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胃肠动力分型障碍模型探索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Methods: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normal mice was analyze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gastric emptying rate and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of mice.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mic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hibition, stability and hyperactivity.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was established by comprehensive modeling method. The mice were killed after 2,4,6,8 days, respectively.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and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on rate of mice were measured, and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model was determined, and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model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and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of mice.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model in mice were selected. Results: the standard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normal mice was established.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60.00 卤15.86)% as stable type and (98.39 卤2.71)% as inhibitory type, and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evaluated by using gastric remnant rate as standard, 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98.39 卤2.71)% as inhibitory type.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21.86 卤9.13)%.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56.93 卤21.89)%,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8.48 卤7.20)%, 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97.30 卤3.12)%,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97.30 卤3.12)%, which was the stable type, the inhibitory type was (8.48 卤7.20)%, 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97.30 卤3.12)%.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was established.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was taken as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on the 2nd, 4th and 6th da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Conclusion: there ar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normal mic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mice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and the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respectively. The model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small intestine propulsive rat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13)
【分类号】:R57;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顾喜明;郭吕;;我国中医药胃肠动力基础实验方法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黄硕;王湘英;;胃肠动力障碍的检测方法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30期
3 税典奎;谢胜;;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及诊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艳;顾鑫;;米氮平对慢性胃炎大鼠胃肠动力、胃泌素及胃黏膜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年16期
2 李玉洁;蔡光先;刘柏炎;;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调节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1年01期
3 张蔚屏;李正红;;绞股蓝总皂苷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年04期
4 朱宽明;;B超检测胃动力指导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J];影像技术;2013年05期
5 邹多武;张玲;;慢性便秘肠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年11期
6 王瑞菊;赵文军;王锦;;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12期
7 王郁金;周永学;谢培;闫曙光;满思艺;;硝菔通结方对功能性便秘大鼠排便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17期
8 徐萌;王吉娥;张慧慧;黄秀深;陈继兰;;川藿香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小鼠胃肠动力吸收及有氧代谢影响的相关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年06期
9 李艳平;;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14期
10 丁曼;周福军;华洁;侯文彬;;中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思远;针刺天枢穴双向调节肠道功能的中枢响应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镇;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白术(炒)中脂溶性成分及其药效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朱飞叶;乐胃饮提取物对胃肠运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诸凤丹;三叶虫茶饮茶习俗及其对鼠胃肠运动和血糖代谢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杨怡;猪健颗粒的研制及药效毒性初步考察[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天明;小承气合剂促进大鼠结肠吻合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李玉洁;四磨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及对肝脾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孙洁;不同血糖浓度糖尿病大鼠结肠动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黄心洁;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黄顺;电针胃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叶元林;清腑颗粒灌肠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守志,盛宝军;疏肝理气活血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2 王少根,陈侠英,王立基,汪昌荣,王永杰;党参对小鼠Ⅲ度烫伤早期胃肠动力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3 孙维峰,徐伟,王小春,韦嵩,罗晓艳,肖登岩;升降汤对小鼠胃肠蠕动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郭金秀;刘孟安;王连文;孙喜灵;;中药胃肠舒片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血浆胃动素、P物质和生长抑素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敬兴果;古赛;雷成明;;核素~(99m)Tc-DTPA液体胃排空测定法的临床价值探讨[J];重庆医学;2008年03期
6 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史洪涛,桂先勇;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7 邹百仓;董蕾;;5-羟色胺7受体与功能性胃肠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年02期
8 胡建英;;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药物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08年11期
9 朱金照,桂先勇,冷恩仁;中药砂仁提取液对胃肠激素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1年06期
10 梁志平;杨冬生;李向民;;不透X线标志物法对胃排空及胃肠通过时间的测定[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新裕,雷勇;胃肠动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2 魏睦新,邹百仓;胃肠动力中药的调节机理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7期
3 魏睦新;;促胃肠动力中药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7年03期
4 宋加友;许媛;;胃肠动力的检测方法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09期
5 杨建省;黎晓敏;王秋菊;罗永煌;;胃肠动力中药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0年01期
6 顾媛媛;李春婷;;中医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年03期
7 索静宇;徐华;;胃肠动力的影响因素[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年04期
8 柯美云;常见胃肠动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1995年04期
9 范仲麟;胃肠动力疾病的研究现状[J];青海医药杂志;1998年09期
10 赵民望;试论胃肠动力与脏腑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淳;龚琼模;龚蔚;万义鹏;;中西医结合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钱可大;姒健敏;吕宾;;浙江省胃肠动力研究回顾[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邦茂;陈鑫;;干细胞与胃肠动力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4 王宝西;田姣;;促胃肠动力药物研究现状及展望[A];第十届全国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5 厉兰娜;;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继续教育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齐清会;;中药对胃肠动力作用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岩;;中药对胃肠动力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小兰;任光荣;;胃肠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信号传导与胃肠动力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任东林;苏丹;陈经宝;;“脾胃学说”在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许媛;;超声检测技术在胃肠动力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国旺;胃肠动力疾病诊治规范化待提高[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 王筱静;胃肠动力检测检出障碍所在[N];健康报;2013年
3 余琳芳;市首台胃肠动力治疗仪投付使用[N];安庆日报;2010年
4 江苏省建湖县中医院 施永连;促胃肠动力的中药[N];民族医药报;2003年
5 胡献国;中药也可促进胃动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陶春祥;影响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副主任医师 胡献国;促进胃动力 也可用中药[N];大众卫生报;2001年
8 周前进 余文龙 柯育萍;功能性胃肠动力病原因揭晓[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毛吉云;红霉素的胃肠动力作用[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10 董飞侠;中药中的“吗叮啉”[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蔚雯;枳实、白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配伍及枳术饮作用机理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任东林;小承气合剂促进结肠吻合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邱新建;柴胡疏肝散促胃肠动力成分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钟小生;吴茱萸热熨改善门奇断流术后胃肠动力、肠粘膜屏障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丹;小承气合剂早期灌服促进结肠吻合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安全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李玉珠;海星醇提取物对胃肠动力的研究及机制初探[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3 余欣;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4 郭金秀;中药胃肠舒片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1年
5 肖开春;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动力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刘春红;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双向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常健菲;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双向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Ⅱ)[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田明;术愈通颗粒治疗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葛洪霞;通里攻下法防治食管癌术后胃肠动力低下的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年
10 吴健瑜;电针胃经合穴对腹部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60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460260.html