明,王桂荣,张红霞;肠易激综合征误诊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7期

4 王维武 ,任光圆;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9期

5 何向民;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2年06期

6 谭秀岭,张晓君;肠易激综合征3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2年12期

7 潘国宗;神经机制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8 王伟岸,胡品津,焦志勇;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学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9 杨云生;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10 袁耀宗,陶然君;肠易激综合征的肠外表现[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舜华;胥小芳;张正利;;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现状述评[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潘国宗;;肠易激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孙亚萍;王化虹;;53例肠易激综合征住院病人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支晨阳;周建华;;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曾耀明;黄腊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4例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朱雪萍;陈卫昌;朱晓黎;陈建华;;肠易激综合征的功能MRI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8 刘元美;;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为主型肠易激综合征[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方向明;何小谷;;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10 孟凡良;;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春苓;肠易激综合征不可小视[N];消费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朱晓京 胡晓震;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N];沈阳日报;2010年

3 ;肠易激综合征能治吗?[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邢远翔;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仅次于感冒[N];健康报;2003年

5 红岩;情绪变化大易患“肠易激综合征”[N];大众科技报;2006年

6 牛超群邋译;药物可一线治疗成人肠易激综合征[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赵靖;精神紧张小心肠道“闹情绪”[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8 朱旭东;患肠易激综合征勿服抗生素[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学良;肠易激综合征[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璐;“两个结合”消除肠易激综合征[N];保健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丛衍群;乳糖、应激性生活事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余颖聪;肠易激综合征研究分析及诊治新体系的构想[D];浙江大学;2009年

3 龙艳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免疫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崇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过敏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俊康;肠易激综合征CGC致病和AWA治疗的二步效应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6 文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anti-Hu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王利华;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8 陈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粘膜脑肠肽与肥大细胞变化及其Th1/Th2漂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张春燕;肠易激综合征与结肠黏膜差异表达蛋白[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庆慧;青岛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调查及其发病机制探讨[D];青岛大学;2009年

2 张甜;肠易激综合征与个性特征、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鸣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玉涛;肠易激综合征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系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葛永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时利可;肠易激综合征与小肠细菌过生长关系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崔楠;性激素及其受体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8 俞星;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查[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9 贺星;肠易激综合征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系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10 吴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脑肠肽水平的变化及与心理因素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2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392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